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JT201101)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吴振利李昭兴李家彪丁巍伟丘学林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台湾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地震
  • 1篇地壳
  • 1篇地壳深部
  • 1篇地壳深部结构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地震层析
  • 1篇地震层析成像
  • 1篇地震仪
  • 1篇中北部
  • 1篇深部
  • 1篇深部构造
  • 1篇深部结构
  • 1篇综合地球物理
  • 1篇南海西南次海...
  • 1篇南海中北部
  • 1篇解译
  • 1篇广角地震
  • 1篇海底
  • 1篇海底地震
  • 1篇海底地震仪

机构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台湾海洋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作者

  • 2篇吴振利
  • 1篇郭远明
  • 1篇李铁军
  • 1篇丘学林
  • 1篇潘少军
  • 1篇丁巍伟
  • 1篇王新洋
  • 1篇李家彪
  • 1篇牛雄伟
  • 1篇高金耀
  • 1篇薛彬
  • 1篇丁跃平
  • 1篇李昭兴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灾害学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南海中北部深地震剖面综合地球物理解译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2006年南海进行的深地震剖面和重磁数据,对南海中北部陆缘横跨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延伸至海盆边缘的OBS2006-3地震剖面进行了反演。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该剖面进行了地球物理综合解译,探讨了中生代古俯冲带、潮汕坳陷属性等科学问题,结果显示现今的东沙断裂很可能是中生代古俯冲带的遗存;潮汕坳陷为一个中生代残留的弧前盆地,沉积层厚达9km,具有较大的油气潜力,后期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其有一定改造影响。
薛彬阮爱国高金耀郭远明丁跃平李铁军
关键词:反演南海中北部
南海西南次海盆广角地震探测被引量:7
2012年
2010年12月—2011年3月在南海西南次海盆开展了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采用Sedis IV型、I-4C型和MicrOBS3种不同型号的OBS,以4×24.5L的大容量气枪为震源,获得了覆盖西南次海盆残留扩张脊的3D人工地震数据。从处理的地震数据可知,此次试验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地震实验,OBS地震记录清晰、震相丰富,所使用的气枪有足够的能量输出,显示了其良好的工作能力。选取剖面1中的7台OBS进行了2D剖面处理。初步建模结果表明,南海西南次海盆地壳结构为普通洋壳,海山顶部沉积层很薄,莫霍面埋深较浅。
吴振利阮爱国李家彪李昭兴丘学林丁巍伟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广角地震海底扩张
苏门答腊海域海啸地震及地壳深部结构被引量:2
2014年
近10年来苏门答腊俯冲带大震频发,并引发灾难性海啸,使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4年和2012年的两次大震所带来的科学问题在许多方面超出现有认识。国际上对苏门答腊地区已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应用了许多新方法并取得了许多新认识。解读苏门答腊的构造背景和地质演化史对于认识俯冲型大地震的产生机理是必要的,对此类地震的发生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对于理解海啸产生的条件和防灾减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苏门答腊地区的地震活动和深部构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近年关于该地区的世界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梳理出若干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而提出开展苏门答腊俯冲带地震3D层析成像的具体实施路线。
王新洋阮爱国吴振利牛雄伟潘少军
关键词:海啸地震深部构造地震层析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