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06020)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李顺兴黄旭光郑凤英马晓霞汪春燕更多>>
相关机构:漳州师范学院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篇东海原甲藻
  • 1篇毒性评价
  • 1篇营养化
  • 1篇原甲藻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生长
  • 1篇生化组成
  • 1篇石油烃
  • 1篇试剂
  • 1篇蜈蚣草
  • 1篇微藻
  • 1篇围隔
  • 1篇洗脱
  • 1篇活体
  • 1篇甲藻
  • 1篇硅藻
  • 1篇海洋微藻
  • 1篇海藻
  • 1篇浮游植物
  • 1篇浮游植物生长

机构

  • 5篇漳州师范学院
  • 3篇厦门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闽南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李顺兴
  • 5篇黄旭光
  • 2篇郑凤英
  • 2篇马晓霞
  • 1篇刘凤娇
  • 1篇李艳彩
  • 1篇陈乙平
  • 1篇钱沙华
  • 1篇韩爱琴
  • 1篇汪春燕
  • 1篇蔡添寿
  • 1篇吴衍
  • 1篇宋钰

传媒

  • 2篇海洋科学
  • 1篇分析科学学报
  • 1篇漳州师范学院...
  • 1篇集美大学学报...
  • 1篇莆田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氮和磷对东海原甲藻吸收Cd(Ⅱ)及其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研究了不同氮和磷浓度下,东海原甲藻(Prorocen trum dongha ineseLu)对微量Cd(Ⅱ)的吸收及其在细胞亚结构和大分子物质中的分布.结果表明,硝酸盐的添加促进了藻细胞对Cd(Ⅱ)的吸收,而磷酸盐的添加在低浓度Cd(Ⅱ)时对藻细胞吸收Cd(Ⅱ)没有影响,但在高浓度Cd(Ⅱ)时则抑制藻细胞对Cd(Ⅱ)的吸收;尿素为氮源时,细胞中Cd(Ⅱ)的含量较硝酸盐为氮源时高.细胞内的Cd(Ⅱ)主要分布在可溶性物质中.硝酸盐的添加主要影响Cd(Ⅱ)在细胞亚结构中的分布,细胞壁中Cd(Ⅱ)的含量随培养液中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细胞器中的含量却随培养液中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培养液中磷浓度的添加增加了细胞壁内Cd(Ⅱ)的含量.Cd(Ⅱ)在各生化组成中的分布以蛋白质中含量最高,可达总Cd(Ⅱ)含量的55.0%~79.6%,脂类中含量最低,仅为总Cd(Ⅱ)含量的5.9%~7.1%,蛋白质内Cd(Ⅱ)的含量随培养液中硝态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蛋白质内Cd(Ⅱ)的含量与藻细胞内的蛋白质含量密切相关.
黄旭光李顺兴
关键词:东海原甲藻
东山湾海水中Fe(Ⅱ)和Fe(Ⅲ)相互转化围隔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根据2008年8月与11月在东山湾海域获得的调查资料对表层水中溶解态Fe(II)和Fe(III)含量、浮游植物叶绿素a、营养元素及其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秋季海水中Fe(II)浓度及其在总溶解铁中所占比例均与浮游植物叶绿素a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959、0.9219。现场围隔实验表明,海水中总溶解态Fe含量在24 h内有较大的变化,最大减少量达到17.4%。DS2站点海水中Fe(II)浓度及其在总溶解铁中所占比例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最高值与初始值相比较,叶绿素a较高的DS2站点海水中Fe(II)浓度增加较叶绿素a较低的DS5号站点高0.053μg/L。Fe(II)和Fe(III)加富实验研究了溶解态的Fe(II)和Fe(III)在海水中相互转化。高浓度的Fe(II)在海水中被氧化成Fe(III),海水中浮游植物也会引发光还原作用使Fe(III)还原成Fe(II)。
黄旭光李顺兴陈乙平蔡添寿
关键词:FE(III)FE(II)围隔
近海污染物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及生化组成影响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属沿海中心硅藻纲,是海洋硅藻的模式种之一。实验探讨氮营养盐(硝酸盐,N,c(N)分别为8.0,16.0,32.0,64.0μmol/L)、石油烃(0号柴油分散液,WAFs,c(WAFs)分别为0,0.1,0.5,1.0,5.0 mg/L)、抗生素(土霉素,c(OTC)分别为,0,1.0,3.0,5.0,10.0 mg/L)等3类近海常见污染物对威氏海链藻细胞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类近海常见污染物对藻生长(即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合成、蛋白质生成、藻细胞抗氧化能力(即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即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程度分别为WAFs>N>OTC、N>OTC>WAFs、N>WAFs>OTC、WAFs>N>OTC、OTC>>N>WAFs;影响程度的差异,揭示了近海各污染物的毒性作用机制及靶位不同。
刘凤娇李顺兴郑凤英黄旭光李艳彩宋钰吴衍陈妹贞
关键词:富营养化石油烃毒性评价
应用于活体海洋微藻铅的洗脱试剂研究
2008年
研究了不同洗脱试剂对活体中肋骨条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吸附重金属Pb2+的洗脱效果。结果表明,HCl的洗脱效果较好,但是会同时破坏海洋微藻细胞结构,不适合应用于活体海洋微藻细胞表面Pb2+的洗脱;EDTA-草酸适用于活体海洋微藻细胞表面吸附Pb2+的洗脱,其洗脱效果良好且不会破坏细胞结构。
黄旭光李顺兴马晓霞
关键词:海洋微藻洗脱试剂
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对水中As(Ⅲ)吸附行为的研究被引量:15
2006年
采用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电热石英管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对水中As(Ⅲ)的吸附行为。探讨了蜈蚣草的前处理方法、溶液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As(Ⅲ)浓度和溶液体积等因素对蜈蚣草吸附As(Ⅲ)的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50 mg经2 mol.L-1HCl洗脱处理后的蜈蚣草粉末为吸附剂,在pH为2.0、As(Ⅲ)浓度为20 ng.mL-1、溶液体积50 mL、吸附时间15 min条件下,蜈蚣草对As(Ⅲ)的吸附率可达86.1%,水中残余As(Ⅲ)仅为2.8 ng.mL-1。本法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可望直接用于地下水中As(Ⅲ)的去除。
郑凤英李顺兴韩爱琴汪春燕钱沙华
关键词:超富集植物蜈蚣草
Pb(Ⅱ)、Hg(Ⅱ)在两种海藻中的吸附和竞争吸附被引量:4
2008年
研究重金属(Pb(Ⅱ)、Hg(Ⅱ))在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细胞上的吸附和竞争吸附.实验结果表明,Pb(Ⅱ)、Hg(Ⅱ)在两海藻上竞争吸附时,Pb(Ⅱ)在海藻细胞表面的竞争吸附平衡快于Hg(Ⅱ).竞争吸附平衡时,藻细胞表面Hg(Ⅱ)对Pb(Ⅱ)的影响小于15%,Pb(Ⅱ)对Hg(Ⅱ)的影响大于50%.96h培养后,两金属竞争环境下的海藻细胞吸附(吸收)的重金属量明显高于单一重金属作用的海藻细胞的吸附(吸收)量.
黄旭光李顺兴马晓霞
关键词:海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