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2196)

作品数:13 被引量:192H指数:7
相关作者:邵济安唐克东田伟何国琦张聪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中生代
  • 3篇壳幔
  • 3篇克拉通
  • 3篇华北克拉通北...
  • 3篇北缘
  • 2篇地质
  • 2篇地幔
  • 2篇岩浆
  • 2篇早二叠世
  • 2篇早中生代
  • 2篇造山带
  • 2篇山带
  • 2篇陆壳
  • 2篇壳幔相互作用
  • 2篇二叠世
  • 2篇包裹体
  • 1篇底侵
  • 1篇底侵作用
  • 1篇地质学
  • 1篇地幔捕虏体

机构

  • 12篇北京大学
  • 5篇沈阳地质矿产...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1篇邵济安
  • 5篇唐克东
  • 3篇田伟
  • 2篇何国琦
  • 2篇张聪
  • 1篇朱文萍
  • 1篇田作林
  • 1篇佘宏全
  • 1篇李永飞
  • 1篇张立飞
  • 1篇魏春景
  • 1篇杨进辉
  • 1篇牟保磊
  • 1篇刘东盛
  • 1篇路凤香
  • 1篇陈梅
  • 1篇张吉衡
  • 1篇阎国翰
  • 1篇张辉
  • 1篇张舟

传媒

  • 5篇岩石学报
  • 3篇地学前缘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质通报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蒙古晚石炭世高镁玄武岩的成因和构造背景被引量:25
2015年
近年来,人们对古亚洲洋何时消亡存在争论,其中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直至晚古生代末大洋才闭合,导致大量的石炭纪一二叠纪岛弧火山岩的出现。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对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达青牧场晚石炭世高镁玄武岩(318.4~314Ma)的形成环境进行讨论,分析和讨论是从以下4方面展开的:(1)玄武岩的基础地质特征:分布、产状、岩石一地球化学组成;(2)玄武岩成因和岩浆来源;(3)双峰式火山岩形成环境;(4)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火山岩的对比研究。通过研究,得到以下认识:本区玄武岩的时、空分布是稳定的;玄武岩具有高镁(〉8%)、低钾(〈1%)、LREE亏损(La/Yb=0.82)、铪同位素元素高(εHf(t)=14.4~23.9)等特征。据此认为,玄武岩不存在地壳物质混染的现象,推测在压力不大的伸展背景下,来源于新生岩石圈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的高温岩浆,快速通过上覆陆壳到达地表。对玄武岩同时存在的Nb、Ta及其它HFSE亏损现象,推论与地幔楔长期受到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源区有关。通过对本区及邻区晚石炭世双峰式火山岩的讨论,提出了本区火山岩属于大陆拉张减薄类型火山岩的观点。同时,从构造一岩相古地理研究的角度,对晚石炭世本区所处的伸展环境进行了讨论,支持了上述观点。最后,通过晚石炭世和旱二叠世两期双峰式火山岩的对比,从演化角度进一步阐明中亚造山带年轻陆壳成熟的过程。中亚造山带晚石炭世一早三叠世裂谷型岩浆岩带呈数千km大规模带状分布的事实,进一步肯定了晚石炭世以来中亚造山带已经作为板内的年轻陆壳,承受了全球性大规模伸展事件。
邵济安田伟唐克东王友
关键词:晚石炭世双峰式火山岩陆壳
东北亚中生代洋陆过渡带的研究及启示被引量:14
2015年
从中生代起,亚洲大陆作为一个统一的大陆岩石圈板块,开始了大陆边缘的组建和改造。本文采用构造地层-地体观点,依据生物地层学和碰撞造山带的不同特征,将东北亚洋陆过渡带从西到东分成了7个带:(1)受郯庐断裂系改造的华北克拉通东缘带;(2)以近陆缘物质为主的增生带I;(3)以异源混杂堆积为主的增生带II;(4)新西伯利亚-楚科奇-阿拉斯加陆缘增生带III;(5)陆缘火山-深成岩带;(6)科里亚克增生带IV;(7)堪察加-萨哈林-东北日本增生带V。其中自早白垩世末至古新世初形成的楚科奇海-东锡霍特阿林的火山-深成岩带作为太平洋板块开始正向俯冲并导致弧岩浆活动的重要标志。此前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末,在转换大陆边缘活动背景下,大量低纬度的外来地体以左旋平移断裂作用向北迁移并斜拼贴在陆缘。时空格局的分带性和阶段性清晰地展示了东北亚大陆边缘洋陆演化的关系。作者基于上述研究,并结合其他学科近期研究成果,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的高峰期正值东北亚洋陆过渡带转换大陆边缘活动和地体拼贴增生的阶段。然而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此时我国东部的大规模岩浆活动业已结束。因此难以将中国东部的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的正向俯冲作用相联系。以年轻陆壳组成的大兴安岭为例,作者提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不同深度的两种地质作用同时控制着中国东部岩浆活动的源区特征和侵位的空间:即深部软流圈底辟上涌与中-上部地壳受到的洋陆之间的剪切走滑作用形成的变形。
邵济安唐克东
关键词:东北亚中生代
Melilite-derived mineral inclusions in chromite from the Gaositai complex: Implications for an extensional tectonic setting in Early Permian at the north North China Craton
2016年
