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Y225016EA2) 作品数:6 被引量:158 H指数:4 相关作者: 张娜 吴芳芳 陈晓燕 孙威 王鲜鲜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建筑科学 水利工程 天文地球 更多>>
北京永定河河岸带生态修复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5年 为探讨河岸带生态修复措施对河流水质的直接影响,以永定河已修复的门城湖—莲石湖区段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7—10月沿西岸选取8个采样点,测定溶解氧(DO)、氨氮(NH+4—N)、硝氮(NO-3—N)和总磷(TP)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河流DO浓度和各营养物质浓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大部分采样点的DO、NH+4—N和TP浓度未达到地表水IV类水体标准.水生植物较多的河岸带处,河流NH+4—N浓度较低.在生长旺季,长势好的水生植物越多,河流DO和NO-3—N浓度越高,TP浓度越低;在生长末期,枯落物较多的河岸带处,河流DO浓度较低,TP浓度较高.凸岸处的河流DO和NO-3—N浓度较高,而NH+4—N浓度较低.因此,改变护岸类型、水生植物的多度及河岸的弯曲程度等河岸带结构特征可引起河流水质的变化. 王紫琦 张娜 孙威 王鲜鲜关键词:溶解氧浓度 氨氮浓度 总磷浓度 城市河岸带夏季土壤表层温度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016年 探讨城市河岸带夏季土壤表层5 cm温度(以下简称土温)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并据此分析影响不同时间尺度域内土温发生波动的因素.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土温可在多个时间尺度域上变化,具有5个时间特征尺度.土温在日、旬和两旬尺度上的波动主要受总太阳辐射量变化的影响;在月和季节尺度上的波动主要受下垫面植被配置的影响.其中,在月和季节尺度上,地上植物生长状况对土温的影响较大,且不同植被类型(针叶大乔木、阔叶小乔木、阔叶大乔木和草灌植物)的草灌层覆盖度和高度及乔木层叶生物量对土温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植被类型和冠层结构对土温变化也有一定影响:冠层株型为圆锥形的针叶乔木下的土温显著低于株型为球形的阔叶乔木下的土温.另外,相比阔叶乔木,针叶乔木的降温效应更为明显:当针叶乔木下的草灌层覆盖度达到30%时,表现出明显的降温效应;而对于阔叶乔木,覆盖度需达到60%. 郑潇柔 张娜关键词:小波分析 植被类型 冠层结构 北京城区河岸带的物理结构对交通污染物扩散特征影响的模拟 2014年 以北京城区北护城河为例,探讨具有不同物理结构的河岸带对交通污染物扩散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季节,不同物理结构的河岸带对应不同的ρ分布和最大质量浓度落地点xρmax,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其中,与线源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对xρmax的影响最大,但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分析xρmax在河岸带或河流中的相对位置;与线源垂直方向上的高度H对ρ和xρmax均有影响.同时,线源源强和气象参数(如大气稳定度和风速)对交通污染物的扩散特征也有影响. 吴芳芳 张娜 陈晓燕关键词:气象参数 北京北护城河河岸带的温湿度调节效应 被引量:15 2013年 以北京北护城河为例,探讨具有不同结构的河岸带对温湿度的调节效应。于2011年5—10月,根据河岸带在宽度、坡度、植物种类、植被覆盖度、距路距离和距路高度等结构指标上的差异,沿南北两岸各选取4类河岸带,并在与河岸带垂直的道路两侧分别设置相应的紧邻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对照区。在每月下旬的晴天或多云天,从8:00到18:00,对南北8类河岸带及其对照区的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连续10 h的观测。t检验分析表明,与对照区相比,河岸带具有明显的温湿度调节效应,能有效地改善人体的舒适度。各类河岸带的气温极显著低于对照区,而相对湿度极显著高于对照区;河岸带的日气温和日相对湿度变化较对照区和缓,且存在季节差异,河岸带在春秋季表现出更明显的温湿度日极值调节效应。各类河岸带与其对照区在温湿指数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对照区在夏季均会使人体感到很不适,而河岸带南岸在6月和8月可有效地提高人体的舒适度,北岸在8月也可改善舒适度。同时,不同类型河岸带的温湿度调节效应也存在差异:南岸对温湿度的调节效应强于北岸,北岸气温显著高于南岸,而相对湿度显著低于南岸。差异显著性的多重比较表明,南北不同类型河岸带之间在温湿度上的差异随季节而异:5月和10月的差异较显著,但6—9月的差异不显著,这些与植被覆盖度、乔木密度、冠层结构、河岸带宽度、距路距离,以及周边土地利用方式有关。研究的结果可作为城市河岸带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一部分,并可为城市河岸带的建设、修复和管理提供依据。 吴芳芳 张娜 陈晓燕关键词:气温 相对湿度 温湿指数 植被覆盖度 降雨和土地利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以北京北护城河周边区域为例 被引量:22 2014年 以北京北护城河周边区域为例,探讨了降雨和土地利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选取了2011—2012年4—11月的15场降雨,分别代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这6个雨量级。利用校准的雨洪管理模型(Storm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分别模拟每次降雨事件下研究区7个控制断面的地表径流深度。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深度随降雨量的增加显著线性增加。当降雨量在不同量级之间变化时,地表径流深度的变化幅度不尽相同。在不同的降雨事件中,降雨量和地表径流深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但地表径流深度在某一时刻的值的高低均决定于之前1~2 h的降雨量,而地表径流深度的总体上升或下降趋势均决定于前期累积的降雨量。地表径流深度随渗透面积比例的增加显著下降,且变化曲线存在临界阈值(为15%~20%)。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时,渗透面积比例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控制汛期城市地表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减少城市内涝提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建议。 陈晓燕 张娜 吴芳芳关键词:降雨量 雨洪管理模型SWMM的原理、参数和应用 被引量:108 2013年 对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地表径流污染负荷估算模型的分析表明,雨洪管理模型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是最适合于城市地表径流及其污染负荷研究的模型。SWMM已在国内外城市地区暴雨洪水的地表径流过程、地表径流量和污染负荷量的估算与预测,以及对合流式和分流式下水道、排污管道和其他排水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方面获得了成功应用。深入分析了SWMM中主要模块的基本原理和计算过程,总结了校准主要参数的方法;并对主要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得出SWMM的敏感参数主要包括非渗透面积比例、地表渗透能力、坡面漫流宽度、非渗透地表洼蓄贮存深度、导管的长度和内径。最后,提出了SWMM尚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改进方向。 陈晓燕 张娜 吴芳芳 贺兵关键词:地表径流 污染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