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60002)

作品数:23 被引量:69H指数:5
相关作者:陈一强孔晋亮黄宏王可邬丽红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教育厅面上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体外
  • 10篇烟曲霉菌
  • 10篇曲霉菌
  • 10篇霉菌
  • 9篇烟曲霉
  • 9篇曲霉
  • 7篇生物膜
  • 6篇生物被膜
  • 6篇两性霉素
  • 6篇两性霉素B
  • 6篇耐药
  • 4篇体外研究
  • 4篇绿原
  • 4篇绿原酸
  • 4篇黄芩
  • 4篇活性
  • 3篇肉桂醛
  • 3篇体外作用
  • 3篇葡萄球菌
  • 3篇球菌

机构

  • 23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21篇陈一强
  • 21篇孔晋亮
  • 14篇黄宏
  • 11篇王可
  • 10篇邬丽红
  • 10篇罗劲
  • 7篇李冰
  • 6篇蔡双启
  • 4篇巫艳彬
  • 3篇陈艳
  • 3篇黄莹莹
  • 3篇温汉春
  • 3篇侯长春
  • 2篇杜仲业
  • 2篇蒙锦祥
  • 2篇王威
  • 2篇陈泉芳
  • 1篇吴聪
  • 1篇姚冬芳
  • 1篇刘唐娟

