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231)

作品数:4 被引量:108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小明刘振生崔多英李新庆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岩羊
  • 3篇贺兰山岩羊
  • 1篇雄性
  • 1篇生境
  • 1篇生境选择
  • 1篇生命表
  • 1篇取食
  • 1篇种群
  • 1篇主成分
  • 1篇主成分分析
  • 1篇夏季
  • 1篇活动节律
  • 1篇春季

机构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作者

  • 4篇刘振生
  • 4篇王小明
  • 3篇李新庆
  • 3篇崔多英

传媒

  • 3篇Zoolog...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贺兰山雄性岩羊种群两个时期生命表的比较被引量:14
2005年
2004年4—5月,利用102架自然死亡的雄性岩羊角,分析了贺兰山雄性岩羊种群的生命表、年龄 结构和存活曲线,并与1995年的研究做了比较。结果表明,1.5-4.5龄的死亡率为0%~7.4%,5.5~10.5龄 的死亡率为14.9%~25.0%,11.5-15.5龄的死亡率为40.7%~100%;与1995年相比,第一死亡高峰出现的 年龄段基本相同,而第二死亡高峰出现的年龄段则明显推迟;有64.7%的个体可以活到8龄以上,有7.8%的 个体可以活到13龄以上,与1995年也存在一定差异;1.5~4.5龄的期望寿命与1995年基本一致,但从5.5龄 以后,期望寿命明显提高;与1995年相比,4.5龄以下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5.5~9.5龄的死亡率差异显著, 而10.5龄以上的死亡率差异极显著。贺兰山岩羊种群虽经10年发展变化,但雄性岩羊的存活曲线依然接近A 型。
王小明刘振生李新庆李志刚
关键词:岩羊生命表
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被引量:31
2008年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痕迹检验法对贺兰山岩羊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岩羊偏好的取食地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地形为平滑起伏的坡、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矮小稀疏且距离远,接近低矮但密度较大的灌木,食物较多,位于<30°和>35°半阴半阳坡的下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500~1 000 m,距裸岩2~5 m,隐蔽级25%~75%;夏季岩羊偏好的卧息地具有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和>3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及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地形为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和灌木均矮小稀疏且距离较远,食物较少,位于>35°阴坡的上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远,接近裸岩,隐蔽程度低。岩羊的取食和卧息生境在乔木高度和距水源距离上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余生态因子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取食生境相比,岩羊选择的卧息生境具有乔木稀疏且距离较远、灌木较少、低矮且距离较远、食物丰富度低、坡度大、远离人为干扰、接近裸岩和隐蔽程度低的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食物丰富度、灌木高度、距水源距离、隐蔽级、灌木密度、灌木距离、乔木高度和乔木距离8个生态因子可以区分取食样方与任意样方,正确判别率为85.8%;而区分卧息样方与任意样方时,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距裸岩距离、人为干扰距离、食物丰富度、灌木密度和灌木距离共7个生态因子发挥作用,正确判别率为89.1%。
刘振生王小明李志刚崔多英
关键词:岩羊
贺兰山岩羊冬春季取食生境的比较被引量:34
2005年
2003年11~12月和2004年4~6月,在贺兰山设定了25条固定样线,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岩羊冬春季的取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对12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位于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4~6m,灌木密度>5株、高度>1.3m,食物质量>50g,人为干扰距离<500m,距裸岩距离<2m的地方取食。而春季对11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6m,灌木密度5~10株、高度1.3~1.7m,食物质量>100g,海拔高度<2000m,距水源距离<500m,隐蔽级50%~75%的地点。冬春季岩羊对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乔木密度、乔木高度、灌木密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坡向、坡度、距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隐蔽级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冬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4.493%,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优势乔木、乔木高度、乔木距离、灌木密度、灌木高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春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8.777%,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乔木距离、灌木高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海拔高度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随着北方地区冬春季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剧烈变化,贺兰山岩羊对取食生境的利用对策也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与其他分布区的岩羊相比,贺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生境使其在取食生境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
刘振生王小明李志刚崔多英李新庆
关键词:岩羊生境选择主成分分析春季
贺兰山岩羊不同年龄和性别昼间时间分配的季节差异被引量:59
2005年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在每个月的11—2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利用SJ1型电子事件记录器观察记录岩羊的取食、休息、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冬季每天的观察时间为8:00—17:00,春、秋季为7:00—18:00,夏季为6:00—20:00。采用非参数估计中的2个相关样本的Wilcoxon检验、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U检验和K个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H检验对岩羊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季节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岩羊行为的年时间分配,取食行为最高[(63.49±7.82)%];其次是休息[(19.32±6.79)%];运动和站立较低[分别占(8.03±0.91)%和(6.66±0.57)%];其他行为所占比例最低[(2.67±0.34)%];一年中7月取食行为最低,休息最高;而在2月取食最高,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变化不大。②春夏秋3个季节的昼间取食行为均呈现2个(清晨和黄昏)明显高峰;冬季1天中取食均达到60%以上,其他行为明显高于另外3个季节。③不同年龄年取食行为:成体和亚成体>幼体;休息:成体和亚成体<幼体;运动和站立:幼体<成体和亚成体;亚成体的运动高于成体,而站立低于成体。④不同性别月取食行为:雄性在2月最高,其余月份均低于70%;而雌性虽然也是2月最高,但从11月—次年2月均超过70%;休息行为雌雄接近;运动行为雄性高于雌性。贺兰山岩羊的昼间时间分配与许多温带有蹄类动物一样,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以及岩羊自身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生理时期是决定其昼间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
刘振生王小明李志刚崔多英李新庆
关键词:岩羊活动节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