The Early Permian mafic-ultramafic concentrically zoned Gaositai intrusion at Chengde,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 is a cumulative complex emplaced along a giant fracture that penetrates deeply into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Melt inclusions are present in chromite crystals from the inner dunite and chromitite zones of the Gaositai complex. The melt inclusions have experienced post-trap crystallization and resulted in multiple mineral phases, including melilite, garnet, phlogopite, magnesite and apatite, which can indicate the liquidus minerals of the primitive magm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lilite+melanite+clinopyxene assemblage indicate that the primary parental magma was highly undersaturated and derived from an alkali-rich mantle sourc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phlogopite, magnesite and apatite suggests a primary magma rich in K, H_2O and CO_2. When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 the primary magma of the Gaositai intrusion is concordant with a kamafugite magma originating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enriched mantle with H_2O and CO_2 at pressures greater than 2.7 GPa. This magmatic process would have been related to extensional thinning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The Gaositai primary magmas have high Nb/La ratios, which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ocean island basalts, but different from arc-related magma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CC was not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subduction zone during the Early Permian: an extensional tectonic setting during the emplacement of the Gaositai intrusion is more likely.
SHAO Ji AnTIAN WeiWEI Chun JingZHU Wen Ping
关键词:矿物包裹体原生岩浆
柴北缘锡铁山两类榴辉岩的退变质过程及其对俯冲带折返机制的制约被引量:6
2013年
榴辉岩作为俯冲带中重要的岩石类型保存有丰富的地球动力学信息。对榴辉岩及其退变质岩石的研究有助于建立俯冲带演化的p-T轨迹,了解俯冲岩石在折返过程中温压条件及矿物相的变化,从而对俯冲带折返的动力学机制进行限定。对柴北缘锡铁山双矿物榴辉岩及含多硅白云母榴辉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研究。在NC(K)FMASH体系中对两类榴辉岩进行变质相平衡模拟,得到双矿物榴辉岩的峰期温压条件为745~790℃,大于2.8~3.0GPa(M1),后经历等温降压过程达到角闪石榴辉岩岩相(670~770℃,1.6~2.2GPa,M2),与含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经历了相同的折返过程。锡铁山双矿物榴辉岩的原岩具有N-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而含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则显示E-MORB或者OIB特征,二者原岩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两类榴辉岩的p-T演化过程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锡铁山双矿物榴辉岩与含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矿物学特征的差异是其原岩的多源性造成的,而与俯冲后折返过程中的退变质作用无必然联系。
张聪田作林张立飞黄杰陈梅
关键词:榴辉岩退变质作用相平衡计算锡铁山
华北高寺台铬铁矿包裹体中黄长石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3
2016年
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承德高寺台基性一超基性环状杂岩体是一受岩石圈断裂控制的早二叠世堆晶杂岩.在对高寺台纯橄岩中铬铁矿的熔融包裹体研究中,发现了黄长石、石榴石、金云母、菱镁矿和磷灰石等熔融包裹体矿物.黄长石+黑榴石+单斜辉石的矿物组合反映其母岩浆为富碱、硅不饱和的原始幔源熔体.金云母、菱镁矿和磷灰石的结晶表明其原始母岩浆具有高K、含H_2O和CO_2的特征.与实验岩石学数据的对比表明高寺台岩体原始母岩浆形成于高于2.7 GPa压力下,含H_2O和CO_2的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其形成过程与大陆岩石圈逐渐的伸展减薄有关.高寺台原始岩浆具有高的Nb/La比,显示类似OIB特征,作为岩浆来源的重要证据,表明早二叠世的华北克拉通北缘不属于古亚洲洋俯冲的大陆边缘造山带,此时的华北克拉通北缘处于伸展的构造环境中.
