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YY045)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陈辉杜若鸿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香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官话
  • 2篇汉语
  • 1篇党争
  • 1篇新旧党争
  • 1篇音韵
  • 1篇音韵学
  • 1篇语音
  • 1篇诗案
  • 1篇诗歌
  • 1篇诗歌发展
  • 1篇士人
  • 1篇宋诗
  • 1篇著述
  • 1篇乌台诗案
  • 1篇汉语音韵
  • 1篇汉语音韵学
  • 1篇洪武
  • 1篇北京官话
  • 1篇北宋
  • 1篇北宋诗歌

机构

  • 4篇浙江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作者

  • 4篇陈辉
  • 1篇杜若鸿

传媒

  • 4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19世纪东西洋士人所记录的汉语官话被引量:9
2010年
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曾预言:如果清朝统治长久持续,那么鞑靼汉语(北京官话)终将赢得汉语的正统地位。随着国门的洞开,一方面,外国传教士以及外交和商务人员从各自的需要出发,分别选取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作为学习汉语的对象,编辑了许多汉语官话字典和教材,北京官话越来越为外国士人所重视;另一方面,中国士人夷夏之辨观念的逐渐改变和近代国家意识的确立,使北京官话越来越拥有政治优势,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之际,终于取代南京官话的优势地位,成为清朝的国语标准,马礼逊预言成真。梳理19世纪东西洋士人所留下的有关汉语官话的文献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在中国人语言生活中的优势此消彼长的过程。
陈辉
关键词:北京官话
北宋重要诗案与诗歌发展的转向被引量:2
2012年
诗案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是北宋诗歌和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北宋以儒立国,诗人以诗议政,发挥儒家政教精神,但屡屡因诗得祸。诗祸与新旧党争密切相连,从乌台诗案的政见之争,到车盖亭诗案的党同伐异,再到崇宁全面文禁的意气用事,始终贯穿着鲜明的政治特色。诗人的命运随着政党的得势与否而浮沉,而且波及的诗人一次比一次多。党派之间的权力之争、喜同恶异使诗人难以独善其身及保持创作的独立批评精神。诗人的创作经此连绵的政治打击,由经世致用转向寻求安身立命和追求纯粹技艺,崇宁四年(1105)后,北宋诗坛批评政治的诗歌陷入历史低谷。凡此,与北宋诗案的政治化本质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息息相关。
杜若鸿
关键词:北宋诗歌乌台诗案新旧党争
朱元璋的“中原”观及其对汉语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为显示其统治中国的合理性以及为择地建都寻找理据,并为恢复汉人的礼乐文物制度正名,朱元璋在立国前后对"中原"概念进行了新的阐释,从而对《洪武正韵》的命运乃至整个明朝的汉语官话产生了重大影响。《洪武正韵》与《明太祖集》诗歌分韵的一致性表明,《洪武正韵》中的所谓"中原雅音"实际上是朱元璋的家乡口音,其本人从"建业(南京)非中土"到"江左(南京)乃道里之均"的观念转变,使以南京音为代表的江淮方言成为官话基础,以致丽末鲜初的朝鲜使臣与通事们的汉语集体失效,只有移民自江左地区的偰长寿一人的汉语为朱元璋所称道,偰长寿因此成为朝鲜初期司译院汉学发展的顶梁柱;也正因如此,《洪武正韵》成为摆设,明朝文人赋诗仍然依从基于江左之音的"沈韵"。
陈辉
关键词:《洪武正韵》汉语
泰西、海东文献所见洪武韵以及明清官话被引量:1
2011年
15至18世纪,朝鲜、日本以及西方的汉语学家在编纂汉语辞书时,对洪武韵都采取了尊而不依,敬而不从的策略,他们除对当时的汉语官话作了文字描述以外,还分别用谚文字母、假名和罗马字标注了他们各自所认知的汉字官话正音,为我们今天研究明清官话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通过梳理这些资料可知,自洪武韵问世至18世纪中叶,官话一直以南京音为则,然而,由于朝廷移都北京,使得官话逐渐受北音影响,分离出两个语音标准。一个仍以南京音为基础,而另一个以北京音为基准。南京音正统,北京音则通行于朝廷。
陈辉
关键词:官话
无相文雄汉语音韵学著述所见明清官话被引量:3
2014年
18世纪初始,日本兴起了为能直接用汉语阅读中华典籍而进行汉语教学的"唐音学"。18世纪中期,"唐音学"从简单的实用汉语教学转向汉语音韵学的理论探讨,其集大成者是释无相文雄,他先后撰写了《磨光韵镜》、《三音正讹》等大量的汉语音韵学著述。通过研读文雄的著述,我们既可以基本了解当时日本人对汉语的认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获知明清之际,特别是康熙时期之后的汉语官话实况。其时,中国大体上有两种被公众认知的官话,也叫"读书音":一种以南京官话为代表,有入声;另一种是无入声的"中州韵",用作歌曲音。但它们都不及有清浊声母之分的"杭州音"更合于韵书,更接近于唐宋古音。这也正是19世纪70年代之前日本唐通事们学习汉语以南京官话为主,有人还兼学杭州话的主要原因。
陈辉
关键词:汉语音韵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