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2001-7)

作品数:14 被引量:590H指数:12
相关作者:田大伦项文化闫文德方晰康文星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林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杉木
  • 4篇人工林
  • 3篇森林生态
  • 3篇生态系统
  • 3篇速生
  • 3篇速生阶段
  • 2篇养分
  • 2篇养分含量
  • 2篇森林生态系统
  • 2篇杉木人工林
  • 2篇碳贮量
  • 2篇贮量
  • 2篇微量元素
  • 2篇马尾松
  • 2篇马尾松人工林
  • 2篇降雨
  • 1篇代际效应
  • 1篇氮循环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机构

  • 12篇中南林学院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作者

  • 11篇田大伦
  • 6篇项文化
  • 4篇闫文德
  • 3篇康文星
  • 3篇方晰
  • 2篇蔡宝玉
  • 1篇佘济云
  • 1篇沈翠新
  • 1篇肖化顺
  • 1篇雷丕锋
  • 1篇高耀明
  • 1篇黄志宏
  • 1篇杨晚华
  • 1篇高跃明
  • 1篇张贵
  • 1篇胥灿辉

传媒

  • 4篇林业科学
  • 4篇中南林学院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4
  • 5篇2003
  • 6篇200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会同第二代杉木林集水区水质生态效应被引量:19
2003年
 对会同第2代杉木林集水区的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茎流水、地表水、地下水,集水区旁的小河水、水库水,县城河流水的水质进行了连续5个水文年的定位监测,研究了该集水区水质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集水区地下水、集水区旁小河水、水库水、县城河流水之间的水质无显著性差异;大气降水中各元素含量按高低排列的顺序为K>Zn>Ca>Org-N>NH4-N>NO3-N>Fe>Si>Mg>Mn>P=Cu,穿透水和树干茎流水中,除Zn以外,其余元素的含量均比大气降水中的含量高,地表径流水中K、Ca、Fe、Si元素含量高于穿透水,地下水中NO3-N、P、Mg、Si元素含量高于地表径流水,而NH4-N、Org-N、K、Ca、Fe、Cu、Mn低于地表径流水;大气降水中K、P元素含量变动明显,穿透水和树干茎流水中NH4-N、NO3-N、Org-N、P、K、Cu、、Mn、Si元素含量变动系数均小于大气降水,而Ca、Mg、Zn含量变动系数却大于大气降水;林冠层对大气降水的化学淋溶量按大小依次为Ca>Mg>Fe>K>NH4-N>Mn>NO3-N>P>Cu>Org-N>Zn,Org-N和Zn为负淋溶效应;杉木林生态系统对大气降水中NH4-N、Org-N、K、Cu、Zn、Mn产生有效贮虑效应,其强度依次为Zn>Org-N>NH4-N>Mn>K>Cu>NO3-N,而P、Ca、Mg、Fe元素的贮滤强度为负值.
闫文德田大伦
关键词:集水区生态效应水质监测森林生态学化学元素
马尾松人工林生产与碳素动态被引量:88
2003年
 对广西中部丘陵区不同年龄阶段(8年生、14年生、23年生、38年生)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和净生产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该人工林生产与碳素动态.结果表明:马尾松林的生物量和碳贮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马尾松幼龄林(8年生)、中龄林(14年生)、近熟林(23年生)、成熟林(38年生)生物量分别为32.0、108.0、186.6、197.4t·hm-2,相应地其碳贮量分别为15.896、53.788、94.357、98.708t·hm-2;不同年龄阶段马尾松林的凋落物现存量和碳贮量大小顺序为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土壤—植物系统的碳贮量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马尾松幼龄、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等不同年龄阶段年净生产力分别为8.59、17.63、19.55和9.57t·hm-2a-1,年碳固定量分别为4.404、9.072、9.997和4.912t·hm-2a-1;适度间伐后,林分的生物量和碳贮量明显增加.
方晰田大伦胥灿辉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净生产量碳贮量
第二代杉木林速生阶段微量元素含量与分布被引量:8
2002年
