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2194)

作品数:3 被引量:146H指数:3
相关作者:刘兴旺郑文俊袁道阳葛伟鹏庞建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震
  • 2篇断裂带
  • 2篇裂带
  • 1篇地震破裂
  • 1篇第四纪
  • 1篇东南
  • 1篇新活动
  • 1篇孕震
  • 1篇孕震构造
  • 1篇晚第四纪
  • 1篇西段
  • 1篇西秦岭
  • 1篇龙首山
  • 1篇滑动速率
  • 1篇发震
  • 1篇M

机构

  • 3篇中国地震局兰...
  • 3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3篇郑文俊
  • 3篇刘兴旺
  • 2篇俞晶星
  • 2篇庞建章
  • 2篇袁道阳
  • 2篇葛伟鹏
  • 1篇张培震
  • 1篇任治坤
  • 1篇刘白云
  • 1篇闵伟
  • 1篇何文贵
  • 1篇王爱国
  • 1篇张竹琪
  • 1篇郭晓
  • 1篇许冲
  • 1篇李峰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甘肃东南地区构造活动与2013年岷县—漳县M_S6.6级地震孕震机制被引量:95
2013年
位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的甘东南地区,其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特征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该地区复杂的构造几何形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区域新构造运动主要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向北东的扩展.近年来,甘东南地区中强地震频发,本文主要通过对该地区构造活动特征、历史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结合地球物理、地震学和野外调查等资料,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东昆仑断裂的向北挤压和向东的运动是该地区构造应力集中的主要原因,也是该地区中强地震的主要孕震环境和机制,而西秦岭北缘断裂的走滑及向南北两侧逆冲"花状构造"是临潭—宕昌断裂带上中强地震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甘肃岷县—漳县的MS6.6级地震正好位于临潭—宕昌断裂带中东段上,是该断裂分段不均匀活动的结果.
郑文俊袁道阳何文贵闵伟任治坤刘兴旺王爱国许冲葛伟鹏李峰
1954年山丹7_(1/4)级地震的孕震构造和发震机制探讨被引量:24
2013年
龙首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向北东推挤的最前缘,是河西走廊与阿拉善地块之间的分界断裂之一.虽然观测精度有限,1954年发生在该断裂带上的71/4级地震是该断裂上少有的有现代地震观测和记录的大地震.本次地震仅在龙首山北缘断裂带两个次级断裂段之间的一条转换断层上形成了长7km左右的连续地震地表破裂带,以北西向右旋兼正断为主要特征,这与区域上近东西向左旋逆断构造运动特征差异较大.经过多次野外调查和地质填图,发现在主断层上没有形成地震地表破裂带,而地震震害的分布又完全受龙首山南北两条断裂所围限,说明地震的孕震可能与龙首山断裂带主断裂有关,转换断层上的地表破裂仅为局部的应力释放.利用震源机制解资料,通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模拟可以看到,如果主震发生在南缘断裂上,对地表破裂有显著的触发作用.综合考虑北缘断层可能存在的动态触发作用,说明目前所见地表破裂是龙首山断裂带主断裂地震的同震响应.小震精定位也显示,龙首山南北两侧的断裂在约10km范围内形成一狭窄的倒三角形,并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郑文俊张竹琪张培震刘兴旺郭晓庞建章葛伟鹏俞晶星
关键词:地震破裂孕震构造
西秦岭西段光盖山-迭山断裂带坪定-化马断裂的新活动性与滑动速率被引量:46
2012年
位于西秦岭西段的光盖山-迭山断裂带是由3条近平行的断裂所组成,其中坪定-化马断裂是该断裂带的主断层。坪定-化马断裂以宕昌岷江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的新活动性明显强于东段。断裂西段线性特征明显,可见清晰的断层崖,不同期次的洪积扇上均有断层陡坎发育,晚第四纪以来有过明显的活动,最新一次活动的离逝时间约为1 kaB.P.左右。通过对断错地貌研究得到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49±0.08~1.15±0.28mm/a,左旋滑动速率为0.51±0.13mm/a。而断裂东段由多条斜交或近于平行的断裂所组成,活动性明显减弱,没有发现最新活动的证据。在地貌上多表现为线性沟谷,向东逐渐被褶皱所替代,从基岩断面及相关地貌特征来看断裂活动性质主要表现为逆冲兼具左旋走滑运动。
俞晶星郑文俊袁道阳庞建章刘兴旺刘白云
关键词:新活动滑动速率晚第四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