邵济安田伟魏春景朱文萍
关键词:黄长石OIB
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地区显生宙麻粒岩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20
2012年
华北克拉通构造体制从稳定向活动的转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文中结合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和宁城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两期麻粒岩捕虏体及其寄主闪长岩的研究,讨论其形成的不同构造背景,从而探讨体制转折的起始时期。赤峰柴胡栏子二叠纪镁铁质麻粒岩及其寄主闪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62.3±3.1)Ma和(256.6±6.5)Ma,宁城河南营子三叠纪镁铁质麻粒岩及其寄主闪长岩的锆石SHRIMPU-Pb年龄分别为(229.7±2.6)Ma和(221±3)Ma。在上述两个地区还发现晚古生代二叠纪的闪长岩脉等。通过对比研究认为:二叠纪岩浆活动具有大陆裂谷初始阶段的特点,高场强元素含量比较低;而三叠纪高场强元素的增高显示地幔部分熔融程度的提高。二叠纪岩浆活动与此时全球构造演化及邻兴蒙造山带出现的双峰式火山活动密切相关。而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则与底侵背景下陆内伸展作用有关,是构造体制转折的标志。
邵济安张舟佘宏全刘东盛
关键词:华北克拉通北缘显生宙镁铁质麻粒岩同位素地质学壳幔相互作用
华北北部二叠纪陆壳演化被引量:40
2015年
目前围绕华北北部(包括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北邻的兴蒙造山带)的二叠纪的构造背景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其中一种影响较大的观点是古亚洲洋的演化持续到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由于大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之下的俯冲,导致克拉通北缘成为"安第斯型"大陆边缘。活动陆缘有从早期(C2)的板块俯冲-汇聚向晚期(P2-T1-2)板块拆离-陆缘伸展演变的趋势,论证多偏于岩浆作用。本文将从沉积建造、变形、变质、岩浆活动以及区域构造背景等角度对此观点进行讨论,本文将研究区晚古生代陆壳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1)法门阶之前的中泥盆世是兴蒙造山带的主造山阶段;(2)晚泥盆-早石炭世进入后碰撞阶段;(3)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兴蒙造山带的年轻陆壳在伸展背景下,上叠的新生性裂陷槽构造而非大洋板块控制了同期的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这三阶段的地质事件在华北克拉通北缘都有相应的表现。研究区深成岩同位素年龄显示了中-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三个峰值。为了揭示岩浆的形成机制,本文重点对研究区早二叠世(280Ma)和晚二叠世(260Ma)深成岩的岩石组合和Sr-Nd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研究。R1-R2图显示本区二叠纪深成岩组合与以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的安第斯型造山带不同。早二叠世深成岩具双峰特征,Sr-Nd同位素显示早二叠世深成岩与EMI地幔源区有更密切联系。受到前人对高寺台原始岩浆研究的启发,进一步认识到华北克拉通北缘在早二叠世时存在板内OIB岩浆沿着岩石圈断裂的上涌的过程。相比之下,晚二叠世深成岩多为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岩石碱性程度提高,中酸性岩石具高碱、高钾的特征。Sr-Nd同位素显示岩浆源区有向EMII演变的趋势,中-上部地壳熔融物质增多,暗示热活动带的上升。总之,从岩浆形成机制、岩浆源区演变的趋势和岩浆时空演化�
邵济安何国琦唐克东
关键词:华北克拉通北缘陆壳演化
