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245)

作品数:11 被引量:76H指数:5
相关作者:江建平谢锋费梁王斌刘炯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华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两栖
  • 5篇蛙科
  • 5篇两栖纲
  • 4篇蛙属
  • 4篇无尾
  • 4篇无尾目
  • 3篇中国蛙科
  • 2篇种群
  • 2篇臭蛙属
  • 1篇亚种
  • 1篇有效性
  • 1篇中国新纪录
  • 1篇太行隆肛蛙
  • 1篇皮肤分泌物
  • 1篇皮肤抗菌肽
  • 1篇种组
  • 1篇文县疣螈
  • 1篇无指盘臭蛙
  • 1篇系统发育
  • 1篇线粒体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江建平
  • 7篇谢锋
  • 4篇费梁
  • 4篇王斌
  • 4篇刘炯宇
  • 3篇郑中华
  • 2篇叶昌媛
  • 2篇周材权
  • 2篇叶昌嫒
  • 1篇杨道德
  • 1篇陈晓虹
  • 1篇陈贵英
  • 1篇何开泽
  • 1篇沈猷慧

传媒

  • 5篇动物分类学报
  • 2篇Zoolog...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Curren...
  • 1篇四川动物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年份

  • 3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四川省蛙科一新种——南江臭蛙(两栖纲:无尾目)被引量:10
2007年
对分布于四川、重庆市、贵州、湖北、湖南、安徽和福建的花臭蛙[Odorrana(Odorrana)schmackeri(Boettger,1892)]标本进行了形态比较,结果发现四川省南江和万源县的花臭蛙标本与其他产地的花臭蛙标本在形态特征上存在明显区别,主要是:1)成体雄雌体长之比值较小,约为1∶1.34;2)犁骨齿列短,两内侧间距宽,距内鼻孔远;3)背面深色斑点周围无浅色边缘;4)股后部深色斑大而稀疏;5)趾间蹼较弱,第四趾蹼达远端关节下瘤;6)腹内成熟卵的动植物极均为乳白色。故将四川省南江和万源的标本订为新种--南江臭蛙[Odorrana(Odorrana)nanjiangensis,sp.nov.]。
费梁叶昌媛谢锋江建平
关键词:两栖纲蛙科无尾目臭蛙属
中国林蛙属(无尾目:蛙科)一新种——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 sp . nov .被引量:19
2007年
本文报道两栖纲蛙科一新种,新种具林蛙属(Rana)特征,与昭觉林蛙种组(费梁,1999)相近,但与该组成员又有明显区别,被命名为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 sp.nov.。新种有系列特征与峨眉林蛙(R.omeimonts)、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相似,但又明显不同于后者,如:1)无雄性线;2)蝌蚪唇齿式为Ⅰ:3+3/1+1:Ⅲ;3)股部背侧黑褐色横斑窄,通常整齐、数目较多;4)繁殖季节在农历寒露节前后。这些特征可以与峨眉林蛙、昭觉林蛙准确区别。新种标本采自湖南省双牌县阳明山,模式标本保存在湖南师范大学动物标本馆及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沈猷慧江建平杨道德
关键词:两栖纲蛙科
中国蛙科二新种及黑带水蛙种组的系统关系(两栖纲,蛙科)被引量:3
2008年
作者在云南南部的河口和勐腊等地先后采到与黑带水蛙Hylarana(Sylvirana)nigrovittata(Blyth,1855)相近的两个不同类型的标本,它们曾被不同学者鉴定为黑带水蛙。经对比研究,它们应为两个不同的新种,即河口水蛙Hylarana(Sylvirana)hekouensis Fei,Ye et Jie,sp.nov.和勐腊水蛙Hylarana(Sylvirana)menglaensis Fei,Ye et Xie,sp.nov.。
费梁叶昌嫒江建平谢锋
关键词:两栖纲蛙科
中国蛙科一新种(两栖纲,无尾目)被引量:14
2007年
对分布于广西龙胜和湖南宜章的龙胜臭蛙Odorrana(Odorrana)lungshengensis作了进一步比较研究,发现两者的形态特征有明显区别,并将湖南宜章的标本命名为新种──宜章臭蛙Odorrana(Odorrana)yizhangensis sp.nov.。
费梁叶昌嫒江建平
关键词:两栖纲蛙科臭蛙属
中国蛙科一新种——版纳大头蛙(两栖纲:无尾目)被引量:4
2007年