传媒

  • 7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山东医药
  • 2篇重庆医学
  • 2篇中国现代医药...
  • 2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西医学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中国感染与化...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16
  • 10篇2015
  • 8篇2014
  • 1篇201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路径的实施与效果评价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评价肺血栓栓塞症(PTE)临床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2年该呼吸内科收治住院的PTE患者6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按普通流程进行住院管理;实验组按制定的临床路径实施住院管理。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的疗效、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住院期间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患者对此次住院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与平均药品费用分别为(17.13±2.22) d、(16545.04±1557.44)元与(7050.83±372.74)元,均少于对照组的(19.77±3.41)d、(17709.45±1902.05)元与(7345.75±450.82)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分别为(93.47±3.88)分与(90.90±5.30)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 PTE临床路径的开展对缩短住院时间、节约住院费用和药品费用以及提高患者满意度均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陈泉芳邹小英王威陈一强覃寿明姚冬芳巫艳彬王可石昌荆
关键词:肺血栓栓塞症
2013年医院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医院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种类、科室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该院各科室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检出革兰阴性杆菌6 523株,主要采自呼吸道、泌尿道、血液、创面分泌物、胆汁、引流液及脓液。菌株数位列前5位的科室分别是成人重症监护病区(17.8%)、中医科(6.0%)、泌尿外科(5.8%)、烧伤整形科(5.3%)及呼吸内科(3.5%);最常见种类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1.0%)、铜绿假单胞菌(20.1%)、鲍曼不动杆菌(18.7%)以及肺炎克雷伯菌(15.9%)。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哌拉西林耐药性较高,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均较敏感,细菌耐药率均<5.0%;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的抗生素均有较高的敏感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耐药率30.9%,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对肺炎克雷伯菌保持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耐药率分别为3.8%、2.3%、6.4%)。结论动态监测医院常见革兰阴性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对医院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生素、提高疗效及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蒋晓波江家树孔晋亮陈泉芳
关键词: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
绿原酸对聚氯乙烯生物材料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金银花主要活性成分绿原酸对聚氯乙烯(PVC)生物材料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S.a)生物被膜(BF)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肉汤-医用PVC薄片系统构建早期及成熟期的S.a BF体外模型,并用扫描电镜(SEM)鉴定;试管兑倍稀释法测定绿原酸的最低抑菌浓度;将实验对象分为空白对照组、绿原酸(0.125,0.25,0.5,1,2mg/ml)组;荧光正置相差显微镜观察BF形态学改变;结晶紫染色法定量载体表面生物总量;连续稀释法计数BF内活菌。结果成功在PVC生物材料表面建立不同时期的S.a BF;无论早期或成熟期,当绿原酸浓度达到0.5mg/ml及以上时,荧光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PVC载体表面BF的形成较同期空白组明显减少,结晶紫染色法定量及BF内活菌计数均少于同期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金银花主要活性成分绿原酸可抑制PVC生物材料表面S.a BF的形成,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绿原酸浓度增加,其对BF抑制作用增强。
罗劲陈一强孔晋亮黄宏邬丽红李冰董必英
关键词:绿原酸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聚氯乙烯生物材料
黄芩苷联合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体外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通过建立体外金黄色葡萄球菌(SAU)生物膜(BF)模型,研究黄芩活性成分-黄芩苷(BC)对BF的影响及其与万古霉素(VAN)的协同杀菌效果。方法选取临床分离并且能够稳定形成BF的SAU 17564,采用TSB-G系统,复制体外BF模型,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连续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结合BF定量软件COMSTAT对BF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建模3d,BF经256μg/ml BC组、4μg/ml VAN组作用后BF内活菌数分别为(7.91±0.21)、(7.95±0.19)log10 CFU/m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6μg/ml BC+4μg/ml VAN组的活菌数为(7.56±0.28)log10 CFU/m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7d,BF经4μg/ml VAN组、512μg/ml BC组、256μg/ml BC组、128μg/ml BC组及128μg/ml BC+4μg/ml VAN组作用后,BF内活菌数分别为(8.12±0.18)、(8.12±0.10)、(8.11±0.11)、(8.22±0.12)、(8.21±0.16)log10 CFU/m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2μg/ml BC+4μg/mlVAN组、256μg/ml BC+4μg/mlVAN组活菌数分别为(7.47±0.16)、(7.52±0.17)log10 CFU/m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建模3d或7d的BF经CLSM观察及COMSTAT分析,256μg/ml BC+4μg/ml VAN组的生物量均比空白对照组、256μg/ml BC组及4μg/mlVAN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黄芩苷能破坏SAU已形成的3d及7dBF,增强VAN对BF内SAU的清除作用。
