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14-002)
- 作品数:6 被引量:38H指数:3
- 相关作者:钟建华戴跃进牛永斌袁向春李佳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体系特征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钻井、测井等多种资料,对研究区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有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其中主要的储集砂体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砂、水下决口扇砂体、溢岸砂、前缘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砂等,研究了各类储集砂体的特征并总结了泉头组三、四段沉积模式,为扶杨油层的储层评价研究提供了研究资料。
- 戴跃进钟建华陈红
- 关键词:沉积相扶杨油层肇州油田
- 他拉哈-齐家地区葡萄花油层成藏特征被引量:8
- 2010年
- 运用岩心、录井、测井资料,通过岩心相——单井相——剖面相——平面相分析,综合油源对比和对已知探井的油气显示情况及试油结果的分析,总结了他拉哈-齐家地区葡萄花油层的烃源岩特征、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盖层特征及油气运移聚集特征。葡萄花油层沉积以三角洲湖泊体系为特征,发育有三角洲和湖泊相,研究区内葡萄花油层成藏受断裂、构造、砂体组合和坡折带等控制,油气从负向构造向正向构造运移,从凹陷轴向两侧运移。研究结果为油田开发和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 孔凡亮王德金
- 关键词:葡萄花油层储层特征
- 塔北硫磺沟奥陶系含油古溶洞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21
- 2012年
- 溶洞是一个受到多方关注的课题,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古溶洞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塔北硫磺沟下奥陶统一间房组中发育一个典型的古溶洞.该溶洞呈近直立长条状,主体部分宽近4.8m,可见部分高6~10m,可测高20m左右,延伸方向135°~315°.该溶洞已被充填,按成因和性质分为三种:碎屑充填,化学充填和混合充填.其中主要充填了古钙华和砾石,古钙华呈黄褐色或黑色,薄层状.层状古钙华中普遍含油,含油的古钙华新鲜面呈黄褐色或黑色,呈黑色者石油呈饱和状态.在显微镜下观察,石油主要保存在方解石晶体之间的缝隙中.该溶洞是经过三期充填完成的.溶洞的一侧裂缝非常发育,最大宽度可达40余厘米,最大可见延伸长度数十米,向外最远可以延伸40余米.多期多尺度的裂缝交织成网络,均被方解石脉充填.方解石脉均含油.化学充填中含硫磺.硫磺的存在说明了溶洞受到了岩浆热液的影响,也说明了塔北硫磺沟溶洞是一个古溶洞,而不是现代或近现代形成的新溶洞.碳氧同位素揭示硫磺沟溶洞古钙华具有强烈的同位素分馏,重碳重氧强烈亏损,与一般的碳酸盐岩明显不同.该溶洞的形成受北西-南东近直立的走滑剪切断层控制,本质上是一个直立的受溶蚀的断层带.
- 钟建华毛毳李勇李勇李阳袁向春牛永斌黄知娟邵珠福王培俊王培俊李佳
- 关键词:硫磺
-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微相被引量:3
- 2010年
-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一三角洲体系,发育有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通过精细岩心观察和单井相分析,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问湾、河口坝、前缘薄层席状砂、滨湖泥滩、混合滩、砂滩、浅湖砂坝、浅湖泥等沉积微相类型。其中,河口坝相对不发育是该区沉积体系最为显著的特征。在对以上各种沉积微相特征精细研究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储层物性特征研究,根据录井油气显示、地层测试、试油资料及开发动态资料分析,确定了4种主要储集砂体类型:水下分流河道砂、水下决口扇砂体、前缘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砂。为该区扶杨油层的储层评价与预测提供了有力依据。
- 戴跃进钟建华
- 关键词:沉积微相扶杨油层肇州油田
-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微相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三角洲体系,发育有浅水湖泊三角洲相和湖泊相。通过精细岩心观察和单井相分析,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前缘薄层席状砂,滨湖泥滩、混合滩、砂滩,浅湖砂坝、浅湖泥等沉积微相类型。其中,河口坝相对不发育是该区沉积体系最为显著的特征。在对以上各种沉积微相特征进行精细研究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储层物性特征研究,根据录井油气显示、地层测试、试油资料及开发动态资料分析,确定了水下分流河道砂、水下决口扇砂体、前缘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砂等主要储集砂体类型,为扶杨油层的储层评价与预测提供了有力依据。
- 戴跃进钟建华肖芳伟
- 关键词:沉积微相砂体类型扶杨油层肇州油田
- 一种新的构造缝洞体系--褶溶体被引量:2
- 2021年
- 缝洞体系是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的一个重要对象。以往的研究发现断溶体是一种重要的构造缝洞体系。最近我们在研究碳酸盐岩构造缝洞体系时发现了一个新的构造缝洞体系:褶溶体。褶溶体是一种褶皱作用控制下的溶洞裂缝体系。根据褶皱部位可以分为3种褶溶体:1)背斜褶溶体;2)向斜褶溶体;3)翼部褶溶体。背向斜褶溶体与褶皱过程中的虚脱和轴面节理有关;翼部褶溶体与层间滑动和翼部褶断有关。以背斜褶溶体最为重要,因为最易于富集油气,形成缝洞油气藏。褶溶体的形成与岩性、岩层厚度和褶皱的形成过程中的应力状态和岩层破裂过程及古气候、古地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 钟建华钟建华李阳袁向春牛永斌牛永斌魏荷花倪良田孙宁亮薛纯琦窦松林刘瑀鑫任凯旋圣朋朋王宇航张继震牟冠华
- 关键词:油气藏碳酸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