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DZLXJK200715)

作品数:2 被引量:48H指数:2
相关作者:施炜田蜜胡健民崔建军渠洪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东段
  • 1篇山前
  • 1篇前陆
  • 1篇侏罗纪
  • 1篇秭归盆地
  • 1篇物源分析
  • 1篇力学特征
  • 1篇黄陵背斜
  • 1篇背斜
  • 1篇充填过程
  • 1篇大巴山前陆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2篇田蜜
  • 2篇施炜
  • 1篇董树文
  • 1篇武红岭
  • 1篇武国利
  • 1篇渠洪杰
  • 1篇崔建军
  • 1篇胡健民

传媒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2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大巴山前陆叠加构造力学特征的模拟研究被引量:22
2009年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和方法,研究大巴山前陆构造带应力场、位移场和形变场的流变学特征,分析叠加褶皱的相干形式和联合弧的形态特征,展现了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提供了一组与大巴山前陆叠加构造相适应的边界外力和约束条件。研究表明:(1)模型选用的蠕变材料在变形过程中,应力场的变化非常缓慢,使得我们有条件通过应力迹线去研究构造变形的形态特征。(2)大巴山弧形构造带早晚两期褶皱的干涉形式大致为构造横跨叠加、斜跨叠加和共轴叠加三种。(3)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形成的关键条件是北东向区域应力的作用和东西两个基底构造结的存在;而与大巴山弧联合构成收敛双弧的川东弧形构造带主要为来自南东方向的动力作用所致。
武红岭施炜董树文田蜜
关键词:大巴山前陆
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秭归盆地侏罗纪沉积充填过程及其构造演化被引量:29
2009年
位于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秭归盆地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侏罗纪地层,其沉积和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两个不同阶段,即早侏罗世受西北缘断裂走滑控制的伸展阶段和中、晚侏罗世受东部黄陵地区抬升挤压消亡的阶段。下侏罗统香溪组底部砾岩表明侏罗纪盆地开始形成。盆地北缘的砾岩较厚,主要形成于冲积扇和辫状河体系,并在其砾石中发现化石砾石,显示距离物源区较近。盆地东南部和南部砾岩较薄,形成于曲流河沉积环境。古水流和碎屑物源分析表明,盆地早期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盆地北部神农架地区。中侏罗统泄滩组和陈家湾组以湖泊相沉积为主。上沙溪庙组和下沙溪庙组为较成熟的曲流河沉积,沉积砾岩中无灰岩和燧石,几乎全部为泥岩砾石。上侏罗统遂宁组和蓬莱镇组虽然也为曲流河沉积,但其河床砂岩底部再次出现了灰岩、燧石等砾石。另外,中侏罗统上部和上侏罗统古水流方向为自东向西,指示物源区变为盆地东部的黄陵背斜地区。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和盆地西北缘具左行走滑运动的高桥断裂,以及北部南倾的多条逆断层表明断层对盆地形成的主控作用。黄陵背斜地区后期的不断抬升对秭归盆地有重大影响,持续的抬升可能导致盆地消亡。秭归盆地的沉积充填和演化过程,是对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燕山运动"的响应。
渠洪杰胡健民崔建军武国利田蜜施炜赵陕兰
关键词:侏罗纪物源分析黄陵背斜秭归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