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227)

作品数:9 被引量:115H指数:7
相关作者:俞晓平张珏锋郑许松陈建明陈列忠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褐飞虱
  • 8篇飞虱
  • 6篇共生菌
  • 3篇致害性
  • 3篇类酵母共生菌
  • 2篇离体培养
  • 2篇内共生
  • 2篇内共生菌
  • 2篇酵母
  • 1篇单端
  • 1篇稻飞虱
  • 1篇地理种群
  • 1篇乙酰
  • 1篇乙酰基
  • 1篇抑菌
  • 1篇抑菌活性
  • 1篇入侵
  • 1篇入侵种
  • 1篇生物防治
  • 1篇水稻

机构

  • 8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林学院
  • 1篇厦门出入境检...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8篇张珏锋
  • 7篇俞晓平
  • 6篇陈列忠
  • 6篇陈建明
  • 5篇郑许松
  • 5篇陈法军
  • 2篇吕仲贤
  • 1篇何月平
  • 1篇林石明
  • 1篇叶恭银
  • 1篇黄建
  • 1篇方元炜
  • 1篇夏湛恩
  • 1篇黄蓬英
  • 1篇王宏毅
  • 1篇吴鸿

传媒

  • 3篇昆虫知识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动物分类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农药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农药学学报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稻飞虱酵母类胞内共生菌的组织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05年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体内酵母类共生菌在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影响着褐飞虱对寄主植物的致害性变异。该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讨论了褐飞虱共生菌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在寄主发育中的功能、侵染途径等,提出了开展褐飞虱生物型形成过程中体内共生菌变异的研究建议,以便利用共生菌来监测田间不同生物型褐飞虱的发生情况,最终实现控菌防虫和对不同生物型的准确预测。
陈法军张珏锋俞晓平
关键词:褐飞虱共生菌致害性
一株褐飞虱内共生菌的分离及分子鉴定被引量:18
2007年
运用卵块离体培养法,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卵块中分离筛选到1株类酵母菌菌株,命名为34号菌株。比较34号菌株与直接从褐飞虱虫体内分离的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symbiotes,YLS)26S rDNA序列同源性,并将结果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中进行同源序列搜索,结果显示两种菌株都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核菌纲(Pyreno-mycetes)的解脂假丝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初步表明分离所得34号菌株可能为褐飞虱内共生菌的一种,同时也说明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可通过离体培养的方式获得。
张珏锋吴鸿陈建明郑许松陈列忠俞晓平
关键词:褐飞虱离体培养类酵母共生菌菌株分离分子鉴定
类酵母共生菌的营养学功能及其与褐飞虱致害性及抗药性形成的关系
本文详细介绍了褐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的营养学功能,包括提供寄主褐飞虱胆固醇、必需氨基酸;提供尿酸酶对寄主储存的多余尿酸加以循环利用;与寄主卵黄蛋白合成之闻存在的联系。并提出由于类酵母所具有的营养学意义因而在寄主致害性转变...
张珏锋陈建明陈列忠何月平
关键词:褐飞虱致害性抗药性类酵母共生菌生物防治
共生菌在褐飞虱防治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06年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体内类酵母共生菌在褐飞虱的生长、繁殖和抗药性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分析讨论了共生菌研究在褐飞虱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等,旨在为深入开展“抑菌防虫”研究提供参考。
陈列忠俞晓平陈建明吕仲贤郑许松张珏锋
关键词:共生菌褐飞虱
中国大陆一新外来入侵种——刺桐姬小蜂被引量:37
2005年
报道了最近发生在广东省深圳市、福建省厦门市等地刺桐等桐属植物上的一种新的外来入侵害虫———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Kim。对其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分布、寄主、为害症状等做了简要介绍,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风险分析进行评估。
黄蓬英方元炜黄建林石明王宏毅
关键词:刺桐姬小蜂为害症状风险分析
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体内共生酵母菌的个体大小及数量差异被引量:6
2006年