陈艳陈一强孔晋亮巫艳彬蔡双启王可杜仲业黄莹莹蒙锦祥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黄芩苷万古霉素克拉霉素
金银花主要活性成分对烟曲霉生物膜的体外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金银花主要活性成分绿原酸(CRA)对烟曲霉(A.f)生物膜(BF)的体外影响。方法扫描电镜(SEM)鉴定体外烟曲霉BF;二倍稀释法测定绿原酸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真菌浓度(MFC);各浓度的CRA分别作用于BF 48h后,XTT减低法测定生物膜内菌细胞的代谢活力;结晶紫(CV)法定量生物膜。结果受试菌株经过培养24h、48h后可形成稳定的BF。药物作用48h后,各浓度CRA对菌体代谢活力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高浓度的CRA组(256、512、1 024μg/ml)生物膜量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烟曲霉体外经培养24h、48h后可形成稳定生物膜;金银花主要活性成分绿原酸不能杀死烟曲霉生物膜细胞,但可以抑制生物膜胞外基质的形成,其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邬丽红陈一强孔晋亮黄宏张瑾钰蔡双启
关键词:烟曲霉菌生物膜金银花
桂皮醛联合伏立康唑对临床分离烟曲霉菌的体外作用研究
2015年
目的评价桂皮醛与伏立康唑(VRC)联合应用对临床分离烟曲霉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微量液基稀释法及棋盘法,分别测定桂皮醛、VRC单独使用及联合使用对42株临床分离烟曲霉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比较2药单用与联用的MIC50、MIC90、MIC几何均数(MICG)及MIC分布;绘制浓度-累积抑菌百分率曲线并计算分级抑菌指数(FICI),判断药物联合作用的类型。结果桂皮醛与VRC联用后,2药的MIC50、MIC90及MICG均较各自单用时明显降低(P〈0.01),MIC峰值分布及浓度-累积抑菌百分率曲线较单用时左移;2药联用的FICI值为0.187 5-1.5,其中16株(38.10%)体现为协同作用,19株(45.23%)为相加作用,7株(16.67%)为无关作用,未出现拮抗作用。受试菌株对VRC的敏感性越低,2药联用的FICI均数越小。结论桂皮醛与VRC联用对临床分离烟曲霉菌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且该药物组合对VRC敏感性较低的烟曲霉菌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抗菌作用。
罗劲陈一强孔晋亮黄宏侯长春李冰董必英
关键词:药物疗法体外研究桂皮醛伏立康唑烟曲霉菌
绿原酸、异绿原酸对烟曲霉生物膜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通过在体外复制烟曲霉的生物膜模型,研究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RA)、异绿原酸(isochlorogenic acid,IRC)对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分离的烟曲霉构建体外生物膜模型,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将菌株分为空白对照组、CRA实验组(1 024 mg/L、512 mg/L、256 mg/L),IRC实验组(1 000 mg/L、500 mg/L、250 mg/L),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aser confocal scanning microscope,CLSM)定性观察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生物膜量。结果 37℃培养24 h烟曲霉形成早期生物膜,48 h形成成熟期生物膜。SEM及CLSM观察到实验组烟曲霉生物膜均较其相应空白对照组空洞、稀疏,但菌丝未见明显减少,死活菌数也无明显差别。CRA、IRC实验组早期结晶紫半定量结果为1.05±0.19、1.14±0.26、0.99±0.14、1.39±0.06、1.41±0.06、1.60±0.04,均少于空白对照组1.91±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A、IRC实验组晚期结晶紫半定量结果为2.25±0.05、2.27±0.05、2.31±0.03、2.26±0.02、2.27±0.02、2.29±0.04,少于空白对照组2.36±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A、IRC对体外烟曲霉生物膜形成有抑制作用。
张瑾钰陈一强孔晋亮王可黄宏邬丽红经庆玲
关键词:烟曲霉生物膜绿原酸异绿原酸
柠檬醛联合两性霉素B对耐药烟曲霉的体外作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柠檬醛与两性霉素B(AMB)联用在体外对AMB耐药烟曲霉的抗菌作用。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的M38-A2方案,采用棋盘式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柠檬醛与AMB单用及联用对7株临床分离AMB耐药烟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分级抑菌指数(FICI)并绘制等效曲线验证联用效果。结果:柠檬醛在体外与AMB联用,可使所有受试菌株的MIC由耐药水平降低至≤1μg/m L的敏感范围,FICI值为0.375~0.5,等效曲线均呈协同作用的凹形,MIC几何均数(MICG)相对单用时降低(P〈0.05),浓度-累积抑菌百分率曲线明显左移。结论:柠檬醛在体外与AMB联合可产生协同抑菌作用,增加耐药菌株对AMB的敏感性。
罗劲陈一强孔晋亮黄宏王可李冰
关键词:烟曲霉柠檬醛两性霉素B耐药
肉桂醛联合两性霉素B对呼吸道分离的两性霉素B耐药烟曲霉的体外活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烟曲霉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其导致的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致死性疾病。近年来烟曲霉的耐药率迅速上升,并出现唑类交叉耐药及多重耐药菌株,如何有效控制耐药烟曲霉引起的IA成为临床难题。
黄宏陈一强孔晋亮温汉春王可黄莹莹陈艳
关键词:两性霉素B烟曲霉耐药率体外活性肉桂醛侵袭性曲霉病
烟曲霉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与基因分型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烟曲霉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膜(BF)形成能力与基因型的关系,了解医院侵袭性烟曲霉菌感染的流行趋势,为医院烟曲霉菌及其BF相关感染的防治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4年2月由医院各临床科室送检标本中分离的42株烟曲霉菌,96孔板法体外构建BF,结晶紫染色法测定BF形成能力,扫描电镜(SEM)观察并证实BF形成,对所有受试菌株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型及聚类分析,比较菌株的同源性及不同基因型BF形成能力的差异。结果受试的42株烟曲霉菌中34株形成BF,占81.0%;RAPD方法可将全部受试菌株分为7个基因型:Ⅰ-Ⅶ,其中Ⅱ型17株占40.5%,为优势菌株;Ⅰ型2株、Ⅲ型7株、Ⅳ型7株、Ⅴ型2株、Ⅵ型6株、Ⅶ型1株;不同基因型菌株的BF形成能力不同(P〈0.05),其中Ⅵ型BF形成能力较强,Ⅳ型较弱。结论大多数烟曲霉菌临床分离株具有BF形成能力,不同基因型的烟曲霉菌株BF形成能力存在差异,院内侵袭性烟曲霉菌感染主要由Ⅱ型克隆株水平传播引起;建立医院烟曲霉菌BF形成能力检测和RAPD基因分型体系,对预防控制烟曲霉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罗劲陈一强孔晋亮黄宏邬丽红王可李冰董必英
关键词:烟曲霉菌生物膜基因型医院感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