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1160)

作品数:26 被引量:589H指数:14
相关作者:赵庚星孟岩唐秀美王瑞燕秦元伟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星火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5篇经济管理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黄河三角洲
  • 9篇GIS
  • 7篇生态环境
  • 7篇土地利用
  • 6篇遥感
  • 5篇土壤
  • 5篇耕地
  • 3篇养分
  • 3篇生态
  • 3篇生态环境脆弱...
  • 3篇土壤养分
  • 3篇环境脆弱
  • 3篇环境脆弱性
  • 3篇覆被变化
  • 2篇地力
  • 2篇生态环境状况
  • 2篇施肥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配方施肥
  • 2篇县域

机构

  • 25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河海大学
  • 2篇国土资源
  • 1篇湖北科技职业...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青岛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东营市国土资...
  • 1篇济宁市农业局
  • 1篇即墨市国土资...
  • 1篇泰安市国土资...

作者

  • 24篇赵庚星
  • 6篇孟岩
  • 5篇王瑞燕
  • 5篇秦元伟
  • 5篇唐秀美
  • 3篇董超
  • 3篇程晋南
  • 3篇王静
  • 2篇马群
  • 2篇姜曙千
  • 2篇雷彤
  • 2篇路庆斌
  • 2篇周伟
  • 2篇李静
  • 2篇王介勇
  • 2篇朱西存
  • 2篇杨佩国
  • 2篇李静
  • 1篇方琳娜
  • 1篇朱雪欣

