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8AA062301)

作品数:10 被引量:64H指数:4
相关作者:陈健董立户袁希钢刘春江密建国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化学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CO2
  • 3篇醇胺
  • 2篇氧化碳
  • 2篇二氧化碳
  • 2篇CO_2捕集
  • 2篇捕集
  • 2篇传质
  • 1篇动力学
  • 1篇乙醇
  • 1篇乙醇胺
  • 1篇溶解度计算
  • 1篇溶质
  • 1篇实物期权
  • 1篇实物期权理论
  • 1篇水体系
  • 1篇碳酸
  • 1篇碳酸二甲酯
  • 1篇填料
  • 1篇填料塔
  • 1篇湍流

机构

  • 8篇清华大学
  • 3篇北京化工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作者

  • 5篇陈健
  • 2篇刘春江
  • 2篇密建国
  • 2篇费维扬
  • 2篇袁希钢
  • 2篇董立户
  • 1篇余立新
  • 1篇朱兵
  • 1篇赵行健
  • 1篇郭长鹤
  • 1篇陈庚
  • 1篇贺业方
  • 1篇骆广生
  • 1篇唐忠利
  • 1篇江漪
  • 1篇张瑞蕾
  • 1篇吕阳成
  • 1篇刘延鑫
  • 1篇于燕梅
  • 1篇周文戟

