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238)

作品数:19 被引量:156H指数:8
相关作者:黄原胡婧马兰丁方美师红雯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基因
  • 6篇基因组
  • 5篇直翅目
  • 5篇线粒体
  • 4篇线粒体DNA
  • 4篇线粒体基因
  • 4篇线粒体基因组
  • 4篇蝗科
  • 3篇系统学
  • 3篇分子系统
  • 3篇分子系统学
  • 2篇系统发育
  • 2篇进化
  • 2篇蝗虫
  • 2篇蝗总科
  • 2篇分子进化
  • 2篇分子系统学研...
  • 2篇斑腿蝗科
  • 2篇ORTHOP...
  • 1篇短额负蝗

机构

  • 16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16篇黄原
  • 4篇胡婧
  • 3篇丁方美
  • 3篇师红雯
  • 3篇马兰
  • 2篇刘念
  • 2篇刘艳
  • 1篇钱召强
  • 1篇顾蔚
  • 1篇肖莉莉
  • 1篇叶维萍
  • 1篇张霞
  • 1篇潘程莹
  • 1篇李生斌
  • 1篇魏朝明
  • 1篇张辰艳
  • 1篇丁明艳

传媒

  • 3篇中国生物化学...
  • 3篇Entomo...
  • 2篇昆虫学报
  • 2篇动物学杂志
  • 2篇生命的化学
  • 1篇昆虫知识
  • 1篇Journa...
  • 1篇Zoolog...
  • 1篇黄冈师范学院...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Insect...

