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90461130)
- 作品数:13 被引量:11H指数:2
- 相关作者:赵黎明更多>>
- 相关机构:重庆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北文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兴与象征:新诗象喻理论对中西文学资源的整合
- 2015年
- 新诗象喻理论是现代诗坛在对中国兴诗传统和西方象征诗学有机整合基础上形成的。在"取象"与"契合"、"隐"与"神秘"、"暗示"这些正向对应之处,他们找到了解决新诗直白有余、蕴藉不足的理论钥匙;而在"漫然成篇"与"注重人工"等中西诗学的矛盾之处,他们也探索了增强新诗艺术魅力的不同路径。这种对中国传统与外国诗学的"化合"原则及方法,不仅对新诗建设富有启迪意义,而且对整个新文学建设大有裨益。
- 赵黎明
- 关键词:中国新诗
- 废名新诗“兴感”理论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兼论其对现代抒情诗理论的建构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废名新诗"兴感"理论与传统诗学关系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其"直接的抒写"之论与"直寻"、"现量"诸说,其"短兵相接"之论与"风水相遭"之说,其"忽然而来"之论与"不以力构"之说,其"横竖乱写"之论与古代"俯拾即是"之说等方面。废名品诗对于传统诗学理论,既得貌入神,更推陈出新,这种借古鉴今的诗学实践,对于现代抒情诗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 赵黎明
- 关键词:传统诗学
- “声诗”传统与现代解诗学的“声解”理论建构被引量:1
- 2014年
- 传统中国抒情诗一向被称为"乐诗",古典诗学解释学也素有"以声解诗"的传统,然而由于口语白话诗的兴起、西洋诗的渗入及重义轻读等因素的影响,这一传统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冲击之下遭遇了"断裂"的命运,因此,如何重建新诗的声音解释学成为摆在新诗面前的重要理论课题。现代诗论家的探索告诉我们,借助于传统诗学资源,至少可以从"以声观志"、"因声寻义"、"同调同感"、"缘声入神"以及新诗解释的戏剧化等若干层面,重构现代诗学的"声解"体系。
- 赵黎明
- 关键词:乐诗现代诗
- “自然”之辩与新诗现代化的两种路径
- 2011年
- 传统"自然"范畴在五四诗坛的接受,是以文学变革的话语形式呈现的。由于文化态度不同、诗学建设目标不同,"自然"在自由派和古典派诗论家眼里建构意义也各不相同,因此存在着文体上"绝对自然主义"与"规律主义"、韵律上"自然的音节"与"人工的音节"、境界上"推翻一切枷锁镣铐"与"从心所欲不逾矩"等一系列张力。两种"新诗现代化"方案既对峙对抗,又对话互补,构成了现代诗学建构的复调传统,其对新诗形式建设意义不可低估。
- 赵黎明
- 关键词:复调性新诗现代化
- 格调诗学传统与朱光潜现代“声律批评”观的建立
- 2011年
- 以声律为纲,以情趣和意象为目,朱光潜诗学理论具有十分浓厚的"音律中心论"色彩。然而,这种声律诗学明显受到传统诗学特别是明清格调诗学的深刻影响,表现在批评实践方面,就是其在格调诗学因声辨体、以声论调、沿声求境的传统方法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音律本体"的诗歌批评与鉴赏原则。其因声感人的影响观、以声辨体的文体观、由声论调的欣赏观以及由声论境的境界观等等,就是这种"声律批评"观的具体表现形式。朱光潜继承格调批评传统的内在动力在于对新诗形式失范的焦虑,其声律批评是古今诗学贯通的一种带有建构性的试验,对于中国新诗批评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 赵黎明
- “摩罗诗力”与宋明心学传统——留日时期鲁迅诗学的本土资源被引量:2
- 2014年
- "摩罗诗力"是鲁迅留日时期诗学思想的一大关键词,其形成固然得益于西方浪漫派文学思潮的推助,但其"底子"却是中国近世的心学思想传统。"摩罗诗力"的形成,是对近代异端思想特别是宋明心学思想广收约取的产物,而在对心学传统的扬弃中,鲁迅又以蔑视道德、反对权威、抗俗守真等异端精神为其诗学原质,在人性的自然抒发和灵魂的自由表达方面找到了一条古学更新的涅槃之路。这一切构成鲁迅诗学现代性特征的内在基础。这种"先行结构"在"异邦新声"的直接点化之下,成就了一种"摩罗诗力",也完成了一个"原鲁迅"。
- 赵黎明
- 明清“格调”诗学与朱光潜现代“声律诗学”观的建立
- 2011年
- 朱光潜的诗学明显受到传统格调诗学的影响,表现在他对诗歌音乐传统的继承和发挥、对诗歌文体特征的强化和对"气本"思想的科学阐释等方面。朱光潜的诗学建构之理论动因在于对新诗形式失范的焦虑,因此其诗论与格调诗学传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模拟而是传统转化的实践,不是简单的蹈古而是合规律的建构。
- 赵黎明
- 废名新诗理论与中国“自然”诗学传统被引量:3
- 2011年
- 废名新诗理论与传统"自然"诗学有着极深的渊源,主要表现在其提倡情感的自然性、感兴的当下性、境界的不隔性以及主体的自由性等方面。废名自觉接续古代诗学生命,带有极其强烈的建构目的,只有从其利用传统诗学资源、创造现代新诗学的"目的论"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废名诗学的理论意义。
- 赵黎明
- 关键词:废名新诗理论
- “诗体大解放”与“原型”的限制——闻一多、朱光潜新诗格律论的文化问题
- 2011年
- 在对新诗"形式失范"和"新诗的前途"的忧虑之中,闻一多、朱光潜不约而同地建构起了各自的新诗格律理论。二氏在原型意义上认识诗歌格律,坚守诗歌"传统的信条;"在民族"第二心理系统"高度上体认诗歌格律,重新辨析和批评"自然的文学"。而在实践方面,他们一方面肯定新诗的方向,对新诗形式建设秉持自由开放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却又主张"带着镣铐跳舞"和"格律之中求变化"。这种受制于文化原型的"诗体大解放"思路,值得今天新诗建设者们深思。
- 赵黎明
- 关键词:闻一多格律诗体解放
- 中国诗学解释学中的“声解”小传统被引量:1
- 2013年
- 在"歌诗""乐诗"的深刻影响下,中国诗学形成了一种以"玩味声调"来解释诗歌的解诗理论。它强调"审音"不仅可以"观志"、"体味"与"传神",而且还可以"辨体",即从声音入手辨识诗歌的时代风尚和个人风格。此外,以声解诗与传统认同也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声音这一特殊管道,学习者一方面可体会诗作的不同韵味和意义,另一方面可揣摩作品所包含的时代或个人风貌,为继承和发展某种诗风打下坚实基础。此种声解理论是中国诗学解释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小传统"。
- 赵黎明
- 关键词: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