经核查和鉴定中国云南等地原定名为大头蛙[Limnonectes kuhlii(=Rana kuhlii Tschudi,1838)]的标本及相关文献资料,并与产地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大头蛙(Limnonectes kuhlii)模式标本的有关描述相对比,两者在其形态、染色体及线粒体基因分化等特征上均有明显区别,因此将云南、广西等地标本的种名改订为新种,即版纳大头蛙(Limnonectes bannaensis,sp.nov.)。其主要鉴别特征是:1)背面较光滑,具少数细肤棱,体后部有小圆疣;2)体背面浅褐色或灰褐色,肤褶上有黑纹;3)蝌蚪尾部具深色斑纹,但尾后半段不呈黑色;4)其染色体组型为2n=22(20m+2st)。而爪哇产大头蛙:1)背面粗糙,体背部、胫部和肛部周围满布圆形疣粒;2)体背面为黑大理石色或为黑色;3)蝌蚪尾部后半段为黑色;4)染色体组型为2n=26,5对大染色体,8对小染色体,除第8对为亚端部着丝粒外,其余均为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
叶昌媛费梁谢锋江建平
关键词:两栖纲蛙科
隆肛蛙属种群形态量度分析被引量:12
2007年
对隆肛蛙属Feirana中隆肛蛙F.quadrana和太行隆肛蛙F.taihangnicus的15个种群565只标本的28项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并运用典型判别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太行隆肛蛙和隆肛蛙的形态差异明显,形态度量信息支持太行隆肛蛙与隆肛蛙是不同的物种;2)原隆肛蛙河南伏牛山种群和山西中条山种群均为太行隆肛蛙的地理种群;3)隆肛蛙的种群间形态差异明显,其中四川安县种群、陕西周至种群和湖北利川种群与模式产地重庆巫山种群的差异可能达到了亚种或亚种以上分化水平。
王斌江建平陈晓虹谢锋郑中华
关键词:隆肛蛙太行隆肛蛙种群亚种
无指盘臭蛙皮肤抗菌肽的分离纯化与氨基酸序列测定被引量:9
2007年
在抗菌活性跟踪下对四川冕宁产无指盘臭蛙(Odorrana grahami)皮肤分泌物进行一系列层析分离,最终纯化得到4种抗菌肽,分别命名为Odorgrin A、Odorgrin B、Odorgrin C和Odorgrin D.质谱测得单一同位素分子量Mr分别为3364.8、3817.9、4859.4和3287.9.Edman降解法测得OdorgrinA的氨基酸序列为GLLDTFKNLALNAAKSAGVSV-LNSLSCKLSKTC.将以上结果与国内外对该物种抗菌肽研究的已有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本研究分离到的4种抗菌肽与前人分离到的部分抗菌肽间具有一致性.
刘炯宇江建平何开泽谢锋郑中华
关键词:无指盘臭蛙皮肤分泌物抗菌肽分离纯化氨基酸序列
Paa bourreti的有效性及其在中国的新纪录被引量:2
2009年
用线粒体12S和16S基因序列对双团棘胸蛙Paayunnanensis的8个种群和越南的Paa bourreti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双团棘胸蛙景东种群与Paa bourreti聚为一支,而其他7个种群聚为一支;以上两支间的遗传分化水平已经达到种级。此外,形态比较结果表明景东地区标本与双团棘胸蛙形态特征不同而与P.bourreti基本一致。因此,支持P.bourreti为有效种,双团棘胸蛙景东种群应为P.bourreti,为中国新纪录;推测其在云南南部其他区域也有分布。根据云南景东的标本,本文对P.bourreti进行了形态补充描述。
黄燕周材权王斌刘炯宇江建平
关键词:PAA分子系统发育中国新纪录
基于形态特征及线粒体12S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察隅棘蛙贡山种群的系统地位被引量:1
2009年
察隅棘蛙贡山种群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用线粒体12S,16S rRNA部分基因序列对察隅棘蛙(Paa chayuensis)地模标本以及贡山种群共5号棘蛙标本进行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们间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002,而且镶嵌相聚,应为同一个物种,即察隅棘蛙.检视察隅棘蛙32号地模标本及贡山种群8号标本的外部形态以及29项量度性状,发现他们彼此在形态上差异较大,建议可分为2个不同亚种.
黄燕周材权王斌刘炯宇江建平
关键词:RRNARRNA
两栖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对2007年6月13日以前公布于GenBank上的78种两栖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总结、比较和分析。78种基因组中基因的数量从35~41个不等;根据基因的数量、种类及其排列顺序的差别将其分为22种基因组类型,其进而聚为3组,其中类型4为两栖纲与其它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类型8为两栖纲中现生3个目的公有类型。与类型4比较,其余21种线粒体基因组类型涉及基因变动的基因共有18个,其中变动比较多的是tRNA基因,移位、增多和缺失的发生频率都较大,而蛋白编码基因比较稳定,主要是移位。78种两栖动物中,蚓螈目的线粒体基因组均小于18000bps,多数在15000~16000bps;有尾目和无尾目均大于16000bps,其中有尾目多数在16000~17000bps,无尾目的多数在17000~18000bps。
陈贵英江建平谢锋刘炯宇郑中华
关键词:两栖动物线粒体基因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