传媒

  • 3篇中国科学:化...
  • 2篇化工学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膜科学与技术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化学工业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7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形微通道中气泡分散流的传质性能被引量:3
2012年
在T形微通道中,以错流剪切的分散方式实现了微米级分散气泡的制备,并以NaOH水溶液吸收CO2为对象,考察了气-液微分散体系的分散规律和传质性能.通过考察两相流速对气泡分散尺寸的影响,建立了预测气泡形成尺寸的数学模型.根据气泡的初始分散尺寸、流动阶段的体积变化以及传质完成后的尺寸,首次测定和区分了气泡形成阶段和运动阶段的传质量,建立了原位测定气泡分散流传质系数KL的方法,并考察了两相流量对KL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微通道中气泡的形成时间很短,形成阶段的传质量在总传质量中所占的比例很低.气泡分散流的传质系数主要受液相流量的影响,气相流量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基于实验结果,建立了计算传质系数KL的无因次准数关联,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
谭璟徐建鸿吕阳成骆广生
关键词:微通道气泡传质
PVA/PEI共混膜对于碳酸二甲酯与二氧化碳体系的分离效果被引量:1
2012年
针对碳酸二甲酯/二氧化碳(DMC/CO2)体系制备有较好分离效果的膜,选取聚乙烯亚胺(PEI)作为膜中运输二氧化碳的载体分子,有良好成膜性的聚乙烯醇作为膜的基础材料.在一般情况下,该膜对于纯二氧化碳的通量随着聚乙烯亚胺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对DMC/CO2体系的渗透通量随着聚乙烯亚胺含量的增加、压力差的提高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分离因子随聚乙烯亚胺含量发生变化,随压力变化不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30℃,压力差0.5MPa,温度20℃下,当聚乙烯亚胺含量达到40%,膜厚35μm时,分离因子为36,渗透通量为4.8g/(m2.h).
张飚郭长鹤余立新
关键词:碳酸二甲酯聚乙烯亚胺
有机醇胺-水体系混合热和气液平衡的测定与计算
2012年
作为酸性气体吸收剂,醇胺水溶液在气体混合物分离过程中被广泛应用。选择吸收速率高、吸收能力强的新型醇胺吸收剂,对于二氧化碳捕获技术发展尤为重要。醇胺水溶液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性能与其热力学性质直接相关,因此对于新型吸收剂的选择,必须首先确定体系的气液平衡和溶解热等重要热力学性质。文章利用C-80微量热仪在全浓度范围内,测定了303.15,323.15 K下2-乙氨基乙醇和水的混合热,并用沸点仪测量了30—100 kPa条件下该体系的气液平衡数据,用非随机双流体NRTL方程关联计算了混合热和气液平衡数据,并给出了方程模型参数。气液平衡和混合热数据的拟合结果和实验值能很好地吻合,表明该模型能用于醇胺水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过程,并有助于吸收剂性能评价、新型吸收剂的选择以及吸收流程的模拟优化。
张瑞蕾李晗史红波密建国陈健
关键词:混合热气液平衡NRTL模型
CO_2捕集的吸收溶解度计算和过程模拟被引量:28
2010年
为了降低CO2吸收法捕集技术的能耗和成本,以目前常用的单乙醇胺(MEA)溶液吸收CO2为例,采用电解质非随机双流体热力学模型(E-NRTL),对溶液中的CO2气体溶解度进行计算,计算过程包含了化学反应平衡和汽液平衡,计算结果和文献数据相吻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CO2吸收过程模拟程序和包括解吸能耗、气体压缩能耗以及液体输送能耗的过程总体能耗的计算方法,继而通过过程模拟分析了吸收塔和解吸塔压力、溶液浓度和流量等因素对吸收捕集过程的总体能耗的影响,获取了最优的工艺条件,为以后新CO2吸收捕集过程提供能耗分析方法基础。
郑碏董立户陈健高光华费维扬
关键词:CO2捕集
规整填料塔中氨水吸收CO2的体积总传质系数被引量:14
2012年
目前,CO2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以化学溶剂吸收法工艺为基础的燃烧后脱碳是当前比较成熟的已进入工业规模实验的技术路线。而氨水作为一种新的吸收剂受到广泛关注。以气相体积传质系数(KGae)作为表征,对规整填料塔中氨水吸收CO2的传质性能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气速、CO2分压、液速和氨水浓度对KGae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本文的工况条件下,KGae随液速和氨水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CO2分压的增大有所减小,气速对KGae的影响不大。实验结果对今后填料塔的设计工作的经济性和合理性有一定指导作用。
唐忠利赵行健刘伯潭刘春江陈涛袁希钢
关键词:氨水二氧化碳规整填料
CO2吸收法捕集技术及其热力学研究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温室气体种类繁多,其中CO尤以突出,大气中CO含量的提高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CO捕集与封...
陈健罗伟亮于燕梅费维扬
关键词:热力学相平衡气液CO2
文献传递
乙醇胺溶液吸收CO2动力学实验研究被引量:14
2009年
CO2是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随着世界各国对地球温室效应问题的关注,CO2减排日益引起全世界的重视。由于发电厂的CO2排放量约占全球总CO2排放量的40%,从电厂烟道气中捕集、分离CO2极为重要,化学吸收CO2方法是当前研究热点。为研究化学溶剂乙醇胺(Monoethanolamine,MEA)吸收CO2的动力学性质,建立了湿壁柱进行CO2吸收实验测定,建立CO2在MEA溶液中的吸收动力学模型。CO2与MEA的反应为快速拟一级反应,通过测得的实验数据,依据双膜理论和Fick定律求得反应速率常数。所得结果与文献值符合良好。
李伟斌陈健
关键词:二氧化碳动力学吸收速率
醇胺分子结构及其CO_2捕集能力被引量:5
2012年
研究了一乙醇胺及其衍生物的非环状醇胺的分子结构与其吸收捕集CO2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测定了在313.15K和393.15K两个温度下,CO2分压从1kPa到700kPa条件下,CO在不同醇胺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分析研究了羟基与烷基间的链长、取代烷基位置、氨基上烷基链数目及烷基羟基链数目、羟基位置和两个羟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分子结构的醇胺水溶液对CO2的吸收能力有明显差别.根据CO2的捕集分离要求,选择合适的溶剂,可大幅度提高溶剂的CO2捕集能力.
刘延鑫董立户密建国陈健
关键词:CO2捕集醇胺
TiO_2粒子对膜吸收过程中近膜壁面处溶质传质行为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采用纯CO2-去离子水为实验体系,在板式膜器中研究了孔隙率对膜吸收过程传质效果的影响,并考察了吸收剂搅拌与否对传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收剂静止时,孔隙率对传质效果影响很小。当吸收剂处于搅拌状态时,传质得到强化,但由于膜壁面处溶质浓度分布情况不同使得传质效果随孔隙率的增加而增大。为改变近膜壁面处溶质浓度的分布情况,利用固体粒子将动量引入液相边界层内,使膜壁面处溶质浓度分布趋于均匀。固相粒子的加入减小了不同孔隙率膜之间的传质效果差异,同时还强化了传质,传质效果提高40%以上,且孔隙率越小强化效果越大。此外,随固含率的增加,强化效果增强,固含率的继续增大,强化效果的增强变得平缓。随着搅拌转速的增加,强化效果减弱。
陈庚江漪张卫东李江
关键词:膜吸收传质孔隙率
实物期权理论在能源技术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2009年
总结了不确定条件下技术经济评价理论,即实物期权理论在能源技术投资评价方面的应用情况。按照应对气候变化的三条主要能源技术路线,即发展新能源、节能、碳捕集封存三个领域对实物期权理论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洪丽云朱兵周文戟贺业方
关键词:实物期权技术经济评价能源气候变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