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825)

作品数:9 被引量:84H指数:6
相关作者:张晓鹏唐磊孙应实曹崑崔湧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影像
  • 4篇胃肠
  • 4篇间质
  • 4篇间质瘤
  • 4篇靶向
  • 4篇靶向治疗
  • 3篇影像学
  • 3篇肿瘤
  • 3篇胃肠间质瘤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结
  • 2篇胃癌
  • 2篇胃肿瘤
  • 2篇扩散
  • 2篇成像
  • 1篇断层扫描
  • 1篇伊马替尼
  • 1篇影像学评估
  • 1篇影像学评价
  • 1篇预后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肿瘤...
  • 2篇北京市肿瘤防...
  • 2篇北京肿瘤医院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北京大学临床...

作者

  • 7篇唐磊
  • 7篇张晓鹏
  • 5篇曹崑
  • 5篇孙应实
  • 4篇齐丽萍
  • 4篇崔湧
  • 2篇李晓婷
  • 2篇沈琳
  • 1篇王之龙
  • 1篇王娟
  • 1篇刘勤
  • 1篇吴晓鹏
  • 1篇董建堂
  • 1篇陈强
  • 1篇乔滨
  • 1篇高云
  • 1篇李洁

传媒

  • 2篇当代医学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基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MSCT影像信息判断淋巴结转移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分析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MSCT影像学信息,建立胃癌淋巴结转移判断模型。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175例,患者术前均接受MSCT检查,术前未接受抗肿瘤治疗,未发现远处转移。根据手术病理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观察测量治疗前MSCT显示的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癌肿、淋巴结及临床相关指标。以统计学单因素分析筛选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一步建立ANN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结果 175例胃癌患者中,手术病理证实共134例存在淋巴结转移,41例无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癌肿浆膜浸润、大体类型、最大径线、厚度、强化方式、淋巴结数目、分站、最大淋巴结短径共8项指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其作为输入指标建模,ANN模型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总特异度和总准确率分别为90.30%(121/134)、82.93%(34/41)和88.57%(155/175),而Logistic回归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总特异度和总准确率为85.82%(115/134)、70.73%(29/41)和82.29%(144/175)。结论采用ANN模型,利用MSCT反映的胃癌生物学行为相关信息,可帮助术前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其效能优于Logistic回归分析。
王之龙高云唐磊孙应实曹崑张晓鹏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结转移人工神经网络
老年食管癌患者淋巴结清扫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淋巴结清扫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老年食管癌患者194例,均行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术后肺部感染情况分为两组,163例的未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为对照组,31例的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分析。结果年龄大,术前营养不良,病程长,合并基础疾病,术前血红蛋白低,术前未放疗,术中喉返神经损伤,血清白蛋白低,开胸手术,未使用自控硬膜外镇痛,吸烟,吸烟时间长,输血量大,抑酸剂应用时间长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高(P<0.05)。性别、手术时间、临床分期、第1 s末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对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淋巴结清扫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质量响应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吴晓鹏陈强刘勤乔滨董建堂
关键词:食管癌淋巴结清扫术肺部感染
Spectral CT imaging as a new quantitative tool? Assessment of perfusion defects of pulmonary parenchyma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被引量:23
2013年
Objective: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apability of dual-energy spectral computed tomography(CT)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lung perfusion defects that are induced by central lung cancer.Methods:Thirty-two patients with central lung cancer underwent CT angiography using spectral imaging.A univariate general linear model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variance of iodine concentration/CT value with three factors of lung fields.A paired t-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iodine concentrations and CT values between the distal end of lung canc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area in the contralateral normal lung.Results:Iodine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progressively in the far,intermediate and near ground sides in the normal lung fields at 0.60±0.28,0.93±0.27 and 1.25±0.38 mg/mL,respectively(P<0.001).The same trend was observed for the CT values[–(840.64±49.08),–(812.66±50.85)and–(760.83±89.17)HU,P<0.001].The iodine concentration(0.70±0.42 mg/mL)of the lung field in the distal end of lung cance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area in the contralateral normal lung(1.19±0.62 mg/mL)(t=–7.23,P<0.001).However,the CT value of lung field in the distal end of lung canc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area in the contralateral normal lung[–(765.29±93.34)HU vs.–(800.07±76.18)HU,t=3.564,P=0.001].Conclusions:Spectral CT imaging based on the spectral differentiation of iodine is feasible and can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pulmonary perfusion and identify perfusion defects that are induced by central lung cancer.Spectral CT seems to be a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the simultaneous evaluation of both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lung information.
Ying-Shi SunXiao-Yan ZhangYong CuiLei TangXiao-Ting LiYing ChenXiao-Peng Zhang
