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2005-01)
- 作品数:3 被引量:75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熹谈惠娟陶龙兴黄世文廖西元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革新稻作技术 维护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被引量:10
- 2006年
- 分析了中国水情脆弱与水稻生产过程对周边水域与环境的面源污染,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推广矮秆品种为中心的绿色革命负面影响—水稻生产对环境资源的渐进破坏日显严重,无节制用水、不规范用化肥、无序施用农药已成当今稻作的三个技术陋习。为实现在有限水土资源条件下的中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作者在近十年田间试验与定点示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灌溉稻“麦作式”高产湿种技术,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前茬种豆科绿肥、直播超级杂交稻、实行旱作节水措施“湿土播种,浅水护苗,旱管培根,沟水育穗,干湿防衰”。在江浙两省多点示范推广结果表明,这一以节制用水为中心内容的集成技术,不仅可以达到与水层灌溉稻作相近的单位面积产量,而且收到节水、节电、省工等多项社会经济效益。作者指出了研究灌溉稻湿种技术的必要性:灌溉稻集中分布在中国南方丰水地区,占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85%,用水量大,节省灌溉用水对优化中国水资源分配,服务“南水北调”意义重大;该稻区域具备稳定的灌溉水源,土壤熟化,物候资源丰富,人文与科技发达,稻作稳产高产,对提高中国粮食自给力举足轻重。建国50年来,中国稻作面积比建国初期增加了12%,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226%,总产量增加了265%,稻作科技进步的生产力效应主要表现在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面对人多、地少、水少的基本国情,稻作革新的方向,仍以提高单位水稻面积产量为主要目标,须配备具有资源低耗与环境友好特点的集成技术。
- 王熹陶龙兴谈惠娟程式华
- 关键词:水稻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专论
- 灌浆期气温与源库强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分析被引量:53
- 2006年
- 利用自然条件下的早、晚季种植作为温度处理,选择米质低、中、优等级的6个水稻品种(组合)作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早、晚季种植下的稻米品质、淀粉分支酶活性变化,以及温度处理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籽粒灌浆初期,高温环境下灌浆充实的籽粒,其稻米的垩白增加、透明度变差、整精米率下降,对出糙率及精米率没有明显影响.与早季种植的稻米相比,晚季种植稻米的胶稠度、整精米率、透明度增加.早、晚季种植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没有显著影响.剪叶限源处理显著降低稻米质量,疏粒减库处理显著提高稻米品质.
- 陶龙兴王熹廖西元沈波谈惠娟黄世文
- 关键词:水稻高温稻米品质
- 水稻分蘖功能叶激素水平变化及其与成穗率的关系被引量:12
- 2006年
- 以亚种间杂交稻协优9308为材料,采用挂牌标记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出生的分蘖最上一片完全展开叶激素水平随水稻发育进程的动态变化以及激素水平与分蘖成穗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分蘖功能叶中IAA、GA1、ABA含量的变化特征各不相同;分蘖成穗率与功能叶中IA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功能叶中AB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功能叶中(IAA+GA1)/ABA呈极显著正相关。
- 陶龙兴王熹谈惠娟张夫道
- 关键词:水稻分蘖功能叶内源激素含量成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