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2CWXJ04)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夏秀更多>>
相关机构:济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温柔
  • 3篇温柔敦厚
  • 1篇心理
  • 1篇艺术
  • 1篇艺术内涵
  • 1篇儒家
  • 1篇诗可以怨
  • 1篇抒情
  • 1篇情怀
  • 1篇人格
  • 1篇文化记忆
  • 1篇伦理
  • 1篇伦理内涵
  • 1篇伦理原则
  • 1篇命题
  • 1篇接受心理
  • 1篇孔子
  • 1篇记忆
  • 1篇发愤
  • 1篇发愤抒情

机构

  • 4篇济南大学
  • 2篇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

  • 6篇夏秀

传媒

  • 2篇齐鲁学刊
  • 1篇东岳论丛
  • 1篇学术界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经典热”“泛经典”与经典重构被引量:5
2017年
关注经典、强调传统是"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主性的策略。"经典热"的产生与人们寻求文化记忆连续性的精神诉求有关。当前的"经典热"呈现"泛经典"趋势,在形态上表现为复杂命名、内容覆盖面广但质量参差不齐等特征。"泛经典"现象是文化焦虑、身份认同焦虑的表现。经典主要通过"重构"的方式在当下语境中发挥价值作用,严谨的态度、批判性思维是重构经典的基本要求。在专业精神和特定艺术规律规约下,经典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资源和动力。
夏秀
关键词:文化记忆
“温柔敦厚”艺术内涵的现代阐释
2013年
作为诗教观出现的"温柔敦厚",首先是一个伦理原则,然后引申、演化为艺术原则和美学原则。在传统艺术批评领域,存在"温柔敦厚"的伦理内涵和艺术内涵混淆使用的现象,需要辨析。"温柔敦厚"的艺术内涵是其伦理内涵在艺术和美学领域的具体表现,对艺术内容、表现手段、创作主体的态度和品格都有所规定,在中国文学和艺术史上的影响源远流长,在当代文学中仍有所表现。
夏秀
关键词:温柔敦厚艺术内涵
温柔敦厚的伦理内涵及其现代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温柔敦厚"由儒家的诗教观演变成为重要的伦理原则,相关阐释源远流长,支持与批评的论争也一致存在。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经验思维方式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基本内涵、内在特质一直未有明确阐释。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温柔敦厚的基本伦理内涵包含"仁"的内核和"礼"的规定,同时又具有变通性的内在要求。其独特的精神特质包括主体的非占有性、悲悯情怀、乐观品格。在当代人心理失衡、人格中怨羡情结突出的情形下,温柔敦厚既提供了反思的参照也预示了突围的方向。
夏秀
关键词:温柔敦厚伦理原则悲悯情怀
什么诗可以怨?——孔子“诗怨”命题再阐释
2013年
孔子的"诗怨"命题承载着孔子的伦理思想。在修复、维护礼制思想导引下,孔子认为"思无邪"之诗是抒发"怨怒之情"的合理方式。孔子认为"诗"应符合三大标准:一是内容合"礼";二是形式合"度";三是内容与形式一致即"文质彬彬"。孔子所说的"怨"在涵义上也较现代范围宽泛,既包括一己之怨,也包括对天、人等等的质疑和批判。从现代立场上看,孔子的"诗怨"命题包含了接受与人的心理关系的问题,同时也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并反思艺术形式与健康的接受心理的关系。
夏秀
关键词:孔子接受心理
“温柔敦厚”与儒家士人人格被引量:1
2016年
作为中国文化中影响深远的伦理原则,"温柔敦厚"对于儒家士人人格的影响根深蒂固。"非侵略性人格"、"悲悯乐观"品格、"道德人格"是儒家士人人格的突出特征也是积极的精神特质。但是,植根于宗法等级人伦体系内的"温柔敦厚"对于士人人格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表现为:批判性思维欠缺,缺乏超越精神的现世人格及缺乏独立性的臣子型人格特征突出。"温柔敦厚"对于士人人格的正负效应影响深远,在现当代知识人的人格及文学艺术中都有表现。
夏秀
从“发愤抒情”到“不平则鸣”——诗怨内涵演变之“直抒怨艾”路径探析被引量:6
2013年
"诗怨"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命题之一,随着时代和社会背景的更迭,其内涵也多有变化,而内涵变化背后则是中国传统士人人格和精神状态的变化。从风格上看,孔子之后诗怨命题内涵的演变大致有两种路径:"直抒怨艾"和"温柔敦厚"。从诗怨内涵发展历程看,从春秋战国到唐代这一历史时段的演变比较重要。在"直抒怨艾"的路径上,从屈原的"发愤抒情"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韩愈的"不平则鸣"和"穷苦之言","诗怨"命题认同"怨"的激发作用,对于诗怨文学运行机制的认识逐渐明确,主体的自我意识以及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自我担当意识逐渐增强。明后期"诗怨"内涵的演变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段"诗怨"命题的基础上延伸和完善的。
夏秀
关键词:不平则鸣人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