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6JC75011-44004)

作品数:13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李勇李姣陈啸郭伟陈超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南通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3篇艺术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5篇媒介
  • 4篇消费社会
  • 2篇当代传媒
  • 2篇新媒介
  • 2篇艺术
  • 2篇悖论
  • 2篇文化表征
  • 2篇沃霍尔
  • 2篇媒介文化
  • 2篇价值悖论
  • 2篇传媒
  • 1篇地化
  • 1篇第二媒介时代
  • 1篇电子媒介
  • 1篇新媒介文化
  • 1篇修辞
  • 1篇修辞行为
  • 1篇艺术本质
  • 1篇艺术作品
  • 1篇哲学

机构

  • 12篇河南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作者

  • 7篇李勇
  • 5篇李姣
  • 1篇陈啸
  • 1篇陈超
  • 1篇郭伟

传媒

  • 2篇北方论丛
  • 2篇理论与创作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新闻界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文教资料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现代语文(上...
  • 1篇毕节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第二媒介时代”文化变迁的脉路被引量:2
2010年
媒介对文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建构力。当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导性媒介更易为电子媒介之后,媒介所产生的文化冲击力更是空前强大。从经验生活层面看,电子媒介构成了当代人最基本的呼吸材料和生存氛围,衣食住行、工作休闲等社会生活各领域都谦恭地接受了媒介的改造,日常生活秩序越来越成为一种经由电子传播和中介的新秩序。从社会形态角度看,电子媒介促成了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社会转型。从文化属性角度而言,传统基于印刷媒介的文化形态慢慢转向一种新的依赖于电子媒介的文化形态,文化由此走向了后现代的发展历程。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文化观念,如真实观、伦理观、宗教观、审美观等与传统观念之间出现了难以想像的巨大裂痕。
李勇
关键词:第二媒介时代新媒介文化变迁
新媒介文化的表征悖论被引量:1
2007年
新媒介文化是文化表征的一种新的方式和呈现形态,它体现了人类文化发展对于表征效果透明化和完美化追求的历史夙愿。“透明化”,即表征活动力图使其效果达到客观忠实、彻底透明,从而实现认识对于事物、主体对于客体的忠实一致。再现论和写实主义(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即是这种文化旨趣的反映。这种“客观忠实”影响到中西传统真理观的建构,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符合说真理观正是这种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完美化”,即表征活动对其表征文本尽善尽美的制作诉求。中西各种风格流派都以各种方式实践着这一追求,形式主义文学创作自不必说,看似任性率意的表现主义也非天马行空,它还要遵循“成功的表现”(克罗齐语)这一重要原则,所谓“成功的”,就需要尽可能地向完美靠近。
李勇李姣
关键词:文化表征媒介文化悖论写实主义自然主义
媒介复制、审美泛化与价值悖论
2008年
媒介复制是造成文化和审美泛化现象最为重要的技术性因素。从其价值指向而言,审美泛化酝酿了审美和艺术大众化、民主化的趋向,但其另一层指向则是审美文化因过度泛滥而导致的价值贬损。相反的两种指向体现了媒介复制及其审美泛化现象在价值论层面的文化悖论。
李勇李姣
关键词:审美泛化价值悖论
媒介文化的精神哲学——作为消费社会观念撒播者的当代传媒被引量:4
2009年
在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媒介文化在观念层面的作为与其在基础层面的作为珠联璧合,互文印证,不仅为社会转型提供了生产力方面的保证(即基础层面的保证),而且还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媒介文化在观念层面的作为主要表现在媒介文化为大众生产消费欲望和消费观念,说服并驱动消费者将"消费"作为存在之第一要务。
李勇
关键词:媒介文化消费社会精神哲学
后现代语境下艺术本质的“真”性诉求
2008年
本体论问题始终是艺术发展无法跳越的门槛.在当代仍是如此.它摆脱了康德以来的美学传统,把艺术本体从"美"的领域拉到"真"的领域,从而酝酿了一场关于艺术本体论的转向.与历史上曾经发生的转向不同.当代这一转向以一种潜叙事状态运行.这一转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感性的重估和强调,这为"转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对真性转向的含义作了定位.第二是对"存在"的重新发现和高度重视,这为"转向"问题提供了理论主干.当代艺术真性转向秉着一种"重估"和发现的精神.在理论上颇多创意和建树,值得深思.
李姣
关键词:感性
传受错位关系下的传播效益
2010年
错位关系下的信息传播效益,是困扰传媒理论和实务界多年而又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从错位关系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信息传播效益的制约和限制因素、突破和创新手段及考量指标的重新界定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努力使信息传播效益研究更全面、科学,亦使错位信息传播效益得以实质性的提升。
陈超
关键词:传者受众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悖论
2009年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今天日常生活叙事的一条支配性逻辑,也是把握审美文化发展的重要线索。美/美感,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孕育了求真的指向与向善的驱动,所以审美文化是一种表征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价值文化。从表征角度来看,它在造成"超真实"和完美化表征效果的同时,也使审美发生域场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从价值角度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酝酿了审美和艺术大众化、民主化的效应,与此同时,它也因审美生产过于饱和而致使美的内在价值受到折损;从作为审美内在尺度的风格角度来看,它解构了风格精英式内涵的历史性限制,同时也使其在繁兴同时因自身的单一化、模式化和同质化而走向陨落。这三个角度体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文化悖论。理清这些悖论,有助于摆正观视姿态,在开放性与批判性并重的悖论语场中开始我们的批判之旅。
李勇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价值悖论
对沃霍尔作品“无深度”的阐释
2008年
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沃霍尔的作品一直倍受关注,但对他的作品意蕴的理解存在偏差。杰姆逊曾认为,沃霍尔的作品是无深度的,他是将之放在文化的视野中来考量。实际上,站在艺术的视角,作为艺术家的沃霍尔所创造出的作品是有深度的。原因在于:一,他的作品是对消费社会语境下人的生存处境的揭蔽;二,他通过看似无深度的制作手段传达了新的艺术理念。
李姣
关键词:沃霍尔消费社会
图像媒介表征的文化阐释被引量:1
2008年
今天,电子媒介已经成为文化表征的主导性呈现工具,这是电子媒介的一个重要文化身份。所谓表征的呈现工具,意即文本在制作出来之后,用来展示和呈现文本的媒介、工具。印刷品是一种重要的表征呈现工具,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同样也是文本的呈现媒介。同样内容的文本,用不同工具呈现,其效果是不同的。比如,
李勇
关键词:电子媒介文化表征文化阐释图像文化身份文本
网络空间中修辞行为的符号学分析
2009年
通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网络空间中的修辞行为——以一些常见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构成机制为案例——进行分析。这些符号经过交际主体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重新符号化——再次约定和所指分层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交际符号化的手段,对一些常用的网络交际符号进行了重点例举和解析,并对其特点进行了阐释和总结。
郭伟
关键词:修辞行为网络交际符号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