内蒙古宁城早中生代地幔捕虏体及熔/流体交代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内蒙古宁城地区发现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捕虏体,其寄主岩为早中生代堆晶成因的辉石岩。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在矿物组成和Sr、Nd、Pb同位素特征等方面区别于寄主辉石岩,具有地幔岩特征。相对原始地幔岩,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具有Fe高,Mg、Al低,富集K、Na、Ca、LREE和Rb、Sr、Ba、Th等不相容元素的特征,据此可以认为捕虏体来源于交代的富集地幔。对熔/流体交代反应形成的结构及其交代矿物金云母、韭闪石、白云石、方解石的进一步研究,揭示富K、Al、Ca、LREE和不相容元素的硅酸质和碳酸质熔/流体的交代作用致使地幔岩向不断饱满和富集的趋势演化,导致地幔岩Mg#值、Fo值的降低,Al和其他不相容元素的增高。单斜辉石环带原位微量元素测定也证实交代作用的存在。剪切结构的发育可能与软流圈底辟体上涌引发的塑性流变有关。联系华北古老岩石圈地幔多次的地质事件,笔者认为,早中生代地幔的特征与华北克拉通长期以来自身的深部演化有关。
邵济安张聪路凤香
关键词:岩石圈地幔
内蒙古早二叠世构造古地理的再造被引量:72
2014年
针对近年来关于内蒙古中部早二叠世古亚洲洋存在和向南北两侧大陆俯冲的观点,本文通过构造古地理图的编制,结合早二叠世沉积岩相、古地理、生物组合、陆源碎屑以及烃源岩的讨论,认为中亚陆块和华北克拉通之间晚古生代存在的是陆壳基底之上发育的陆表海和裂陷槽,而不是大开大合的大洋。我们的研究揭示了该区的演化过程。早二叠世早期伴有强烈火山喷发的沉积作用受到三条近东西向分布的同沉积裂陷槽的控制,由北向南,其滨-浅海相的沉积-火山岩厚度分别>8000m;>5000m和2900m,显示基底为不稳定的裂陷槽。沉积作用受到深断层控制的观点得到本区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的佐证。早二叠世早期沉积岩以粗碎屑岩为主,其中成熟度低的硬砂岩、长石砂岩分布广泛。此外,从陆源碎屑的组分和来源可见,蚀源区具有新生陆壳的组成,近源沉积物具有快速堆积的特征。早二叠世晚期沉积岩为夹有灰岩透镜体的炭质粉砂岩、板岩。由于海相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的提高,形成分布于前三角洲,浅海,半深海的烃源岩(R0值=1.01%~3.67%)。上述沉积组合反映了陆壳成熟度不断提高,构造活动性减小,陆表海逐渐萎缩的特征。本区早二叠世的古生物以腕足类、珊瑚、、苔藓类为主,这一生物组合形成于滨-浅海环境,其中珊瑚大多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温暖清澈的水域——几米至50米的滨-浅海区。植物化石及碎片的存在反映海陆交互相的环境。早二叠世晚期本区生物已经混生,主要以北极区生物为主,以Spiriferella为代表的腕足动物群到处可见,但也混有暖水型的分子,如Richtofenia,Enteletes等。生物混生现象暗示早二叠世之前板块已经拼合,不存在深海洋盆。根据毛登地区哲斯组放射虫和菊石、螺、双壳类及植物化石共生的事实,作者认为放射虫可以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水体中,不能
邵济安唐克东何国琦
关键词:早二叠世构造古地理陆表海裂陷槽古亚洲洋
记载了早中生代壳幔演化的赤峰-凌源地质走廊被引量:17
2011年
本文从内蒙赤峰至辽西凌源南北近200km的地质走廊中,选择早中生代(237~206Ma)形成不同深度、不同产状的8种火成岩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早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地质演化。这8种岩石包括:火山岩、岩墙群和闪长岩、碱性花岗岩、碱性杂岩、镁铁质麻粒岩、堆晶岩及其捕获的地幔岩包体。研究表明,在底侵作用的背景下,华北早中生代发生了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和岩石圈地幔富集过程,伴随早中生代大陆地壳的增生和深部结构的调整,地表相应出现快速的差异抬升和剥蚀。
邵济安杨进辉
关键词:早中生代底侵作用壳幔相互作用富集地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