关键词:CT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胃癌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测量方法的对照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小ROI局部测量法(Regional measurement,RM)与边缘勾勒整体测量法(Whole measurement,WM)所测得胃癌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差异及其重复测量的一致性,比较两种测量方法ADC值反映胃癌侵袭性的效能。方法搜集手术病理证实胃癌55例,行常规MRI平扫及DW-MRI检查。b值取1000s/mm2。两名医师各自独立采用RM和WM两种方法测量胃癌癌肿ADC值。Bland-Altman法比较两名医师相同测量方法测得ADC值的一致性。以病理胃癌生长方式为评价癌肿侵袭性指标,以ROC曲线评价两种测量方法ADC值判断癌肿侵袭性的效能。结果 RM法测得胃癌癌肿ADC值为(1.24±0.30)×10-3mm2/s(观测者1)及(1.28±0.31)×10-3mm2/s(观测者2);WM法测得胃癌癌肿ADC值为(1.41±0.30)×10-3mm2/s(观测者1)及(1.44±0.33)×10-3mm2/s(观测者2)。两名观测者采用RM法测得ADC值均低于WM法(观测者1:t=-10.202,P<0.001;观察者2:t=-8.732,P<0.001)。两种ADC值测量方法在两名观测者间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RM法略优于WM法。RM法测得ADC值判断胃癌弥漫型生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3,略高于WM法的0.828。结论小ROI局部测量法与边缘勾勒整体测量法所测得胃癌ADC值在不同测量者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局部测量法ADC值反映癌肿侵袭性的能力较高。
唐磊孙应实曹崑崔湧齐丽萍李洁李晓婷张晓鹏
关键词:胃肿瘤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
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影像学评估被引量:9
2010年
影像学是评价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靶向治疗疗效的主要手段。CT和MRI可方便、客观的反应GIST疗后改变,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影像学评估方法。靶向治疗有效的GIST病灶早期以出血、坏死、囊变及黏液变为主要表现,此时体积可能缩小不明显甚至增大,RECIST形态学标准应用受到限制。新近结合强化CT值变化率提出的Choi标准以及欧洲通过大样本随访研究制定的EORTC/ISG/AGITG联合标准,拓展了影像学对GIST靶向治疗疗效评价的理念。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及磁共振扩散加权功能成像可在更早期评价GIST靶向治疗疗效,有效组在初始治疗后1周内即可出现量化表征值的显著下降,成为GIST疗效评价及预测的潜力手段。
张晓鹏唐磊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影像学
CT值变化率在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影像学评效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CT值变化率在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CT早期疗效评价的应用价值,探索结合长径及CT值变化率后的Choi标准在临床适用范围。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至2008年1月,我院175例伊马替尼治疗复发转移性GIST患者,其中26例有中短期(2~6个月)连续CT复查者纳入研究。轴位图像测量肿瘤最长径线及最大层面静脉期强化CT值,按照Choi标准要求(≤5灶/脏器,≤10灶/例)累加并平均得到病例长径及CT值均值。计算治疗前后长径及CT值变化率。全部病例根据Choi标准划分为有缓解组(GoodResponses,GoodR)和无缓解组(PoorResponses,PoorR)。Kaplan-Meier法比较结合及未结合CT值标准(降低≥15%)对评价肿瘤疗效的差异,评价Choi标准在短期治疗过程中复查病例的应用情况。结果根据Choi标准评价治疗缓解19例,无缓解7例,缓解率73%。中位随访时间为23.5个月,截至2008年1月26例患者的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imetoTumorProgression,TTP)为17.5个月。本组5例出现长径结合CT值变化率后评价为缓解的情况。仅根据长径退缩率≥10%分组得到的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CT值降低率≥15%标准后,分组TTP出现差异(P<0.01)。首次(基线)CT检查在服药后2个月内患者,应用Choi标准评价缓解和无缓解组间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CT值变化率与长径退缩率作为指标,可在早期有效评价GIST伊马替尼治疗疗效,更为客观的反映中长期预后。
唐磊孙应实沈琳李健曹崑齐丽萍崔湧张晓鹏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疗效
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的影像学评价被引量:9
2012年
影像学是评价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疗效的重要手段。RECIST形态学标准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存在一定限度.主要表现为基于传统径线评效不能准确地反映疗效变化。结合肿瘤径线及CT值变化率的Choi评效标准.拓展了影像学在GIST靶向治疗评价疗效的应用价值。新近的研究显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可早期反映GIST靶向治疗疗效.有效者在初始治疗后1周内即可出现ADC值的显著改变。通过基于肿瘤生物学行为影像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为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评效提供新的途径。
张晓鹏唐磊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影像学扩散加权
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CT表现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分析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CT影像学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接受胸部增强CT检查的101例周围型NSCLC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由2名医师盲法阅读术前CT资料,记录肿瘤的位置、大小、密度、增强CT值、分叶、毛刺及胸膜凹陷情况,纵隔淋巴结是否显示及显示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及边界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进行筛选。结果纵隔淋巴结大小、边界、肿瘤大小、位置、密度、胸膜凹陷及肿瘤病理类型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不仅与淋巴结大小相关,还与淋巴结边界、肺癌的大小、密度、位置及胸膜凹陷等多种CT表现相关,综合分析多种因素有助于提高CT诊断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水平。
王娟齐丽萍李晓婷孙应实唐磊曹崑崔湧张晓鹏
关键词:淋巴结肿瘤转移
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CT征象演变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过程中CT征象变化及其预测预后的能力.方法 对2003年4月至2008年6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35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于靶向治疗前和治疗后2~6个月进行CT检查,CT轴位图像测量肿瘤最长径线及最大层面平均强化CT值,计算治疗前后长径及强化CT值变化率.以2年内肿瘤是否进展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比较进展与未进展组患者CT分类指标(病灶数目、部位、肝转移、出血、囊变)及定量指标(病灶长径、强化CT值及其变化率)的差异.结果 本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8.5个月,其中肿瘤进展组13例,肿瘤未进展组22例.靶向治疗前,病灶数目大于或等于5个、累及多个部位者2年内进展比例高于病灶数少于5个、累及单个部位者(P<0.05).未进展组肿瘤长径变化率及强化CT值变化率分别为-14.29%(-67%,11%)和-12.25%(-55%,39%),与进展组长径变化率15.09%(-45%,191%)及强化CT值变化率9.91%(-27%,1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长径变化率和强化CT值变化率为评价指标预测2年进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和0.797.结论 GIST靶向治疗前,病变数目和累及部位数与预后有关;靶向治疗后,CT病灶长径退缩率和强化CT值具有中等预测效能,可作为疗效的评价指标.
唐磊孙应实沈琳李健曹崑齐丽萍崔湧张晓鹏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甲磺酸伊马替尼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