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130303)

作品数:20 被引量:163H指数:10
相关作者:王昌燧胡耀武宋国定杨益民司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 6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同位素
  • 8篇稳定同位素
  • 7篇遗址
  • 4篇食物
  • 4篇同位素分析
  • 4篇稳定同位素分...
  • 4篇先民
  • 4篇胶原
  • 4篇出土
  • 4篇N
  • 3篇蛋白
  • 3篇墓地
  • 2篇颜料
  • 2篇颜料分析
  • 2篇植物
  • 2篇石器
  • 2篇石器时代
  • 2篇食谱
  • 2篇食物结构
  • 2篇两汉

机构

  • 19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河南大学
  • 2篇首都博物馆
  • 2篇新疆文物考古...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力...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古脊椎动物与...
  • 1篇文学院
  • 1篇上海博物馆
  • 1篇河南省文物考...
  • 1篇甘肃省文物考...

作者

  • 15篇王昌燧
  • 10篇胡耀武
  • 9篇宋国定
  • 8篇杨益民
  • 3篇侯亮亮
  • 3篇司艺
  • 3篇蒋洪恩
  • 3篇吴妍
  • 3篇王宁
  • 2篇周振宇
  • 2篇吕鹏
  • 2篇何秋菊
  • 2篇罗武干
  • 2篇屈亚婷
  • 1篇杨瑞平
  • 1篇裴树文
  • 1篇张国文
  • 1篇曹凌子
  • 1篇李志鹏
  • 1篇王文娟

