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SM201310031003)

作品数:13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龙云杨玫芳金志英李彦芳刘兵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文学
  • 4篇爱默生
  • 3篇伦理
  • 2篇主义
  • 2篇文学伦理
  • 2篇男人
  • 2篇后现代
  • 1篇等级化
  • 1篇虚构
  • 1篇逸诗
  • 1篇意象
  • 1篇译者
  • 1篇异化
  • 1篇隐逸
  • 1篇隐逸诗
  • 1篇语境
  • 1篇约翰·巴思
  • 1篇杂糅
  • 1篇社会
  • 1篇神秘化

机构

  • 13篇北京第二外国...

作者

  • 13篇龙云
  • 2篇杨玫芳
  • 1篇郑春晓
  • 1篇金志英
  • 1篇葛丽
  • 1篇刘兵
  • 1篇李彦芳

传媒

  • 2篇外国文学
  • 2篇理论月刊
  • 1篇文艺评论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辽宁工业大学...
  • 1篇沈阳大学学报...
  • 1篇成都师范学院...
  • 1篇四川外国语大...

年份

  • 5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方文学研究的“伦理转向”——功能类型及研究焦点被引量:2
2013年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在研究范式上出现了文学研究的"伦理转向"。"伦理转向"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在文学的范畴内探讨伦理与艺术形式的关系和表征;第二阶段体现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融合,实现了文学研究范式从文化实证主义向文化实用主义的转变。文学伦理学研究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自被推出以来备受争议和质疑,分歧主要存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代表的伦理政治论和以韦恩·布斯为代表的伦理普遍论之间。文学的伦理功能也被相应地分为政治伦理功能和生活伦理功能。文学伦理学研究的焦点经历了以政治和生活为导向的批评实践,发展到文学叙事伦理,并延伸到文学伦理精神的普世性的研究路径。文学伦理学研究体现了一种兼容性和多维性的特点,有效地拓展了人文精神的空间。
龙云
关键词:伦理转向伦理功能文学范式普世性
爱默生宗教思想的内涵及现实启示被引量:1
2015年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是美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19世纪上半叶他在北美新英格兰地区发起了一场被称为"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爱默生的作品体现了深刻的宗教关怀,他对宗教的本质、内涵和人神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本文试图以"超灵"和"自立"学说为切入点来阐释爱默生的宗教思想。"超灵"是爱默生世界观的精髓,宣扬了个人内在的神圣性,超越了神人的界限。"自立"是爱默生思想的核心,指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心灵感悟来理解上帝,这种观点有助于将个人从传统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拉近了人神之间的距离。超灵学说和自立学说都强调了人与上帝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反映了爱默生神人一体的宗教观。
龙云刘兵
关键词:爱默生宗教思想超灵自立
“异质”译者对于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2014年
文学作品的译者通过文字不仅要客观反映作品内容,其译文还要保留和再现原作的社会功能。译者自身对原作的接受以及翻译过程中对目标读者视域期望的考虑是成功完成译文的关键。结合读者反映批评理论,认为在当代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话语翻译中,费希的“有知识的读者”的阅读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作为“异质”的男性译者;男性译者若要实现译文的文学社会作用,必须打破自身长期积淀的和社会中固有的对事物的预设,打破自身缺乏女性经验的禁锢并走出单一的男性视角。在论述男性译者的阅读接受的基础上,探讨了女性话语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说明男性译者作为传达女性主义主张的媒介时的任务以及男性译者作为沟通读者和作品的桥梁时所应采取的策略。
龙云
关键词:女性话语语境文化意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消费主义被引量:3
2014年
分析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各种消费现象,揭示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追求享乐和财富的种种生活方式,展现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繁荣期后,开始从传统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表现的各种消费现象及人物命运对现代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龙云金志英
关键词:爵士时代消费主义享乐主义
爱默生的个人主义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被引量:1
2014年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作为美国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被认为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体系庞大深邃,他的个人主义思想反映了其思想精髓。作为美国文化精神的先驱,他的个人主义思想不仅对美国个人主义观念的确立以及民族独立的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对我国当下的社会发展同样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龙云李彦芳
关键词:爱默生个人主义和谐社会
“隐逸”与“和谐”:“桃花源”的文化表征新解
2015年
生活在魏晋时期的陶渊明热爱自然,内心豁达纯真,其隐逸诗人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不同时代文人墨客争相模仿的对象。他在代表作《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龙云郑春晓
关键词:隐逸诗文化表征《桃花源记》现实社会魏晋时期
《皮男人》中历史与虚构的杂糅
2015年
美国后现代作家多克托罗善于运用各种杂糅手法打破历史和现实的界限,对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进行有力抨击。本文从历史事件和虚构事件的巧妙杂糅、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的身份杂糅、人物命名杂糅的历史影射三个方面探讨了多克托罗在《皮男人》中将历史与虚构杂糅的后现代叙事特征。作者通过对种族、性别、阶级歧视问题的关注以及对"阿波罗号登月"这一历史事件的"去神秘化",旨在揭示现代社会中行为的表演性、话语的虚假性以及权威的压抑性。
龙云
关键词:虚构杂糅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比较文学的“再生”与发展被引量:2
2013年
20世纪是各种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层出不穷的时代,比较文学在这个理论浪潮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如何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并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比较文学的"再生"和发展进行分析,认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必须要超越文学的疆界,但超越文学不是为了逃离文学,而恰恰是回到文学,其结果不是为了消解文学而是为了发现文学的新的成长点———即建立一种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新的比较文学。这种比较文学将会逐步发展成为疆界扩大、内容丰富、开放性的世界文学。在进一步详细探讨比较文学的发展策略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比较文学研究终将为全球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龙云
关键词:比较文学文化研究世界文学
文学伦理内涵的阅读策略被引量:1
2014年
爱默生的文学思想主张文学创作的伦理导向和读者阅读的伦理阐释。文学伦理内涵的阅读策略之一是想象性体验,它与审美感受都是以人性观念为核心,在文学作品、自我意识、历史和具体物象之间设定关键性的想象关联,可以增加个人发展的可选择性。策略之二是读者阐释要兼顾自主性和自律性。读者在经验世界里,发挥个人的自主性对文本进行阐释,这是对文本意义重新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定义世界的过程;读者要有一种自律性,阐释的终极目标是寻找普遍的精神法则。
龙云
关键词:爱默生文学伦理自主性自律性
事实的降格:《皮男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特征
2014年
美国后现代作家多克托罗擅于运用"拼贴"手法展现后现代作品片段性、凌乱性、边缘性和分裂性的特点。《皮男人》中,他通过视角和话语的拼贴、历史事件的拼贴、小说人物的拼贴三个角度表达了对美国现代社会的关注,揭示"被压制的真实",通过"事实的降格"来揭露和抨击权力政治的谎言,达到"去权威化"的效果。多克托罗借助"拼贴"手法有意唤醒读者去了解和发现历史真相和社会现实,让读者意识到文本意义和历史真相都是社会性的语境建构,是一种基于特定利益的"谋划的事实"。
龙云杨玫芳
关键词:拼贴谎言异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