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2094)
- 作品数:30 被引量:466H指数:14
- 相关作者:朱光刘国生王勇生牛漫兰宋传中更多>>
- 相关机构: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郯庐断裂带的同造山运动被引量:91
- 2004年
- 郯庐断裂带的起源时间与型式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最近在大别山东缘早白垩世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中 ,发现了早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其中三处早期糜棱岩中白云母分别给出了( 188.7± 0 .7)Ma、( 189.7± 0 .6 )Ma、( 192 .5± 0 .7)Ma的40 Ar/ 3 9Ar坪年龄 ,指示了同造山走滑热事件。前陆沉积与变形构造也表明该断裂带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碰撞中就发生了活动。郯庐断裂带内的造山期构造及旁侧的前陆沉积与变形构造特征 ,指示断裂带同造山运动为转换断层型式 ,并将大别—苏鲁造山带左行错移了约 35 0km ,同时苏鲁造山带发生逆时针旋转。在早白垩世滨太平洋构造活动中 ,该断裂进一步向北延伸 ,发生了约 2 0 0km的左行平移。因而 ,该断裂带起源于华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之中 。
- 朱光王勇生牛漫兰刘国生谢成龙
-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40AR/^39AR年龄转换断层
- 郯庐断裂带南段晚期韧性剪切带涡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6
- 2006年
- 天然剪切带通常都是简单剪切和纯剪切叠加的一般剪切的产物。通过测量韧性剪切带的运动学涡度,可以很好地解决剪切带变形过程中究竟是简单剪切占优势还是纯剪切占优势的问题。本次研究中利用石英C轴组构与主应变比值的方法以及石英C轴组构与斜列颗粒形态的方法,测量了郯庐断裂带南段晚期韧性剪切带的运动学涡度。获得的运动学涡度主要介于0.80~0.95之间,明显大于0.75且小于1,指示郯庐晚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变形以简单剪切为主的同时,还存在一个纯剪切分量。根据本次研究获得的涡度值、断层产状以及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综合分析,可以认为郯庐晚期韧性剪切带是一个具有压扭性质的走滑构造。并且,本次工作中获得的运动学涡度支持伊佐奈崎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边界为典型的汇聚型板块边界的现有成果。
- 王勇生朱光宋传中刘国生
-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运动学涡度
- 前陆沉积与变形对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运动的制约被引量:74
- 2006年
- 郯庐断裂带两侧的前陆沉积及其变形现象,揭示了该断裂带同造山活动的大量信息。合肥盆地东侧的郯庐断裂带旁,侏罗系沉积时出现了沉降中心与边缘相,显示这期间郯庐断裂带所处的张八岭隆起已移位至盆地东侧。砂岩的端元组份分析与碎屑白云母的电子探针分析显示,下扬子地区弧形展布的黄马青群与象山群前陆沉积的物源区为大别—苏鲁造山带,属于原地沉积,表明造山期郯庐断裂带已经出现。大别与苏鲁造山带周边都出现了强烈的前陆褶皱冲断带。合肥盆地前侏罗系基底上印支期的逆冲断层,在郯庐断裂带旁侧明显增多,指示该断裂带曾发生过同造山活动。下扬子地区前陆构造走向向郯庐断裂带方向偏转,反映它们形成时受到了郯庐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的影响。这一系列前陆沉积与变形特征,指示郯庐断裂带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造山中以陆内变换断层的型式出现。该断裂带造山期运动中,东盘为主动盘,并发生了显著的逆时针旋转。独特的徐宿弧形逆冲—推覆构造,表明造山期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幅度达350km。在该断裂带早白垩世的第二次平移中,断裂带向北延伸,又发生了约200km的左行平移。
- 朱光王勇生王道轩牛漫兰刘国生谢成龙
-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
- 多硅白云母压力计在退变质作用中的稳定性探讨被引量:4
- 2004年
- 探讨多硅白云母地质压力计在低温退变质过程中的稳定性,在对大别山东缘和苏鲁造山带西缘郯庐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糜棱岩中的多硅白云母残斑由中心向两侧边缘进行电子探针分析后发现:由中心向两侧边缘Si减少,Al增加,Fe,Mg略有降低,部分样品中K,Na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Ti则显示不活动富集。这是由于退变质过程中流体的活动常会改变残斑白云母的成分,并且在流体活动过程相对短暂的情况下,使残斑白云母的成分不能发生充分变化,最终会导致白云母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成分。因而,经历了富流体活动的退变质作用后,岩石中的多硅白云母残斑已不能完全保存其形成时的压力信息。
- 王勇生朱光
- 关键词:多硅白云母退变质作用流体活动苏鲁造山带左旋走滑糜棱岩