传媒

  • 4篇文物保护与考...
  • 3篇科学通报
  • 3篇人类学学报
  • 2篇华夏考古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东方考古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7篇2013
  • 3篇201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南省淅川市王庄汉墓群M7彩绘颜料分析
2015年
一、引言199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文化局等单位对丹江库区进行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王庄汉墓群,2003、2004年又两次对该墓地进行了复查。2009年9月,受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
屈亚婷屈亚婷宋国定明朝方罗武干王昌燧
关键词:考古汉墓群文物
先商文化时期家畜饲养方式初探被引量:12
2013年
发轫于河北中部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南迁过程中逐渐与中原当地的考古学文化发生交流和融合,并发展壮大从而建立了商朝。系统探索先商文化家畜的饲养方式、不同家畜对先民肉食资源的贡献以及与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在家畜饲养方式上的异同,可望为探索商族崛起之谜及与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承继性提供重要的借鉴。河南安阳鄣邓遗址兽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显示:猪、狗和牛的δ13C值较高,主要以C4类(粟类的副产品等)为食;而羊的δ13C均值较低,则以C3类(野生草本植物等)为主。显然,不同家畜食物来源的差异,与先商先民采取的不同饲养方式密切相关。家畜与先民同位素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猪、狗、牛皆有可能为先民的主要肉食来源,而羊则可能被另作他用。此外,鄣邓遗址与中原地区若干遗址家畜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还显示,先商先民保持了中原地区猪、狗的传统饲养方式,即依赖旱作农业和人类的残羹冷炙来饲喂猪和狗;牛、羊的饲养,虽依然遵循了引入初期所创建的饲养方式,即以旱作农业的副产品(茎、秆、叶等)喂食牛而以野生草本植物放养羊,但表现出越来越依赖于旱作农业的趋势。
侯亮亮李素婷胡耀武侯彦峰吕鹏曹凌子胡保华宋国定王昌燧
关键词:先商文化饲养方式
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铜甑釜残留物的脂质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残留物分析可为器物用途提供直接证据。铜甗是古代重要的炊具之一,其用途在文献上有较多记载,但残留物分析甚少。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M5出土铜甑釜(分体甗)下半部分的釜内存有一些白色膏状残留物,为了解其生物来源和该器物的功能,本工作利用红外光谱、脂质分析及单体脂肪酸稳定碳同位素等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白色膏状残留物应为反刍动物油脂,推测是蒸制铜甑中的牛肉或羊肉时渗流下来而成,这为该釜甑组合作为炊蒸器用于加工肉食提供了有力证据。鉴于墓M5具有浓郁的游牧文化风格,而铜甗是典型的中原汉人炊具,这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汉人与北方游牧民族在饮食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任萌罗武干赵亚军麦慧娟饶慧芸杨益民王昌燧
关键词:饮食文化
古骨可溶性胶原蛋白的提取及其重建古食谱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当前在古食谱研究中,胶原蛋白(不可溶性)的提取,主要采用明胶化法.然而,胶原蛋白的直接降解产物——可溶性胶原蛋白,常常予以忽视并摒弃.本文通过凝胶层析,分管提取了古骨的酸提取液,从中分辨出三个峰,对各峰提取物的C和N含量,C/N摩尔比值及稳定同位素比值进行分析,并与对应的不可溶胶原蛋白(ISC)进行了比较,以探讨可溶性胶原蛋白(SC)在古食谱研究中的可行性.三个峰中,第二峰(保留时间在17.5~27.5 min)峰形最为平缓,表明其所含蛋白质的分子量不一致;其各管提取物,在C和N含量,C/N摩尔比值上与ISC最为接近.基于以上发现,可以看出,第二峰提取物即为SC.更为重要的是,两种蛋白的δ13C值和δ15N值均相近.具体而言,C/N摩尔比值落于正常范围的SC,与对应的ISC相比,δ13C差异的平均值仅为(0.3±0.2)‰(N=2),δ15N值大约相差(0.6±0.1)‰(N=2);而C/N摩尔比值稍高于正常范围的SC,与对应的ISC相比,δ13C差的平均值也仅为(0.4±0.1)‰(N=2),δ15N值也约相差(0.3±0)‰(N=2).这些差异,远低于δ13C和δ15N值在食物链营养级之间的差异(δ13C约为1‰~1.5‰,δ15N值约为3‰~5‰),表明SC与ISC具有相似的性质,其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在古食谱研究中极具应用价值.
王宁胡耀武侯亮亮杨瑞平宋国定王昌燧
关键词:凝胶层析稳定同位素分析
新疆古墓沟墓地人发角蛋白的提取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通过对人发角蛋白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个体死亡前短期内的食物结构,我国迄今为止尚无任何报道。在观察新疆罗布淖尔古墓沟墓地M5人发组织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两种方法提取了人发角蛋白,并对该个体发与骨的δ13C和δ15N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个体的发组织结构保存较好;尽管酸处理会导致角蛋白C、N含量明显降低,但对其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影响不大;发角蛋白的δ13C值和δ15N值分别为-18.8‰和14.8‰,表明该个体在约250 d内摄取了大量的动物蛋白。与骨胶原的δ13C值(-18.3‰)和δ15N值(15.5‰)相比,发与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非常相近,结合考古资料,可以看出该个体的食物来源一直较为稳定,源自发达的畜牧业。此外,发与骨之间δ13C和δ15N的细微差异,可能与高蛋白含量的食物在转化为体内胶原蛋白和角蛋白过程中发与骨之间碳、氮同位素的分馏效应较小有关。
屈亚婷杨益民胡耀武王昌燧