 分析了第2代杉木林速生阶段生态系统内各组分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及杉木各组分微量元素含量与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高低依次为Fe>Mn>Zn>Cu,死地被物层中(除Mn外)Fe、Cu、Zn含量均低于土壤中的含量,且含量大小顺序为:Mn>Fe>Zn>Cu;草本层中Fe、Mn、Cu、Zn含量普遍高于灌木层;杉木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与杉木的生长级无关,而与叶龄有关.在杉木各器官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排列顺序为叶>枝>皮>根>干.杉木对不同微量元素的吸收系数有明显的差异,对Mn的生物吸收系数最高,平均为1.744,杉木是富集Mn的植物.
蔡宝玉高跃明
关键词:速生阶段微量元素
第2代杉木幼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被引量:71
2002年
对第 2代杉木幼林生态系统的降雨、穿透水、茎流、地表和地下径流等水文过程中 N、P、K、Ca、Mg、Cu、Fe、Zn和 Mn9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连续 5 a的测定 ,结果表明 :降雨通过林冠后其化学特性发生明显变化 ,p H值出现酸化现象 ,穿透水中 Zn和 Org-N为负淋溶 ,其余各元素浓度有所增加。树干茎流的富集作用比穿透水强 ,其中 Zn为负 ,其它元素的浓度均比林外降雨的高。地表径流中 Zn>Org-N>NO3 -N,与降雨中含量相比较为淋失迁移型 ,Ca>K>Cu>Mg>P>NH4 -N>Mn>Fe为内贮型 ,p H值增大。地下径流中 Zn>Org-N>NH4 -N>K>Mn为淋失迁移型、Ca>Mg>Cu>NO3 -N>P>Fe为内贮型。该系统的水循环中 Ca>Mg>Fe>P为净损失、Zn>K>Org-N>NH4 -N>Mn>NO3 -N>Cu为净积累 ,与第 1代杉木林相比 ,第 2代杉木幼林水化学过滤与吸贮功能较差 ,系统稳定性也较弱 。
田大伦项文化杨晚华
关键词:养分含量降雨径流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
会同广坪林区降雨和杉木林内雨的养分含量被引量:16
2002年
对会同广坪林区的大气降雨、水库水、小河水及杉木林内雨的养分含量进行了 5个水文年的定位监测 .结果表明 :水库水、小河水中的 10种养分元素 N、P、K、Ca、Mg、Fe、Cu、Mn、Zn、Si,有的含量高于降雨 ,而有的含量低于降雨 ;降雨中各养分元素按含量高低排列顺序为 K>Zn>Ca>Org-N>NH4 -N>NO3-N>Si>Mg>Mn>P;林内雨中 P、K、Ca、Mg、Fe、Cu、Mn、Zn、Si元素含量均比降雨高 ;从林冠层淋洗的养分量为 79.475 kg·hm- 2 a- 1 ;从林内雨直接进入林地土壤的养分总量为 161.95 7kg· hm- 2 a- 1 ,其中以Ca元素最高 ,为 73 .71kg· hm- 2 a- 1 ,为外界补充杉木幼林地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 ,对加速杉木林的养分循环和促进林木生长 ,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该项研究可为杉木林的持续经营 ,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田大伦
关键词:降雨养分含量
马尾松人工林微量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被引量:40
2003年
对广西中部丘陵区的 4个不同年龄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内Fe、Cu、Zn、Mn、Pb、Ni、Cd等 7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积累、空间分配和生物循环以及它们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林地土壤中 ,微量元素含量以Fe最高 ,Mn次之 ,Cd最低 ,随林分年龄的增加 ,微量元素含量均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垂直分布规律。在枯枝落叶层的分解过程中 ,Fe、Cu、Zn、Mn、Pb、Ni分解速度比Cd快。林木各器官微量元素含量大小排序为根 >叶 >枝 >皮 >干 ,微量元素在各器官中含量均以Fe >Mn >Zn >Cu >Pb >Ni >Cd为序 ,Pb、Cd在根系中含量高于其他器官。随着林龄的增加 ,微量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尤其以Fe突出。林分微量元素的总贮存量为 8 818~ 10 3 82 5kg·hm- 2 ,树皮和树干的贮存量最高 ,占总贮存量的 4 0 %~ 4 6 %。微量元素贮存量随林分生物量的增大而增加 ;4个年龄阶段林分微量元素的年吸收量分别为 3 84 6、12 5 5 8、18 75 3和13 2 34kg·hm- 2 ,年归还量分别为 2 733、9 86 6、14 86 6和 9 935kg·hm- 2 ,年存留量分别为 1 113、2 6 92、3 887和 3 2 99kg·hm- 2 。 4个年龄阶段林分微量元素总的利用系数为 0 12 7~ 0 4 36 ,循环系数分别为 0 711、0 75 1、0 786、0 793,周转期为 3 2 2
田大伦项文化康文星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微量元素生物循环年龄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氮、磷、钾的吸收、积累和迁移被引量:10
2002年
