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5300725)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凌云彪许瑞云方和平潘楚芝邓美海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胆囊
  • 1篇胆囊穿刺
  • 1篇胆囊炎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化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压
  • 1篇引流
  • 1篇引流治疗
  • 1篇置管
  • 1篇置管引流
  • 1篇置管引流治疗
  • 1篇栓塞
  • 1篇栓塞治疗
  • 1篇人工肝
  • 1篇人工肝脏
  • 1篇细胞
  • 1篇门静脉
  • 1篇内皮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作者

  • 3篇凌云彪
  • 2篇许瑞云
  • 1篇钟跃思
  • 1篇姚志成
  • 1篇汤照峰
  • 1篇邓美海
  • 1篇潘楚芝
  • 1篇林继宗
  • 1篇方和平
  • 1篇殷陶
  • 1篇刘波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利用血管内皮细胞实现海藻酸人工肝脏支架血管化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利用血管内皮细胞(VEC)实现海藻酸人工肝组织支架(AS)血管化的可能。方法构建VEC-AS复合物,通过显微镜及噻唑蓝(MTT)法检测两者相容性。采用70%肝切除模型,实验组(A组)给予VEC-AS复合物,对照组(B组)给予AS。术后第14、28天处死大鼠,大体及切片检查观察两组大鼠移植物表面及内部血管形成。结果显微镜下观察VEC能够在AS上良好的黏附、增殖;MTT法检测VEC在AS上1~3d进入生长潜伏期,第4~7天进入快速增长期,第16~19天开始进入平台期。14d后移植物表面观察到新生血管,切片检查发现新生血管从周围肝组织向移植物长入,血管内见红细胞;28d移植物周围血管增粗增多,切片检查发现移植物内血管明显增粗,血管内红细胞增多,中心亦可见大量新生血管。而B组内从术后第7~28天均未见任何血管长人。结论VEC和AS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利用VEC可以在体内初步实现AS血管化。
林继宗姚志成凌云彪殷陶许瑞云刘波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肝组织工程血管化
纳米磁流体靶向栓塞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观察纳米磁流体靶向栓塞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0条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动物模型(犬)随机分为栓塞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经股静脉注射吸附纤维蛋白原的磁流体10mI,食道内磁控30min,观察出血量及止血时间,并取食道、脑组织、肝、肺、肾、心肌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组出血量(46±18)ml小于对照组(66±1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血时间(4.60±0.44)min小于对照组(5.00±0.5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发现治疗组食道黏膜下静脉及穿支静脉血栓形成,脑组织、肝、肺、肾、心肌均未发现异位栓塞。结论纳米磁流体可以用于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靶向栓塞,缩短止血时间,减少出血量,避免发生异位栓塞。
汤照峰潘楚芝方和平邓美海凌云彪许瑞云
关键词:栓塞治疗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合并肝硬化的急性胆囊炎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对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9月到2014年12月进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的合并肝硬化高压症急性胆囊炎患者12例。其中,肝功能Child-pugh A级7例,Child-pugh B级5例,分析12例患者经皮经肝穿刺胆囊置管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炎症消退情况、术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12例患者均通过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后胆囊炎症消退,并择期成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其中,有2例患者因穿刺出现腹腔内出血,后经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无胆瘘发生。术后部分患者肝功能有所改善。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胆囊置管引流治疗对合并肝硬化的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可作为后续安全地施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过渡。
李晓晖凌云彪钟跃思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肝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