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2011]01-15-02)

作品数:11 被引量:75H指数:5
相关作者:曹建华王培梁毅杨慧严毅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9篇岩溶
  • 7篇岩溶区
  • 4篇土壤
  • 3篇
  • 2篇地质
  • 2篇有机碳
  • 2篇树下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土地利用类型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青冈栎
  • 2篇板栗
  • 2篇不同土地利用
  • 2篇不同土地利用...
  • 1篇亚类
  • 1篇盐基饱和度
  • 1篇岩溶生态
  • 1篇岩溶生态系统

机构

  • 9篇中国地质科学...
  • 8篇广西师范大学
  • 3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8篇曹建华
  • 6篇王培
  • 5篇梁毅
  • 4篇杨慧
  • 3篇黄玉清
  • 3篇李光超
  • 3篇李亮
  • 3篇严毅萍
  • 2篇潘复静
  • 2篇莫凌
  • 2篇黄芬
  • 2篇尹辉
  • 2篇张中峰
  • 1篇赵爱芬
  • 1篇张德楠
  • 1篇姚月锋
  • 1篇周爱萍
  • 1篇张春来
  • 1篇喻崎雯
  • 1篇李衍青

传媒

  • 2篇广西植物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矿业研究与开...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典型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矿化速率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选取桂林市毛村典型岩溶区林地、灌丛、旱地和果园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对土壤有机碳库、矿化速率、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地表以下0—20cm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大小依次为:森林>灌丛>旱地>果园;20—4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依次为:森林>旱地>灌丛>果园;40—6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依次为:旱地>灌丛>果园。土壤培养试验的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大小依次为:森林>灌丛>旱地>果园。
严毅萍曹建华尹辉杨慧喻崎雯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岩溶区
铅锌矿开采对河流水环境及地质碳汇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以桂林市灵川县含硫铅锌矿区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矿过程中地表河流水Pb、Zn等重金属及SO42-以及碳汇量的变化,结果发现:(1)河流中的Pb、Zn等重金属受降雨因素影响较大,降雨的冲刷作用使得河水中的Pb、Zn含量明显增加,之后慢慢被稀释,特别是暴雨稀释效应明显;(2)人类对含硫铅锌矿的开采与搬运,使得大量的硫铅锌矿被搬运而导致河水中的SO42-含量减少;(3)人类对矿产的开采,地质碳汇明显减少,其减少量约为原来的一半。
李亮曹建华黄芬梁毅王培
关键词:水环境
典型岩溶区板栗树下土壤pH值与盐基饱和度关系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为研究岩溶区板栗树下土壤pH值的变化及其与盐基饱和度的关系,以广西隆安县典型岩溶区为研究区,分别测定了旱季与雨季洼地2年生、5年生、10年生板栗树和洼地草地、坡地灌木丛的土壤剖面pH值,土壤在20、50、80 cm深处的交换性盐基总量,交换性Ca2+、Mg2+、Na+、K+的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等,并对板栗树下土壤pH值与盐基饱和度和交换性Ca2+、Mg2+、Na+、K+的含量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板栗树下土壤pH值偏低,呈弱酸性,这可能与板栗树的种植有关;土壤pH值与盐基饱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0.672),与交换性Ca2+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0.632),与交换性Mg2+、Na+、K+相关性不明显。
李光超杨慧张春来曹建华梁毅王培
关键词:板栗树土壤PH值盐基饱和度岩溶区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碳库及周转时间的影响被引量:24
2012年
通过土壤样品的室内培养,运用三库一级动力学理论,分析桂林毛村典型岩溶区旱地、灌丛、果园、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石灰土有机碳库容大小、各碳库平均周转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5.41~20.10g/kg,13.07~31.16g/kg,9.38~14.74g/kg,30.82~37.52g/kg。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最小,分别为0.61%~0.93%,0.95%~1.24%,0.77%~1.00%,1.49%~1.66%。缓效性有机碳库分别占总有机碳含量的21.13%~30.18%,13.58%~23.46%,29.54%~46.58%,30.39%~33.84%。平均周转时间分别为7,8,7,12年。惰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最高,分别为69.18%~78.26%,75.27%~85.47%,56.63%~69.70%,64.64%~68.12%。延长缓效性碳库驻留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库的关键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总量、土壤碳酸钙含量、总钙量、土壤pH值、全氮含量、C/N与土壤有机碳各库库容及周转时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腐殖质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库及周转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及脲酶活性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含量及周转时间。