通过定位观测获得数据 ,对 11年生第 2代杉木人工林中 N、P、K的吸收、积累和迁移作了系统研究 .杉木各器官中 N、P、K吸收量高低顺序为 N>K>P.杉木林中 N、P、K总贮量为 43 .0 5 4g· m- 2 ,其中 N为 2 5 .718g· m- 2 ,P为 2 .62 7g· m - 2 ,K为14 .70 9g· m- 2 .N、P、K元素的年吸收量为 7.2 62 g· m- 2 a- 1 ;年积累量为 4.83 7g·m- 2 a- 1 ,其中 N为 2 .90 1g· m- 2 a- 1 ,P为0 .2 95 g· m- 2 a- 1 ,K为 1.64 1g· m- 2 a- 1 ,年归还量为 2 .42 5 g· m - 2 a- 1 ,占年吸收量的 3 3 .3 9% .N、P、K元素的周转期分别为 19a、2 8.9a、15 a,流动能力以 K>N>P为序 ;富集率 N为 1.3 6,P为 1.2 2 ,K为 1.47,迁移速度以 K>P>N为序 .与同龄第 1代杉木林相比 ,第 2代杉木林中 N、P、K元素的迁移、循环速率较慢 .
方晰田大伦蔡宝玉高耀明
关键词:迁移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碳素密度、贮量和分布被引量:194
2002年
利用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对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的碳素密度、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不同器官中碳素密度变化范围在 0 4 5 5 8gC·g- 1 ~ 0 5 0 0 3gC·g- 1 之间 ,各器官碳素密度的排列顺序为 :树皮 >树叶 >树干 >树根 >球果 >树枝 ,多年生枝、叶的碳素密度比其他年龄的枝、叶要高 ;灌木层、草本层的碳素密度分别为 0 4 344gC·g- 1 、0 4 0 0 9gC·g- 1 ,死地被物层碳素密度为 0 4 341gC·g- 1 ,土壤中各层次碳素密度分布不均 ,表土层的碳素密度略低于亚表土层 ;碳贮量在杉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基本与各器官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 ,树干生物量占林分生物量的 4 7 7% ,其碳贮量占林分碳素贮量的 4 7 5 % ,枝、叶、皮、根等当中的碳贮量占 5 2 5 % ;在速生阶段杉木林生态系统中 ,碳库的总贮量为 12 7 88tC·hm- 2 ,其中植被层中碳总贮量为 35 883tC·hm- 2 ,土壤层 (包括死地被物层 )的碳总贮量为 91 997tC·hm- 2 ;速生阶段杉木林年净生产力为 7 35 1t·hm- 2 a- 1 ,有机碳年净固定量为 3 4 89tC·hm- 2 a- 1 。
方晰田大伦项文化
关键词:碳贮量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
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规划研究被引量:14
2003年
针对广州市林分质量差、林种结构不合理以及龄组比例不协调等城市森林现状,提出了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阐述了广州市内环、中环和外环的分项规划框架,重点突出沿海防护林、城区花园式单位、绿色通道、自然保护区与野生动物栖息地、水源涵养林、商品林基地六大重点规划建设项目,并提出了科技支撑、法制支撑、防护支撑的三大支撑体系。
张贵肖化顺
关键词:商品林基地花园式沿海防护林水源涵养林
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功能耦合研究综述被引量:81
2006年
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沉降增加等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减缓CO2浓度升高的作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相互作用及功能耦合规律的研究是揭示这些不确定性的基础,也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生物产量与养分之间作用规律,涉及林地持久生产力(sustainability of long-term site productivity)的生态学机理问题。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耦合作用表现在林冠层光合作用的碳固定过程,森林植物组织呼吸、土壤凋落物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地下部分根系周转与呼吸等碳释放过程,这些过程存在反馈机理和非线性作用,最终决定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着重在生态系统尺度上,综述了碳氮循环耦合作用研究的一些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项文化黄志宏闫文德田大伦雷丕锋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氮循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