-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的左旋走滑挤压变形及其^40Ar/^39Ar定年被引量:20
- 2008年
-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自西向东分别出露北北东向的韧性滑脱变形带、脆-韧性过渡带和脆性的前陆褶断带。韧性滑脱变形带内的张八岭群片岩,广泛发生了低绿片相背景下的糜棱岩化。其中呈现为平缓的糜棱面理和近南北向的矿物拉伸线理。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分析显示,该韧性滑脱带一致为上盘向南的运动。该带以东依次变为上盘向南南东→南东的逆冲活动,总体上为左旋走滑挤压变形带。张八岭群所在的韧性变形带为深部陡立走滑构造与浅部脆性构造之间的滑脱变形带,其间的差异走滑变形,造成了该滑脱层在总体向北运动中出现上盘向南的剪切变形。对6处张八岭群片岩中15个不同粒级白云母的40Ar/39Ar定年指示,变形发生在(236.2±0.5)^(238.0±0.4)Ma的中三叠世晚期。这表明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平移发生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碰撞的深俯冲阶段,起源于陆内转换断层。
- 张青朱光刘国生C.TeyssierW.J.Dunlap
-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40AR/^39AR年龄
-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火山岩的K-Ar年龄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8
- 2007年
- 安徽肥东龙山和山东沂水道托火山岩的K—Ar全岩年龄分别为119.2±2.3M。和114.8±1.0Ma,明显晚于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时间(143.3±1.3Ma),与断裂带内张八岭隆起北段侵入岩中黑云母的^40Ar -^39 Ar坪年龄(120~128Ma),以及南段肥东一巢湖地区的花岗岩中锆石定年结果(106.9~121.4Ma)一致,可能是断裂带伸展活动的产物。
- 牛漫兰谢成龙宋传中王道轩向必伟
- 关键词:火山岩郯庐断裂带
- 安山质熔结凝灰岩中凹凸棒石断层岩的矿物学特征被引量:12
- 2003年
- 郯庐断裂带肥东段龙山安山质熔结凝灰岩中产出一种白色断层岩。X-射线粉末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电子能谱仪(EDS)、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结构、形貌和成分分析证明,这些白色断层岩主要由凹凸棒石组成(含量大于90%),属于凹凸棒石断层岩。凹凸棒石呈现40-60纳米的细长纤维,其中的少量杂质是纳米粒度的石英和钠长石。纳米粒度的石英和钠长石形态特征显示它们可能由安山质熔接凝灰岩中原生矿物机械破碎形成。这些凹凸棒石断层岩形成于火山热液活动同一期断层递进变形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安山质熔结凝灰岩在断裂作用下形成碎粉岩,然后是碎粉岩在构造应力和火山热液作用下水化形成凹凸棒石,最后凹凸棒石又在断层活动晚期发生变形。
- 陈天虎朱光徐惠芳王道轩岳书仓刘国生
- 关键词:凹凸棒石断层岩纳米矿物学矿物成因
- 张八岭地区中生代岩体中黑云母的40Ar/39Ar定年与地球化学指示
-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介于大别造山带和苏鲁造山带之间,不仅其特殊的构造位置而成为研究这两大构造带之间关系的最佳场所,而且其上出露的走滑糜棱岩、超糜棱岩、侵入岩、火山岩也为进行系统的断裂一岩浆活动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有利...
- 牛漫兰朱光宋传中刘国生
- 关键词:断裂带黑云母地球化学
- ^(40)Ar/^(39)Ar测年中的冷却年龄和变形年龄被引量:14
- 2005年
- 40Ar/39Ar法年龄数据的解释与Ar同位素在矿物中的封闭温度有关。冷却年龄只能限制变质-变形事件发生的时间区间,不能真正代表地质事件的发生时间。因此,必须想办法得到变形年龄。本文从封闭温度概念出发,探讨了压力、冷却速率、有效扩散范围和几何形态、颗粒大小、动力学参数等对矿物封闭温度的影响,介绍了新近提出的“封闭窗”概念,并讨论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得变形年龄。
- 王勇生朱光
- 关键词:封闭温度
- 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剥露历史在合肥盆地的记录被引量:9
- 2004年
- 位于大别造山带北部的合肥盆地 ,其中的沉积是造山带剥露历史的重要记录。自生伊利石K -Ar测年 ,证实了合肥盆地中部安参 1井自上而下钻遇了下白垩统 ,上、中、下侏罗统 ,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 ,下伏为奥陶系。中生界砂岩碎屑组分分析 ,表明其源区为大别造山带。安参 1井内下二叠统砂岩不含造山带来源的碎屑多硅白云母。自下侏罗统至下白垩统 ,钻遇的砂岩中连续出现了丰富的碎屑多硅白云母 (Si>3.3)。这不但指示大别造山带是合肥盆地的主要物源区 ,也限定了大别高压 -超高压变质岩在早侏罗世早期就已经剥露地表 。
- 朱光王道轩徐春华李学田王勇生刘国生牛漫兰
- 关键词:合肥盆地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下侏罗统多硅白云母下二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