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2092)

作品数:4 被引量:133H指数:3
相关作者:梁新权丘元禧杨东生李献华范蔚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球化学示踪
  • 2篇深部
  • 2篇深部过程
  • 2篇示踪
  • 2篇中生代
  • 2篇煌斑岩
  • 2篇斑岩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盐岩
  • 1篇印支期
  • 1篇油气
  • 1篇油气系统
  • 1篇造山作用
  • 1篇十万大山
  • 1篇十万大山盆地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 1篇碳酸盐岩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山大学

作者

  • 4篇梁新权
  • 2篇王岳军
  • 2篇范蔚茗
  • 2篇丘元禧
  • 1篇李献华
  • 1篇杨东生
  • 1篇吕宝凤
  • 1篇夏斌

传媒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地质通报
  • 1篇同位素地质新...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华南印支期碰撞造山——十万大山盆地构造和沉积学证据被引量:81
2005年
十万大山盆地是云开造山带前陆地区的一个窄长的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盆地,位于扬子与华夏陆块拼接位置的西南端。十万大山盆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由巨厚的磨拉石建造组成,并构成多个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构造-地层层序。云开造山带及前陆冲断带上泥盆统至下二叠统中发育了大量的印支期形成的薄皮褶皱和冲断构造。这些指示扬子和华夏陆块在印支期发生了强烈陆内碰撞与会聚及前陆盆地的沉积作用。P2 /P1 之间的不整合面是伸展构造向挤压构造转换的转换面,为华南印支期碰撞挤压造山或活化造山的序幕。T3 /T2 之间不整合面是挤压构造向伸展构造转换的转换面,是印支期活化挤压造山结束的界面,标志着晚二叠世开始的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束。华南内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构造运动性质及转换与当时华南南缘存在的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印支板块与华南陆块的碰撞作用有关。
梁新权李献华丘元禧杨东生
关键词:十万大山盆地
湖南中生代陆内构造变形的深部过程:煌斑岩地球化学示踪被引量:18
2003年
湖南煌斑岩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 ,而亏损高强场元素 (Nb Ta Ti)为特征 ,同位素以高87Sr/ 86Sr、低14 3 Nd/ 14 4 Nd为特征。源区可能为早期俯冲交代的古老岩石圈富集地幔。煌斑岩的侵入是软流圈上涌的结果 ,表明湖南地区于晚三叠世已从岩石圈的挤压阶段开始向岩石圈伸展 减薄阶段转换。
梁新权范蔚茗王岳军
关键词:煌斑岩地球化学特征中生代
关于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系统的几点思考被引量:3
2005年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系统在烃源供给、储集体系、成藏过程、系统结构、油气藏类型、油气藏定位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非常规性,天然气的易散失性及油气藏的非常规性说明其已不完全适合传统的研究和勘探方法。设想从供给域、输导域、储集域、封存域、压力域、地化域和配套性几方面对含海相碳酸盐岩的含油气系统进行研究和划分。
吕宝凤夏斌
关键词: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系统常规性
湖南中生代陆内构造变形的深部过程:煌斑岩地球化学示踪
80年代以来,人们愈来愈强调地球内部物质的垂向调整、幔源物质和热流的上升是陆内构造演化的主要因素。煌斑岩是研究深部地幔重要信息的一种重要岩石类型,本文通过对湖南煌斑岩地球化学的研究来探讨湖南中生代构造变形的地幔源区性质及...
梁新权范蔚茗王岳军
文献传递
两广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盆山耦合构造演化——兼论华南若干区域构造问题被引量:40
2006年
云开大山自泛华夏造山作用以来就成为褶皱带和相对隆起区,现今的十万人山及其前身则同时成为前缘凹陷或前陆盆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盆山耦合系统。整个盆山耦合系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如下阶段: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第一幕(郁南运动)形成云开复式背斜带,古博白前缘凹陷形成于其东南侧。第二幕(北流运动)使云开复式背斜向西北推进,前陆盆地亦向西北侧迁移。第三幕(广西运动)使云开大山继续褶皱隆起,早印支运动(东吴运动)使钦防海槽褶皱成山,并在其北西侧形成前陆盆地。晚印支运动,广西大容山地区褶皱隆起,此时的前陆盆地已迁移至现今十万大山的东南边缘,奠定了十万大山盆地现今构造轮廓的基础。进入燕山期,随着桂东南逆冲推覆构造前缘不断地向NW方向扩展,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前陆盆地也不断地向 NW方向迁移。进入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本区的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原来的NW—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变为NE— SW挤压构造应力场。
丘元禧梁新权
关键词:盆山耦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