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790028)

作品数:12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方建国余学锋赵宏林孝文周小亮更多>>
相关机构:福州大学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4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民生
  • 3篇经济学
  • 3篇技术创新
  • 2篇实证
  • 2篇资本
  • 2篇就业
  • 2篇福利
  • 1篇地缘
  • 1篇地缘政治
  • 1篇地缘政治经济
  • 1篇战时
  • 1篇人力资本
  • 1篇社会主义
  • 1篇社会主义收入...
  • 1篇社会资本
  • 1篇实证分析
  • 1篇实证检验
  • 1篇收入差距
  • 1篇收入分配
  • 1篇私有制

机构

  • 12篇福州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共福建省委...

作者

  • 12篇方建国
  • 1篇刘万里
  • 1篇周小亮
  • 1篇林孝文
  • 1篇赵宏
  • 1篇余学锋

传媒

  • 1篇当代经济研究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发展研究
  • 1篇毛泽东思想研...
  • 1篇经济学家
  • 1篇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经济史研...
  • 1篇技术经济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福建行政学院...
  • 1篇福建江夏学院...
  • 1篇海派经济学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力资本偏向的中国福利改革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2013年
构建人力资本偏向的中国福利改革指标体系,并对中国"福利改革指数"进行测算,来观察中国社会福利改革的动态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1999~2011年各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经济增长对深化福利改革起着正向促进的作用;福利改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小于物质资本的贡献度,并与劳动力贡献度大致相等。
方建国曾品
关键词:福利制度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技术创新、劳动力就业与产业模式选择:假说、框架和检验被引量:9
2012年
从技术和劳动力的替代关系假说出发,探讨中国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劳动力就业和产业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随着劳动效率的提升,三次产业内部确实存在技术替代劳动力的情况;但从整体和长期来看,技术创新虽然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但对劳动力就业总量的影响不显著;只有当大规模技术变革引起产业发生结构性变动时,技术替代劳动力所带来的失业现象才会出现。得出结论:就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现为宏观经济增长的结果,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并不明朗。
方建国
关键词:技术创新劳动力就业产业创新体系
社会资本对广义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机理和实证检验
2013年
本文基于二元经济、实物现金为标的的收入水平局限性、人情社会等转型阶段的历史特征,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对广义收入差距问题进行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对比论证。基于回归分解,在控制其他收入来源不变的情况下,对广义收入差距贡献最大的是行业,在排除随机扰动项的贡献之外,它分别贡献了总体不平等和预测值不平等的27%和51.2%;位于第二梯队的是年龄和区域变量,它们分别贡献了总体不平等和预测值不平等的9.2%、17.1%和4.3%、7.96%;第三梯队的影响变量分别是社会资本、教育、政治身份、性别、家庭规模和经验;而职业类型的影响还不足总体的0.2%。
周小亮方建国刘万里
关键词:社会资本
社会主义“和谐经济”的微观基础——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视角
2012年
在社会主义理论家眼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讨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似乎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命题。这种静态的、短视的学术态度模糊了政治经济学的时代意义和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意义。本文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出发阐述了社会主义生产过程和分配形式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经济"特征,这种体现与和谐社会利益兼容的"共同富裕"经济趋势和价值目标,从而认为必须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经济"的微观基础。
方建国赖勤学
关键词:和谐经济包容性增长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规律、性质及实践路径
2012年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商品价值分配和消费资料分配的一个基本规律,它是由生产要素归属不同所有者的必然结果。但决定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性质的是它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其他权利如在既定制度下的劳动力所有权、市场垄断权力、政治集团势力等都是分配形式的影响变量,但都不是影响收入分配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实践中需要创新劳动价值理论和按劳分配理论。
方建国
关键词:所有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忽视“两种贫困”被引量:4
2013年
我国工农业生产中长期以数量众多、价格低廉的劳动力替代已有技术成就,使我国处于低端产业、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而造成"低收入贫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出现技术替代劳动力而导致"失业性贫困"。我国产业技术的选择不能不反映劳动力丰富这一重要的资源禀赋条件,又不能使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压力成为抑制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消极因素。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解决上述"两种贫困"和"两难问题"要走产业体系创新之路。
方建国
关键词:技术创新就业
抗战时期党的民生经济政策及工作经验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抗日战争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复杂的、困难的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更为艰巨和复杂的挑战。民生是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经济基础,也是坚持抗战和赢得抗战胜利的社会基础。根据国内外各种情况变化,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调整各种政策对策。在民生经济工作方面,在党的领导下各根据地积极开展了独立自主、发展生产的民生工作,着力推行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三大民生政策,从而带动了工商业和其他民生项目的发展,大大地缓解了边区和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
方建国余学锋
关键词:抗战时期共产党民生政策
新中国以来民生问题结构性成因的历史变迁——对若干主要变量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从产业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等方面对民生问题的结构性成因进行历史性分析。在认识到结构性问题对民生福利的不利影响的前提下,考察改革开放以来结构性改革对民生福利改善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对这一结论进行实证分析和验证,进一步得出结构性改革可以促进民生福利改善的结论,并指出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
方建国刘乃星
关键词:民生福利历史变迁
先秦诸子百家民生经济思想探析:结构变迁的视角被引量:3
2015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的结构大转型时期,"民"、"本"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政治和经济意义也日益凸现出来,从而影响和导致了民生方式和利益结构的变革。在此条件下,先秦诸子百家对民生概念和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对"富"有了个量和总量、量和质的认知,他们当中大多人注重从富民的角度来探索民生问题,并从民生在农、民生在勤、民生在民、民生在于节用爱人和保护土地私有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关于民生的经济主张。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奠定了中国农业社会的民生框架。但在自然经济形态和封建专制主义下,民生内涵也受制于此而不包含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权利,因而真正的富民是难以实现的。
方建国
关键词:诸子百家民生经济私有制
技术创新、企业与宏观经济运行——新兴马克思主义企业经济学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传统经济理论中"以市场为中心"的理论和交易成本框架下"以企业为中心"的理论,都难以在交易、生产成本和技术创新之间寻求平衡,也难以从技术创新的层面去揭示企业本质及其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马克思的企业理论克服了这种不足,但同这两种理论一样,都忽视了企业家在价格机制和市场均衡中的调节作用。因此,将马克思关于企业的质的分析和宏观动态分析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微观企业组织(或治理机制)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论",以揭示技术创新、企业组织及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企业组织和市场的互动,这是新兴马克思主义企业经济学的理论特色和发展方向。
方建国
关键词:技术创新宏观经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