关键词:骨胶原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动物骨胶原的H、O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引量:19
2014年
考古遗址中人(动物)骨胶原的H、O稳定同位素分析,是近些年来国际古食谱分析涌现的新研究方向,但我国在此方面尚无任何报道。本文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动物骨骼胶原蛋白中的δD和δ^(18)O值进行测试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动物的饲养方式以及可能的迁徙活动。作为杂食类动物的猪,较食草类动物(鹿、黄牛和绵羊)具有稍高的δD值,这主要缘于δD沿营养级上升时产生的富集作用。在所有动物中,猪的分δ(18)O值标准偏差(0.3‰)最小,可能与先民对猪繁殖时间和宰杀年龄的严格控制密切相关。在食草类动物中,与野生动物鹿(δ(18)O平均值为9.1±0.7‰,n=5)相比,家养的黄牛(δ^(18)O平均值为10.4±0.4‰,n=5)和绵羊(δ^(18)O平均值为11.1±0.6‰,n=5)具有较高的δ^(18)O值,表明它们栖息于更为开阔的环境且食用了较多的C_4类植物(粟类农作物的副产品)和植物纤维素。相对而言,绵羊较黄牛摄取了更多富含^(18)O的植物茎叶,从而使其δ^(18)O值高于黄牛。因新陈代谢方式及饮用水来源的差异,反刍动物(鹿、黄牛和绵羊)的δ^(18)O值普遍高于非反刍动物(猪,δ^(18)O平均值为7.3±0.3‰,n=11)。此外,4种动物均出现了具有迥异δD和δ^(18)O值的个体,表明他们很可能来源于外地,出于进贡或交流的目的出现于二里头遗址。
司艺李志鹏胡耀武袁靖王昌燧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
古骨中可溶性、不可溶性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和C、N稳定同位素比较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提取考古遗址出土的人和动物骨中的不可溶性胶原蛋白(ISC),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分析,是目前古食谱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然而,对于无法提取出ISC的骨样,古食谱的重建也就无从谈起。之前,我们通过凝胶层析法,首次成功提取出古骨中ISC的降解产物——可溶性胶原蛋白(SC),并发现:SC与ISC的C、N稳定同位素比值相似,同样可以应用于古食谱研究。为进一步探明两者稳定同位素相似的机理,本文选取更多的古骨样品,开展了SC和ISC的元素含量、稳定同位素值和氨基酸组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C与ISC的总氨基酸组成,完全符合I型胶原蛋白的特点。此外,SC与ISC相比,8种必需氨基酸组成,非常接近,变异范围仅为0.25%(n=3);而11种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则变化稍大(0.90%,n=3)。显然,不同性质氨基酸含量的少许差异,是造成两种蛋白C、N稳定同位素相似但不相同的主要原因。
王宁胡耀武宋国定王昌燧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氨基酸组成
新疆阿斯塔那墓地出土唐代木质彩绘的显微激光拉曼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新疆吐鲁番地区气候干燥,大量的有机质文物保存较好。阿斯塔那墓地是晋唐时期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其中发现的一件木质彩绘,由九种不同颜色绘成。通过显微激光拉曼对彩绘原料进行了原位无损分析,鉴定出石膏、铅丹、炭黑、赤铁矿和氯铜矿等无机颜料,以及植物染料藤黄和靛蓝;值得指出的是,该彩绘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藤黄染料利用实物。研究结果表明,唐代吐鲁番地区的高昌居民已经娴熟掌握了颜料的制备、调配、使用,从而创作精美的彩绘作品;文物的颜料分析不仅为彩绘文物的保护提供依据,也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颜料贸易、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佐证。
司艺蒋洪恩王博何秋菊胡耀武杨益民王昌燧
关键词:颜料
新疆洋海墓地先民的食物结构及人群组成探索被引量:25
2013年
新疆自古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根据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新疆地区先民的食物结构与人群组成等问题,可为文化与人群交流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分析了洋海墓地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2世纪先民骨胶原蛋白的C,N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洋海先民长期以C3类的动物性食物为主,表明先民主要以畜牧业为生.此外,不同时期先民食物结构的变化,与其人群组成的更迭密切相关.这表现为:青铜时代中晚期,先民多变的食物结构,与人群的多样化有关;经长时间休养生息和文化融合,至早期铁器时代,先民的食物结构显得较为一致;而至两汉时期,先民摄取更多的动物性食物,缘于更为发达的畜牧业.结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该变化应为匈奴的进入所致.
司艺吕恩国李肖蒋洪恩胡耀武王昌燧
关键词:食物结构
关中两汉先民生业模式及与北方游牧民族间差异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引量:17
2013年
为了揭示作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主体汉族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及其转变,并探讨其在与游牧民族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本文对陕西光明、官道和机场墓地人和动物骨骼进行了C、N、S稳定同位素分析。相比部分游牧民族,关中地区汉族具有和北方部分游牧民族截然不同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并且后者明显受到了汉族的影响从而发生了转变,这也体现了汉族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汉化"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张国文胡耀武Olaf Nehlich杨武站刘呆运宋国定王昌燧Michael P. Richards
关键词:汉族游牧民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