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5BFX037)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作者:张训齐晓伶蔡道通王强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刑事
  • 3篇刑法
  • 2篇刑事政策
  • 2篇法治
  • 1篇敌人刑法
  • 1篇刑法典
  • 1篇刑法规范
  • 1篇刑事处罚
  • 1篇刑事法
  • 1篇刑事法治
  • 1篇刑事和解
  • 1篇刑事和解制度
  • 1篇学分
  • 1篇正当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效用
  • 1篇社会学
  • 1篇社会学分析
  • 1篇首要分子
  • 1篇嬗变

机构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淮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作者

  • 3篇张训
  • 1篇王强
  • 1篇蔡道通
  • 1篇齐晓伶

传媒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福建行政学院...
  • 1篇刑事法评论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刑事和解制度的法社会学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刑事和解制度的核心是被害人谅解,其外延是加害人群体和受害人群体的"合意"。众多社会关系人的参与为刑事和解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为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社会学分析提供了方便。中国刑事和解制度的传统根基是中国传统社会根基的延续,它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诉讼观念的影响。国家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支撑以及纠纷民间解决机制的广泛存在是中国刑事和解制度赖以生存的现实土壤。而刑事和解制度的社会效用则体现在其助益于受害人群体和加害人群体的回归,从而尽可能地修复社会关系,并同时实现节约社会成本的功效。
张训齐晓伶
关键词:刑事和解社会学分析社会效用
论刑法的生成——以刑法规范的正当性为中心被引量:4
2010年
对犯罪危害性的切身感受和保持社会共同体的稳定与自由,既是刑法规范生成的动力也是根据。社会共同体代表者的和议与其他成员的认同是刑法规范诞生与传承的主要方式。而刑法规范生成的国家机制和民间机制则具体表现为规范与认知两种形式。同时,刑法规范的效能检测并非一定在刑法规范生成之后,规制与指导效用往往在刑法规范生成之际就应该有所体现。
张训
关键词:和议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现代展开被引量:1
2012年
解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能仅拘泥于"宽"、"严"、"济"等基本含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科学刑事政策视野下的分析:一方面,广义刑事政策观念下的宽严相济,就是要建立以刑事法视域为核心的国家—社会双本位的刑事政策体系;另一方面,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是以法治手段实现预防犯罪目的的科学刑事政策,法治原则、人权保障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施展功效的界域。
王强
关键词:刑事政策宽严相济法治原则
新中国刑事政策之犯罪观嬗变——基于两部刑法典颁行的考察
2014年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脱胎于镇压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为1979年刑法所明确。它和刑事法体系都蕴含了从"敌人"到"犯罪人"的犯罪观嬗变,展示了一定的法治理念和科学精神。虽然,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为1997年刑法废除,但是其犯罪观的转向为以后的严打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带来启示:把犯罪者当做"人"是当代刑事政策和刑事法体系构建的逻辑主线。
张训
关键词:犯罪人犯罪观刑事政策刑法典
建国初期的“敌人刑法”及其超越——兼评雅科布斯的“敌人刑法”被引量:1
2011年
中国刑事法治的发展,可谓任重道远、压力空前,在法律传统与现实社会问题(包括犯罪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国家与社会形成对犯罪、刑法以及刑罚的理性认识最为困难。但是,新中国刑事法律的发展与制度变迁仍然是巨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就观念与制度层面来说,最重要的标志是刑事法律"话语"的转变以及背后的观念变革,
蔡道通
关键词:刑事法治法律传统危害公共安全首要分子刑事处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