年份

  • 4篇2008
  • 1篇2007
  • 12篇2006
  • 1篇200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斑腿蝗科Catantopidae七种蝗虫线粒体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研究被引量:56
2006年
以我国常见的斑腿蝗科Catantopidae7种蝗虫为对象测定了COⅠ基因序列,探讨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识别蝗虫物种方面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斑腿蝗科3属7种的DNA分类和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该基因可以探讨蝗虫属、种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问题,为将线粒体基因组的COⅠ基因作为蝗虫DNA条形码进行分类鉴定手段的可行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潘程莹胡婧张霞黄原
关键词:直翅目斑腿蝗科DNA条形码
线粒体DNA复制及其调控被引量:9
2006年
从线粒体DNA复制的模型与机制、复制的调控、复制忠实性及其损伤修复3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在复制的模型与机制方面,对传统的D环复制的细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新的实验方法的结果显示,在哺乳动物中还存在着链结合单向复制和链结合双向复制2种模型.在线粒体DNA复制的调控方面,近年来研究较多的调控因子主要包括mtDNA聚合酶γ、线粒体单链结合蛋白(mtSSB)、引物酶、解旋酶、连接酶、拓扑异构酶、转录因子mtTFA等,介绍了这些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及调控机制;对mtDNA复制时期和拷贝数量调控机制的研究也有突破,确定了Abf2p是mtDNA复制时期与拷贝数目的调控因子.在mtDNA复制的忠实性及其损伤修复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到DNAPolγ的校正功能、错配修复、重组修复、DNA切除修复等,在mtDNA损伤修复中仅存在碱基切除修复机制,缺少核苷酸切除修复机制.
肖莉莉黄原
关键词:线粒体DNA
线粒体DNA基因表达的转录及其调控被引量:5
2006年
该文介绍线粒体的基因结构、转录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RNA聚合酶、mtTFAM、mtTFBM和mtTERF)在线粒体DNA转录的起始、延伸和终止过程中的作用;核基因编码的因子和激素对线粒体DNA转录的调控;线粒体DNA转录调控的研究进展和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张辰艳黄原
关键词:线粒体DNA基因结构转录
节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与基因顺序分析被引量:12
2006年
在总结了68种节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种类、基因组组成、结构及基因排序情况的基础上,特别对节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顺序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顺序数据显示六足动物与甲壳动物之间相似,螯肢动物与多足动物相似,这个结果和以前Boore(1998)对节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顺序分析结果不同,却和核rRNA数据的分析结果一致。
胡婧刘念黄原
关键词:节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
应用长PCR扩增蝗虫线粒体全基因组被引量:25
2006年
介绍了用两对长PCR引物扩增蝗虫(Acridoidea)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方法。从NCBI的核酸数据库下载得到36种已测昆虫线粒体全基因组,选取cytochromeb(Cytb)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Ⅱ(COⅡ)、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两对引物。其中引物LP03和LP04从COⅠ向Cytb扩增;引物LPCytb和LPCOⅡ从Cytb向COⅡ扩增,两对引物扩增的片段之间有大约1 kb的重叠。应用这两对引物成功扩增出10种蝗虫的线粒体基因组。考虑到在设计引物过程中所选序列在其他昆虫中的保守性,它们应能在大部分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扩增中发挥作用。
刘念胡婧黄原
关键词:长PCR引物蝗虫线粒体基因组
生物分类学发展的新方向——DNA分类学被引量:7
2005年
生物分类学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但近年来分类学的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一种新的分类学——DNA分类学试图解决这些问题.DNA分类学是运用DNA序列对生物进行鉴定.本文主要介绍DNA分类学的定义、基本过程、应用情况及其优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DNA分类学是在形态分类学的基础上,对分类学发展的有益探索.
马兰黄原
关键词:分类学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16 Oedipodidae species (Insecta: Orthoptera) based on the 16S rRNA gene sequences被引量:5
2006年
The sequences of the mitochondrial 16S rRNA gene of 16 Oedipodidae species were amplified and sequenced. All sequences were aligned and analyzed and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ere inferred. The properties of 16S gene in Oedipodidae showed typical patterns of many insects such as a high A+T content and variable distance-dependent transition/transversion ratios. The 0.2 weight for sites of loops may be advisable for phylogeny reconstruction using the maximum parsimony method.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sults do not support the current subfamily classification systems of Oedipodidae. Bryodemellinae and Bryodeminae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should be merged as one subfamily. The status of Oedipodinae and Locustinae is also problematic.
HUI-MENG LU YUAN HUANG
单拷贝核基因在昆虫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6年
单拷贝核基因(single-copy nuclear gene,scnDNA)是指基因组中拷贝数目少,只有1个或几个拷贝的核基因,大多数是属于生物体内组成型表达的持家基因。单拷贝核基因是分子系统学中的一种极有价值的分子标记,在构建生命树的主干及主干和末梢之间的中间分枝中将起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介绍了单拷贝核基因在昆虫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情况、一些单拷贝核基因的特点以及应用单拷贝核基因研究昆虫分子系统学时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马兰黄原
关键词:昆虫分子系统学
基于线粒体ND2基因的中国斑翅蝗科部分种类分子系统学研究(直翅目:蝗总科)被引量:9
2008年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斑翅蝗科部分种类的线粒体ND2基因进行分析,重建斑翅蝗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探讨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和传统分类结果的异同。扩增并测定了我国斑翅蝗科10属16种蝗虫的线粒体ND2全基因1023bp的序列,对序列的碱基组成、转换颠换、系统发育信号等进行了分析。并基于ND2全基因序列数据,分别采用邻接法(NJ)、最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重建了10属16种蝗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斑翅蝗科蝗虫ND2全基因A+T含量平均为74.6%;痂蝗亚科和异痂蝗亚科没能得到区分,建议合并为一个亚科;而斑翅蝗亚科和飞蝗亚科的分类地位还存在争议。
丁方美黄原
关键词:斑翅蝗科系统发育分子进化
白纹佛蝗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英文)被引量:8
2008年
通过长PCR扩增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保守引物步移法结合克隆测序技术,对白纹佛蝗mtDNA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白纹佛蝗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657 bp,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以及1个非编码的控制区域,它们的长度分别是11 202 bp,1 486 bp,2 156 bp和728 bp.37个基因的位置与飞蝗的一致,有9对基因间存在41 bp重叠,重叠碱基数在1 ~8 bp之间;基因间隔序列共计21处126 bp,间隔长度从1 ~20 bp不等,最大的基因间隔是20 bp,是在tRNALys和ATP8基因之间.还对lrRNA和srRNA二级结构进行了预测,同时也对tRNA反密码子臂的碱基对类型以及不同链上蛋白编码基因的A/T,C/G组成偏向性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师红雯丁方美黄原
关键词:线粒体基因组TRNA基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