传媒

  • 8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Pedosp...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农业网络信息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8篇2009
  • 9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局地土地利用方式及坡度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以邹平县临池镇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采样测定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坡度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特征为水浇地>荒草地>果园>旱地>有林地>疏林地,其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3.79、13.03、12.86、12.84、12.59、12.21 g/kg;在不同坡度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布特征为3°>25°>7°>15°,其有机质含量为13.24、12.77、12.74、12.72 g/kg。说明土地利用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有着明显的影响。除荒草地外,水浇地同其他4种土地利用类型有机质含量差异均处于显著水平(P<0.05),荒草地虽然受人为干扰较少,但由于表层根系含量丰富,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仍保持较高水平。
唐建赵庚星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坡度有机质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黄河三角洲地区受人类活动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条件。以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为例,通过对1987—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幅度、变化构成以及流向图的分析,得到了该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点,并应用遥感及G IS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黄河、渤海对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格局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占土地总面积80%的旱地、林草地、盐荒地和滩涂存在状态不稳定,盐荒地是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类型;(2)黄河淡水和海洋咸水所控制的水文条件变化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基本控制了分布的格局,并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方向。
李静李静赵庚星杨佩国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基于GIS的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被引量:30
2007年
该文以山东广饶县为例,进行了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的评价研究。采用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叠置方法划分评价单元,系统聚类与D e lph i法结合筛选参评因素,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其权重,模糊评判法确定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结果显示,广饶县耕地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一、二等地占总面积的39.92%;三、四等地占总面积45.75%;五、六等级仅占14.33%。耕地生态环境等级由东北沿海向西南部的过渡,与耕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呈现明显的反向关系,同时受不同的耕地利用方式影响明显。该研究探索了滨海集约农区耕地生态环境的评价技术方法,分析了耕地集约利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对集约农区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有积极意义。
唐秀美赵庚星路庆斌
关键词:GIS耕地生态环境评价
Soil Nutrients in Intensive Agricultural Areas with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in Qingzhou County, China被引量:9
2007年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btained from a field surve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and soil nutrients was evaluated in Qingzhou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hrough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in 17 nutrients in five types of cultivated land. The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effects (P < 0.05 or P < 0.01) of land-use type on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concentration of macronutrients, secondary nutrients, and micronutrients, as well as total salt and soil pH. In vegetable land, because of the large amounts of fertilizer applied to vegetable crops, the concentrations of most soil nutrients, with exception of available Si and micronutr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grain cropland. Grain cropland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total salt content (P < 0.01) and tended to have a higher soil pH than vegetable land. Within subtypes of land use, dry land, irrigable land, and open-air vegetable land had the highest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for available P, whereas protected vegetable land had the highest CV for total N and available S. In general, land-use types had greater impact on macronutrients than on secondary nutrients and micronutrients.
ZHAO Geng-XingLI Xiu- JuanWANG Ri-YanLI TaoYUE Yu-De
关键词:土壤养分土壤学
高密市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被引量:18
2012年
以高密市为例,利用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在县域的尺度上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9种养分的空间变异情况,利用克里格插值分析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有效磷变异系数最大为48.80%,有机质变异系数最小为21.76%,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效磷>有效锌>速效钾>有效铜>有效硼>有效锰>碱解氮>全氮>有机质。各土壤养分都具有良好的半方差结构,除了有效锰符合线性模型以外,其他养分均符合指数模型。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锌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锰、有效硼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相关程度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全氮>碱解氮>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锰。在空间自相关范围上,有效硼最大为28716 m,有效铜最小为1410 m。微量元素锰、硼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锰呈现出从北到南逐渐增加的趋势,而硼含量则是从北到南逐渐减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三种元素呈现出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有效铜、有效锌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有效磷、速效钾高值区呈块状零星分布。该研究揭示了高密市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对于实施精准农业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赵倩倩赵庚星董超李文璐
关键词:地统计学土壤养分GIS
小尺度地形因子对农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地形差异是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分异的重要影响因子,也是土地质量的重要参评因素。选择泰山东麓多种地貌类型过渡区,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研究区坡度、高程等地形因子信息,通过GIS空间分析划分研究区农地土壤质量等级,利用SPSS统计分析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质量等级随地形变化呈规律性演替,坡度和高程与土壤质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且坡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大于高程;随着坡度的上升,土壤质量分值呈抛物线趋势,而随着高程的上升,土壤质量呈降低趋势,且各高程段内不同坡度等级土壤质量分值也呈抛物线走势;土壤质量的最高分值位于坡度2°~5°、高程0~150m的地形部位。
马群赵庚星李玉环
关键词:小尺度地形农地土壤质量
基于知识的垦利县土地利用/覆被遥感信息提取技术研究被引量:10
2006年
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地物光谱特征混杂严重、土地利用/覆被遥感信息提取对目视解译依赖程度高的特点,文中以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垦利县为研究区,尝试将基于知识的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应用于该地区.通过对地物光谱特征的深入分析,建立了多个专题信息提取模型,辅助进行旱地、林草地、沙地、盐碱地、农村居民点、坑塘、河流等类型的信息提取,实现对遥感数据的深入挖掘;同时,依据经验知识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土壤信息等本底资料,建立了各用地类型提取规则,进行土地利用/覆被信息计算机自动提取.分类结果的精度评价表明:在没有进行任何人为修正的情况下,该方法面积精度达到了81.8%,空间精度为84.5%,实现了该地区快速和较高精度的计算机自动分类,取得了理想的研究结果.该方法可为其他光谱特征混淆严重地区进行遥感信息提取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静李静赵庚星
关键词:专家知识遥感光谱特征
集约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被引量:65
2010年
选择山东省寿光市,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利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系统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变异情况及其相关性,研究集约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养分含量分布存在明显规律。有机质均值的分布特征是菜地>水浇地>果园>旱地>盐碱地;全氮、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和有效锌均值的分布特征是菜地>果园>水浇地>盐碱地>旱地;土壤pH值、交换性镁均值的分布特征为盐碱地>旱地>水浇地>果园>菜地;交换性钙在不同利用方式中的含量为盐碱地>旱地>水浇地>菜地>果园;有效硼为果园>菜地>盐碱地>水浇地>旱地;有效铁为菜地>果园>水浇地>旱地>盐碱地;有效铜和有效锰均为果园>菜地>水浇地>盐碱地>旱地。水浇地、菜地和果园在各养分含量上差异较小,旱地和盐碱地在各养分含量上较为相似。除pH值外,其它12种土壤养分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变异系数均较高,其中以速效磷的变异系数最大。土壤养分中除了交换性镁、有效硼与其它各养分之间的相关性较低外,其它养分之间基本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pH值与其它各土壤养分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有机质与其它各土壤养分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马群赵庚星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
基于TM图像和GIS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被引量:38
2006年
选择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研究区,采用1987~2000年4个时相的TM数字图像,以基于知识与规则的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通过筛选环境脆弱性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区环境脆弱性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叠加、缓冲区及相关分析模型,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变化对环境脆弱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1987~200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尤其旱地、林草地、盐荒地和滩涂转换频繁,总体生态环境表现出较强的脆弱性及明显的空间规律性;环境脆弱程度与林草地、盐荒地、水域和滩涂4种类型的面积,以及与林草地-旱地、盐荒地,盐荒地-滩涂间的转换高度相关.同时土地利用/覆被与离黄河和渤海的距离及相关水土环境条件关系密切.该研究对环境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定量研究有借鉴意义.
赵庚星李静王介勇酆德柱
关键词:GIS黄河三角洲
县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其动态分析——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被引量:55
2009年
县域是中国同时具备地域、空间和行政独立性的最基本区域单元,科学评价该尺度生态环境脆弱性状况及变化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属性重新界定基础上,分别从稳定性、敏感性和区域适应性3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并对该县1986~2003年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发展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垦利县生态环境不稳定;1986~2003年期间,垦利县生态环境敏感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适应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偏相关分析方法对垦利县生态环境自然因子的敏感性排序结果为地下水埋深>蒸降比>地下水矿化度>气温,确定地下水埋深、蒸降比和地下水矿化度为该区生态环境自然敏感因子。垦利县区域适应性的"障碍度"计算结果表明:盐碱地治理比例始终是第一障碍因素;农田防护林密度的限制集中出现在1995~1998年之间;化肥农药增长率自2000年以后成为主要障碍因素;有效灌溉面积比率和排涝体系面积比例的限制在1990年之前出现。研究结论认为,垦利县生态环境脆弱度呈现降低趋势,但仍处于脆弱状态,需重点关注敏感因素和障碍因素的发展变化。研究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体现出县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根本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是对目前国内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领域的有益补充。
王瑞燕赵庚星周伟姜曙千秦元伟
关键词:县域敏感性适应性生态环境脆弱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