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01B03-4)
- 作品数:10 被引量:46H指数:5
- 相关作者:唐小林任广鑫王进何雪军范起业更多>>
- 相关机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 茶鲜叶原料前处理工艺参数的优化
- 茶鲜叶原料前处理技术是茶叶加工和优良品质形成的关键,受多种因素制约。为改善茶叶品质,本文分析了温度、湿度、时间和翻叶强度等因素对绿茶摊放、红茶萎凋和乌龙茶做青等鲜叶前处理工艺及成品茶品质成分含量的影响,优化了摊放、萎凋和...
- 任广鑫唐小林范起业李文萃
- 关键词:鲜叶前处理参数优化
- 文献传递
- 基于特征尺寸及局部极值点的茶鲜叶方向识别被引量:7
- 2013年
- 对粗大茶鲜叶实行梗叶分离,有利于提高成品茶品质,降低能源消耗。梗叶分离的关键在于茶梗与叶柄的识别。通过倾斜滑槽限定茶鲜叶的方位,将其转换为两方向判别问题。首先将茶鲜叶划分为长梗和短梗,对长梗茶鲜叶,提出基于特征尺寸的识别方法,特征尺寸大的一方判为叶尖;对短梗茶鲜叶,提出基于轮廓线局部极值点的识别方法,局部极值点多的一方判为叶尖。通过对168幅随机获取的图像及1幅背景图像的处理表明,茶鲜叶的方向识别率达93.3%。每根茶鲜叶的平均处理时间为17.8 ms,能满足实时处理的要求。
- 何雪军王进陆国栋唐小林
- 关键词:茶鲜叶特征尺寸
- 茶鲜叶摊放与萎凋技术及设备应用现状与改进被引量:12
- 2013年
- 鲜叶摊放与萎凋是茶叶初制的一个关键工序,合理的鲜叶处理能很好地改善和提高茶叶品质。摊放与萎凋技术本质相似,对于环境条件的要求和处理方法也存在一定共性。深入研究摊放和萎凋技术的区别与联系、处理条件对茶叶内在品质的影响以及鲜叶处理设备的改进对于茶叶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茶鲜叶摊放、萎凋的技术原理和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两项工艺处理与品质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以及所用设备的使用现状,并针对目前茶鲜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功能前处理机的应用及今后茶叶生产的发展方向。
- 李文萃任广鑫何鑫范起业唐小林
- 关键词:茶鲜叶摊放萎凋
- 大宗茶鲜叶原料分级机的研制与实验被引量:5
- 2013年
- 机采大宗茶鲜叶长短不一、老嫩不同,以此为原料制得的茶叶品质较低,为此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抛掷式大宗茶鲜叶分级机,该机由分级槽体、传动机构、摇杆和机架等部分组成,通过抛掷的方式对茶鲜叶进行分级。结果表明,使用第二批次茶鲜叶进行分级,投叶量为5kg/min、振动频率为50Hz时,分级机的平均分净率最高,达79.04%,挂网率为3.60%。可见,该机能较好地实现机采大宗茶鲜叶的分级。
- 任广鑫范起业何鑫何雪军李文萃王进唐小林
- 关键词:茶鲜叶机械组成
- 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在茶叶领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被引量:5
- 2013年
- 从传统茶叶品质检测手段与评价方法的局限性着手,阐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及其在茶叶品质成分定量分析和茶叶定性识别领域中的研究概况,并对该技术标准化和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任广鑫范起业何鑫李文萃唐小林
-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技术茶叶
- 基于方位编码与基准约束的茶叶生产线快速构建
- 2013年
- 从三维层面考虑,将茶叶生产线的设计作为装配建模问题进行处理。首先引入位置无关的平面图布置方法,避免了设备位置的频繁调整,降低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其次,利用设备方位及连接关系编码,获得设备的绝对与相对方位信息。最后,通过基准约束自动实现设备的装配定位,避免了手工设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根据这一方法,采用VB 6.0对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编写了茶叶生产线布置程序TPLLayout。实例运行结果表明,系统界面友好、操作便捷,极大地提高了茶叶生产线的设计效率,降低了设计成本。
- 何雪军王进王炳文陆国栋唐小林
-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曲柄摇块机构轨迹综合
- 2014年
- 曲柄摇块机构连杆上任意点的轨迹为高次封闭曲线,适用于对轨迹有严格要求的场合。本文对曲柄摇块机构进行了分析,将经过有限点的轨迹综合问题转化为最优化问题进行处理,并引入粒子群算法进行了求解。程序运行结果表明,粒子群算法能够获得多组优化求解结果,且适应值保持在0.1甚至0.01以下。通过对求解结果的优选,可得到不同拓扑构成的布置方案,从而实现机械设计的多样化。
- 范起业任广鑫唐小林
- 关键词:粒子群算法
- 6CQCL-50型多功能茶鲜叶前处理机被引量:3
- 2014年
- 为丰富茶厂生产茶叶的种类,提高鲜叶原料的利用率,设计了一台能实现绿茶摊放、红茶萎凋以及乌龙茶做青的多功能茶鲜叶前处理机。阐述了该机的总体结构,包括机械传动系统、翻叶装置、通风与加热系统等核心部件的工作原理。采用多分支管道分层进风,确保风量的均匀性;高压小流量泵及微细喷头确保箱内湿度均匀;热源的分层设置,确保箱内温度均匀。试验表明,经过该机处理的茶叶制品,其理化指标和审评分数均高于对照组。运行结果表明,整机设计合理、运行可靠。
- 何雪军王进唐小林陆国栋王炳文任广鑫
- 关键词:茶鲜叶摊青萎凋做青
- 基于约束Delaunay三角网的茶鲜叶几何参数识别被引量:6
- 2014年
- 为自动识别不同方位茶鲜叶的几何参数,在鲜叶轮廓点均匀化、稀疏化的基础上,引入约束Delaunay三角网,对叶片区域进行三角剖分,然后根据端点三角形、跨接三角形及交汇三角形的特点,计算叶片中轴线及主干中轴线,据此确定茶鲜叶的方位并对叶片进行排序,与此同时,还计算了每张叶片的长度、宽度、面积以及叶柄间距,提出反映大宗茶原料粗老度的几何特征指标,探讨了质量等级细分的方法。通过对150幅图像中174根茶鲜叶的识别结果表明,识别正确率达94.2%,平均每根鲜叶的处理时间为74.7 ms。
- 何雪军王进陆国栋唐小林
- 关键词:茶鲜叶DELAUNAY三角网
- 基于视觉技术的绿茶色泽变化与品质关系研究被引量:10
- 2015年
-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贵州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的在制品色泽变化进行量化研究,探索出各加工工序中RGB、HSB和Lab等3种颜色模式的9个色泽参数与在制品茶叶内含成分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绿茶加工过程中颜色变化比亮度、纯度更明显,微波三青工序中色泽变化较大,其形成主要在滚炒阶段。除H值外,各色泽参数均与茶叶含水量、水浸出物和茶多酚总量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大小为含水量>茶多酚总量>水浸出物。在绿茶色泽形成过程中由于参数G变动幅度较大,能较好地反映绿茶加工中的色泽变化,且与上述三种品质成分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3、-0.925和0.931,可用于在线监测绿茶外观色泽,实现绿茶品质的自动化控制。
- 李文萃唐小林汤一范起业任广鑫
- 关键词:计算机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