严毅萍曹建华杨慧尹辉梁毅王培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库土地利用类型岩溶区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恢复过程中冷蒿种群的扩散对策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在科尔沁沙地冷蒿种群有2种明显形态差异的个体即直立型和匍匐型2种生长表现型植株.为深刻理解冷蒿种群在沙漠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生态学意义,对不同生长型个体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形态特征和繁殖特性,及冷蒿种群的扩散现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种表现型冷蒿在枝高、枝条分化、花序数、地下根系等个体形态上均表现出差异性;直立型冷蒿地上部分的高度及平均单株地上生物总量均优于匍匐型冷蒿,匍匐型冷蒿生物量主要集中于靠近基部的0~10 cm处;通过对匍匐型冷蒿的克隆能力调查发现,被沙埋后大多数冷蒿产生分株数在10株以下,分株扩散距离主要在10~20 cm以内;冷蒿枝条被沙埋后其生根数量及长度与当季的降雨量有极大关系,而枝条被沙埋后产生分株对冷蒿种群扩散起着重要的作用;直立型冷蒿主要以种子方式进行繁殖,且种群扩散方向与当地风向有关.
孙英杰李衍青赵爱芬黄玉清周爱萍罗艾滢徐广平姚月锋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冷蒿沙埋
典型岩溶区板栗树下土壤CO_2迁移动态研究——以广西隆安县岩溶区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研究岩溶区板栗树下土壤CO2迁移动态,以广西隆安县典型岩溶区为例,测定了板栗树下土壤CO2浓度、CO2释放量、岩溶溶蚀量以及在季节上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CO2浓度在土壤剖面上为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40或60 cm深处,土壤CO2浓度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土壤CO2浓度与土壤含水率、空气温度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除夏季外,土壤CO2释放日动态变化为下午〉上午〉晚上,夏季为上午〉下午〉晚上,在季节上土壤CO2释放量由大到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这与土壤CO2浓度变化规律一致,土壤CO2释放量与土壤含水率和空气温度呈极显著性正相关;土壤剖面上溶蚀量由小到大为-5 cm〈-30 cm〈-50 cm,在季节上溶蚀量由小到大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夏季溶蚀量平均值约是冬季的1.33-2.00倍。
李光超曹建华张会刘姝郭芳
关键词:岩溶区板栗土壤CO2迁移
桂林毛村岩溶区三种亚类石灰土有机碳矿化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应用土壤培养法,比较分析了桂林毛村典型岩溶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三种亚类石灰土在25℃和70%田间饱和含水量条件下培养90d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差异。结果显示:各亚类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释放CO2-C量总体上都随土层加深而递减。0~20cm至20~40cm层递减幅度最大。各亚类石灰土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计释放量的大小顺序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的矿化速率远远大于棕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其中0~20cm土层差异最大。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黑色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的CO2-C分配比例最高,达到3.33%,其次是红色石灰土,比例为2.92%,旱地棕色石灰土矿化比例最低,为1.90%,说明桂林毛村典型岩溶区黑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有机碳稳定性较弱,旱地棕色石灰土具有较强的固定有机碳能力。
严毅萍曹建华梁毅王培玉宏
关键词: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
基于年轮分析的桂林岩溶区青冈栎地上生物量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采用年轮分析法对岩溶区青冈栎样树年轮和生物量进行测定并对其群落生物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青冈栎平均树龄46a,平均胸径20.52cm,单位地上生物量为98.668t.hm-2。随着植株的生长,胸径越大则生物量越大,两者形成明显的幂函数关系。d、e、f、g和h样树地上生物量为2.884、22.567、108.183、134.314和379.799kg,生物量分配状况是主干>枝条>树叶,大部分的生物量分配在主干,生物量随着胸径的增大明显加大。
潘复静张中峰黄玉清莫凌
关键词:岩溶青冈栎生物量
桂林潮田河Ca^(2+)、Mg^(2+)与HCO_3^-关系模型及岩溶碳汇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尽管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但全球碳源与碳汇相抵后还存在遗失碳汇(missing sink)。一般认为遗失碳汇主要为地质碳汇。而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地质碳汇,与此同时,该过程也伴随着HCO3-、Ca2+、Mg2+等离子进入水中。由于水中的Ca2+、Mg2+比HCO3-稳定,故探讨Ca2+、Mg2+与HCO3-的关系,可以间接得到影响碳汇的各种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岩溶区3种岩性5个监测点的Ca2+、Mg2+与HCO3-数据建立关系模型发现:(1)灰岩地区Ca2+可以与HCO3-建立良好的关系模型,相关性较好,而白云岩区Ca2+、Mg2+与HCO3-的相关关系比Ca2+与HCO3-的相关关系好;总之,在岩溶动力系统下,Ca2+、Mg2+全面考虑可更好指示碳汇的去向;(2)Ca2+、Mg2+与HCO3-的关系模型可以间接说明碳汇主要影响因子;由Ca2+、Mg2+与HCO3-的关系模型可得岩溶区地表明流段,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是碳汇主要影响因子,而地下河或泉水出口处,地质作用、CO2分压可能是碳汇的主要影响因子。得出碳汇主要影响因素,为潮田河流域碳汇研究区域划分以及准确计算地质碳汇提供依据与基础。
李亮曹建华黄芬梁毅王培
关键词:岩溶
不同来源小球藻对岩溶水Ca^2+、HCO3^-利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以外源小球藻和岩溶区筛选出的土著小球藻为研究对象,在封闭体系中比较研究了两种不同来源小球藻对典型岩溶水中Ca2+、HCO3-的利用、藻细胞数量与其对Ca2+、HCO3-的利用率的关系和体系pH的变化。结果表明,土著小球藻利用Ca2+、HCO3-的能力强于外源小球藻,但外源小球藻对Ca2+的利用量高于土著小球藻,而二者对HCO3-的利用量相同,并且外源小球藻能够以胞外CaCO3-形式产生沉淀,而土著藻则不能形成沉淀。其次两体系中pH的变化显示,两种小球藻光合作用都是先以水体中CO2为光合作用碳源,然后利用HCO3-。外源小球藻能将岩溶水中29.648%的HCO3-吸收,而土著藻能将40.625%的HCO3-通过其在食物链中的初级生产地位将岩溶碳汇转化进入到生态系统,表现为净碳汇效应。
王培曹建华李亮杨慧李光超
关键词:小球藻CA2+岩溶生态系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