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2002)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1
相关作者:唐烽尹崇玉顾鹏王约高林志更多>>
相关机构: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贵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化石
  • 1篇动物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演化
  • 1篇陡山沱期
  • 1篇陡山沱组
  • 1篇新资料
  • 1篇雅鲁藏布江缝...
  • 1篇印痕
  • 1篇英文
  • 1篇杂岩
  • 1篇藻类
  • 1篇早奥陶世
  • 1篇早更新世
  • 1篇震旦
  • 1篇三叶虫
  • 1篇三叶虫动物群
  • 1篇生物群
  • 1篇水母
  • 1篇泥河湾盆地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国土资源部
  • 1篇贵州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河北省科学院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四川省博物馆
  • 1篇新潟大学

作者

  • 4篇唐烽
  • 2篇尹崇玉
  • 1篇高林志
  • 1篇李月丛
  • 1篇王健
  • 1篇王约
  • 1篇王永
  • 1篇王欣
  • 1篇李亚林
  • 1篇钟玲
  • 1篇郭东辉
  • 1篇顾鹏

传媒

  • 3篇中国古生物学...
  • 2篇地质通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陕西紫阳早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
笔者在陕西紫阳野外工作期间,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早奥陶世化石点,采集的化石种类较多,并有其典型的化石组合特点,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早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该动物群以三叶虫为主,并含有笔石、腕足、遗迹化石等门类。化石点位于秦岭褶皱系...
王健王欣辜平阳庄玉军陈锐明何世平
关键词:早奥陶世三叶虫笔石动物群
文献传递
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特征
泥河湾盆地被认为中国北方早更新世标准地层,但一直较为缺乏高分辨率的早更新世环境变化研究。本文通过泥河湾盆地郝家台NHA钻孔共242个样品的高分辨率孢粉分析,并结合古地磁定年和PCA分析结果,重建了该地区上新世-早更新世2...
李月丛丁国强王永迟振卿阳小兰李冰
关键词:泥河湾盆地孢粉组合主成分分析
文献传递
伊迪卡拉纪印痕化石是陡山沱期宏体藻类的固着器吗?--Hiemalora与Gesinella的对比研究
Hiemalora是一类广为分布的伊迪卡拉纪圆盘状印痕化石,周围具流苏状突起,曾被解释为似水母动物,或某种叶状生物的固着器官,但以往罕见其与叶状生物体共同保存。本文报道了华南贵州震旦纪陡山沱组一类保存完好丰富的被确认为藻...
唐烽金幸生丁明赵元龙
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与早期动物演化被引量:1
2012年
独特的八辐射动物化石——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新记录被推断为原始的栉水母动物,在华南震旦系陡山沱组和南澳大利亚伊迪卡拉生物群产地均有发现,不仅为相关地层的国际对比架起了桥梁,而且将栉水母动物的最早化石记录推前了大约30Ma,并可能重塑动物系统树,原始的性状特征(如:栉板、栉板带、管状辐射臂、中央环带和八辐射螺旋对称性等)可以把栉水母动物定位在动物系统树更为原始的位置上,使我国后生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再次获得突破性进展,为破解早期动物演化之谜提供了化石方面的新证据,也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基本吻合。
唐烽
依据放射虫对藏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早白垩世混杂岩 组构和形成过程的研究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是随着印度大陆向北漂移,新特提斯洋的俯冲和欧亚-印度板块的碰撞而形成的。'大洋板块地层'是指从混杂岩和增生楔重建的理想大洋板块地层序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混杂岩代表了在俯冲过...
李鑫松岗笃李亚林魏玉帅王成善
关键词: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混杂岩角砾岩
文献传递
华南伊迪卡拉纪类水母化石新发现(英文)被引量:1
2016年
华南黔东北地区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黑色页岩中产出丰富多样的海相底栖宏体化石组合,其中包含2个新属种Kullingia rotadiscopsis sp.nov.和Eoaequorea xingi gen.&sp.nov.。新类别具有保存清晰的碳质同心环纹和辐射状纹饰,形态上相似于国外广泛分布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的伊迪卡拉纪典型的圆盘状化石,例如Aspidella,Ediacaria,Cyclomedusa,Eoporpita,Ovatoscutum,Spriggia,Kullingia等。上述化石在国外几乎都保存为印痕,近年来多被解释为不明亲缘底栖生物的圆形固着痕迹或抓痕、圆环状扫痕等,华南陡山沱组碳质压膜保存的圆盘状宏体化石显然不支持该解释。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华南新发现的碳膜化石与国外形态类似的印痕化石如Kullingia和Aspidella具有相同的亲缘关系,但支持将华南化石归属为可能最早的浮游型水螅水母。
唐烽钟玲金幸生郭东辉尹崇玉
华南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建阶层型和界线层型新资料被引量:11
2015年
新元古代与寒武纪之交,即伊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地质突变期,出现了一系列地质环境变化事件和生物快速演化事件。云南东部位于扬子地区西南缘,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期属于开放式浅水台地至台缘斜坡环境,是中国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与底寒武统基本连续沉积的典型地区,也曾是中国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所在地。近年来,在此新发现了更为丰富的宏体藻类化石、遗迹化石和伊迪卡拉生物群的疑似后生动物化石等(江川生物群),以及大量以条带状Shaanxilithes为代表的宏体化石层。相关剖面自下而上从灯影组至磷矿沉积层(中谊村段)出露有连续的宏体化石记录,研究后可以细分伊迪卡拉系顶部灯影峡阶的化石带,并与底寒武统晋宁阶、梅树村阶对接,具有作为标准层型剖面的较大潜力,为伊迪卡拉纪末期年代地层单位的建阶分层、对比及确立层型剖面,以及与寒武纪最早期年代地层的界线划分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标准。
唐烽高林志尹崇玉王约顾鹏
关键词:界线层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