褐飞虱腹部脂肪体内普遍存在共生酵母菌,该类共生菌在褐飞虱的生理代谢和营养利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法测定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体内共生酵母菌的个体大小和数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雌(雄)成虫体内共生菌的个体大小和数量差异显著,依次为:对照种群>广西种群>浙江种群>福建种群。结合虫体内脂肪和糖元含量的分析得出,褐飞虱体内共生酵母菌的长、宽度和数量与脂肪和糖元含量显著正相关。文章从共生酵母菌的角度解释了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的内在原因,并推测,迁飞过程所导致的褐飞虱体内脂肪和糖元的消耗影响了该类共生菌的数量和质量,并最终导致褐飞虱对抗性品种水稻的致害性减弱。
陈法军张珏峰周彦铨叶恭银吕仲贤俞晓平
关键词:褐飞虱地理种群致害性
褐飞虱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观察被引量:15
2006年
试验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研究了褐飞虱雌成虫体内酵母类共生菌的形态特性和在寄主虫体内的存在状态。光学显微镜观察证实,褐飞虱雌成虫的头部和胸部均未观察到共生菌,在其腹部脂肪体中却发现大量酵母类共生菌的存在,且有大量的菌胞出现。菌胞已经成为褐飞虱特有的细胞器,其发育可划分为发育初期、共生菌增殖适应期、对数增殖期(高峰期)、释放期和衰竭期5个阶段。按照形态划分,褐飞虱体内的酵母类共生菌有4大类型,即长梭形、杆状、卵形和球状。其中,长梭形和杆状个体最多、占绝大多数,卵形和球状个体很少见。此外,还发现具假膈梭形和不规则共生菌的存在。同时观察到该类共生菌通过多边芽殖进行无性繁殖,且以顶端芽殖(包括两端芽殖)为主。
陈法军张珏锋夏湛恩吕仲贤俞晓平
关键词:褐飞虱
枸骨内生真菌抗菌代谢产物的鉴定及活性研究被引量:20
2007年
对一株枸骨内生真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抗菌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抗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该真菌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正相硅胶和ODS-反相色谱分离纯化得到一单端孢霉烯化合物,经红外、质谱和核磁分析,鉴定为:4β-乙酰基-12,13-环氧-9-单端孢霉烯(trichoderm in),这是首次从哈茨木霉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出该化合物。Trichodermin对蕃茄早疫病和黄瓜立枯病病原菌的离体抑制活性EC50值分别为3.35和3.59mg/L;活体测定结果表明,在100mg/L的剂量下对两种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97.8%和98.1%,治疗效果为96.7%和97.3%。
陈列忠陈建明郑许松张珏锋俞晓平
关键词:内生真菌抑菌活性
水稻与褐飞虱互作过程中虫体内类酵母共生菌的个体大小及数量变化被引量:7
2006年
褐飞虱腹部脂肪体内普遍存在类酵母共生菌,该类共生菌在虫体的生理代谢和营养利用等方面意义重大。研究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法测定了褐飞虱与水稻互作过程中虫体内共生菌的个体大小;并通过“血球记数法”测定了虫体内该类共生菌的含量。与取食感虫品种水稻TNI的褐飞虱相比,取食抗性水稻品种IR26(Bph1)和IR36(bph2)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长度分别降低23.2%。24.4%和18.0%-32.7%,宽度分别降低24.4%-28.8%和8.6%-30.6%。取食抗性水稻品种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都显著下降。其中,连续取食IR26二代后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显著降低,第三代后虫体内共生菌数量又有所回升。说明抗性水稻品种与褐飞虱互作会导致虫体内类酵母共生菌的发育变小、数量减少。
陈法军张珏锋陈建明郑许松陈列忠俞晓平
关键词: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水稻品种
褐飞虱内共生菌的分离及其26S rDNA部分序列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类酵母菌(Yeast-Like-Symbiots,YLS)是存在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腹部的一种共生菌,分离获得该共生菌的离体菌株,并鉴定其种属,对于研究褐飞虱致害性变异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首次运用卵块离体培养的方法、采用改进后的培养基配方,从褐飞虱体内分离到两株共生菌。并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测定离体菌株26S rDNAD1/D2区域序列,分析鉴定菌株种属。【结果】所得菌株与解脂假丝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嗜盐梗孢酵母(Sterigmatomyces halophilus)的序列相似性分别达到100%和99.8%。【结论】证明褐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可进行离体培养,并可在人工培养基上存活。同时也验证了褐飞虱菌胞中存在不同种类的类酵母菌,类酵母共生菌为混合物的推测。
张珏锋陈建明陈法军郑许松陈列忠俞晓平
关键词:褐飞虱离体培养RDN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