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ZS033)

作品数:6 被引量:60H指数:5
相关作者:王东杰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3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切音
  • 5篇切音字
  • 4篇切音字运动
  • 3篇清季
  • 3篇文字
  • 2篇清末
  • 2篇文字改革
  • 2篇国粹
  • 2篇国语
  • 1篇语言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入心
  • 1篇上半叶
  • 1篇思潮
  • 1篇清末新政
  • 1篇西学
  • 1篇论争
  • 1篇民间社会
  • 1篇阶级
  • 1篇阶级意识

机构

  • 6篇四川大学

作者

  • 6篇王东杰

传媒

  • 2篇近代史研究
  • 2篇学术月刊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从文字变起:中西学战中的清季切音字运动被引量:22
2009年
在清季中西学战导致的整体社会生活变迁压力下,一批学者目睹西方和日本的"富强"之效,同时受到进化论等西来观念的影响,认为西人富强的秘密在切音为字,简便易学;汉字繁复,又与语言分离,不便普及,乃是中国贫弱的根源。为此,不少人投入到以"言文合一"为目标的制造汉语切音字运动中。这一运动的榜样是泰西和日本,也从中国学术传统里汲取了思想资源。其提出的一些基本问题,在此后国语运动中一直存在。
王东杰
关键词:切音字文字改革国语运动
一国两文:清季切音字运动中“国民”与“国粹”的紧张(下)被引量:8
2010年
清季切音字运动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意在创造一种便于下层社会掌握的文字,以广开民智,塑造近代国民,进而推动国家富强。但国粹主义者认为,语言乃是国粹的核心因素之一,而切音字运动仅把文字看做一种"记号",不免有"废六书"的可能。而事实上,大多数切音字运动者仍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尽量在切音字中维持一种"中国特色",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一种"双轨制"方案,即以汉字保存国粹,以切音字普及教育。与此同时,不少切音字运动者着力表明切音字与古学的内在关联及其对保存国粹的帮助。但是,"双轨制"方案所导致的"一国之中,两种文字"的局面再一次受到质疑。在此情形下,有学者提出,把切音字视为汉字的"补助品",以缓解"国民"与"国粹"之间的紧张。
王东杰
关键词:切音字国粹
“声入心通”:清末切音字运动和“国语统一”思潮的纠结被引量:22
2010年
19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些中国读书人认为汉字作为象形文字难以掌握,为开发民智而制作了多种切音字方案。切音字运动兴起之初,出现了一大批拼写南方方言的切音字方案。20世纪初,随着统一国语观念的流行,方音切音字被很多人认为破坏了"书同文"而受到激烈批评,但其支持者则强调方音切音字不但无阻反而有助于国语统一。另一方面,被诸多国语统一论者支持的官话音切音字也在一些地区遇到了类似的质疑,甚至直接影响到切音字本身的存在合理性。与此同时,汉字在历史上维持国家统一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以文字统一语言"思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支持。不过,汉字拼音化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未终绝。
王东杰
关键词:切音字运动语言文字
“代表全国”:20世纪上半叶的国语标准论争被引量:16
2014年
国语标准的确立曾在20世纪上半叶激起广泛论争,其实质是如何塑造一个既能凝聚国人普遍认同又满足各种群体平等诉求的一体性文化,焦点则是何种语言能够"代表全国",以及谁有权力确定这个资格。论战交杂了不同地域、阶级意识的冲突,寄托了不同政治群体各异的"国家"理想。他们提出的具体方案其实相差不大,但微小的差异却被赋予了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各派立场也因而互不相容。
王东杰
关键词:国语阶级意识
清末官绅推行切音字的努力与成效被引量:5
2011年
清季切音字运动从观念的传播到付诸实践,经过了20年时间,一度呈现蓬勃趋势,随着简易识字学塾政策的推行而趋于式微。透过切音字的推广可以看到,其时地方政府和朝廷在某些问题上的取向有异,且二者内部也有不同意见,难以简单地用"官方"的概念笼罩一切;其次,清季思想界确有越来越注意"国民"的趋势,但致力于"启蒙"的人们目光仍多向"上"看,且所谓"民间社会"同样存在"有权"和"没权"的差别。这一时期,士绅阶层在基层社会的号召力没有减弱,他们的诸多作为和在传统社会中存在着很强的延续性,这正是在社会阢陧不安的情况下,"下层社会启蒙运动"仍可办得有声有色的一个主因。不过,此时民间社会越来越多地向官场以外寻找可能,而近代报刊的造势功能也成为社会运动的资源。最后,从受教的对象和人数、受学者投入的各种成本和切音字的实际运用等情况来看,实际效应并不乐观。
王东杰
关键词:文字改革清末新政民间社会
一国两文:清季切音字运动中“国民”与“国粹”的紧张(上)被引量:8
2010年
清季切音字运动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意在创造一种便于下层社会掌握的文字,以广开民智,塑造近代国民,进而推动国家富强。但国粹主义者认为,语言乃是国粹的核心因素之一,而切音字运动仅把文字看做一种"记号",不免有"废六书"的可能。而事实上,大多数切音字运动者仍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尽量在切音字中维持一种"中国特色",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一种"双轨制"方案,即以汉字保存国粹,以切音字普及教育。与此同时,不少切音字运动者着力表明切音字与古学的内在关联及其对保存国粹的帮助。但是,"双轨制"方案所导致的"一国之中,两种文字"的局面再一次受到质疑。在此情形下,有学者提出,把切音字视为汉字的"补助品",以缓解"国民"与"国粹"之间的紧张。
王东杰
关键词:切音字国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