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970441)

作品数:12 被引量:263H指数:9
相关作者:林文雄梁义元陈芳育郭玉春吴杏春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水稻
  • 7篇UV-B辐射
  • 5篇UV-B辐射...
  • 3篇胁迫
  • 2篇多胺
  • 2篇多胺代谢
  • 2篇抗性
  • 2篇UV-B辐射...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水解
  • 1篇蛋白水解酶
  • 1篇稻叶
  • 1篇低剂量
  • 1篇低磷
  • 1篇低磷胁迫
  • 1篇多胺含量
  • 1篇秧苗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机构

  • 12篇福建农林大学

作者

  • 12篇林文雄
  • 11篇梁义元
  • 9篇郭玉春
  • 9篇陈芳育
  • 7篇吴杏春
  • 6篇梁康迳
  • 4篇何华勤
  • 3篇唐莉娜
  • 2篇曾建敏
  • 2篇王经源
  • 1篇柯玉琴
  • 1篇贾小丽
  • 1篇邓家耀
  • 1篇江宝月
  • 1篇石秋梅

传媒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福建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2
  • 2篇200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UV-B辐射增强对水稻多胺代谢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8
2002年
研究表明 ,在处理前期 (7~ 14d) ,增强的UV B辐射能使供试水稻汕优 6 3(Sy6 3)的精氨酸脱羧酶(ADC)、鸟氨酸脱羧酶 (ODC)和s 腺苷蛋氨酸脱羧酶 (SAMDC)活性分别平均增加 16 5 .74 %、10 4 .6 0 %和89.6 0 % ,南川 (NC)的这 3种酶活性分别增加 5 9.91%、4 1.30 %和 2 3 .6 8% ,IR6560 0 85只表现出ADC和ODC活性分别平均提高 115 .93 %、14 .4 5 % ,SAMDC活性却下降 33.0 1% .在处理后期 (2 1~ 2 8d) ,Sy6 3的ADC和ODC活性分别比对照平均增加 89.72 %、3.71% ,NC则分别增加 73.95 %、2 7.38% ,IR6560 0 85表现为ADC活性增加 94 .4 1% ,ODC活性却下降 13 .5 7% .就SAMDC而言 ,处理后期 (2 1~ 2 8d) ,三者分别下降 4 0 .0 6 %、19.2 0 %和 38.2 1% .多胺氧化酶 (PAO)活性变化趋势恰好相反 ,从而引起多胺 (PA)含量特别是腐胺 (Put)含量明显上升 .此外 ,UV B辐射增强能使IAA和GA1/ 3 含量在整个处理期间 (7~ 2 8d)供试水稻品种 (组合 )Sy6 3分别平均下降 5 8.92 %和 4 5 .4 8% ,NC分别减少 4 3.31%和 5 6 .2 0 % ,IR6560 0 85则分别降低 38.6 9%和 4 7.33 % .所有供试水稻品种 (组合 )的ZRs含量表现为处理前期 (7~ 14d)有所降低 ,处理后期 (2 1~ 2 8d)则明显提高 .就ABA含量而言 ,整个处理期间
林文雄吴杏春梁康迳郭玉春何华勤陈芳育梁义元
关键词:水稻UV-B辐射增强多胺代谢植物内源激素
水稻高产形成的分子生态学基础及其应用研究被引量:8
2003年
介绍了 10多年来在水稻产量形成的发育遗传及其分子生态学基础的研究成果 ,分析了传统上应用比较生理学研究作物高产形成的优点与不足 ,强调应积极引进其它学科的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深化对作物栽培科学问题的认识 .提出了根据作物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作用规律及其性质 ,研究制定相应措施 ,及时调控那些受显性遗传效应机制和加性效应基因与环境互作同向表达的性状是实现高产稳产的技术关键 ,认为这是作物遗传生态栽培学的主要特色与技术创新 .
林文雄梁康迳郭玉春何华勤王经源梁义元陈芳育
关键词:水稻发育遗传分子生态
水稻对低剂量UV-B辐射胁迫的分子应答研究被引量:14
2003年
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 ,分析了水稻幼苗受低剂量UV B辐射的mRNA表达丰度差异 ,获得了 18个差异片段 ,其中 15个差异片段在表达水平上有差别 ,1条为被抑制表达 ,而UV B诱导特异表达的为 2条 .将这 2条片段进一步回收、重扩增发现确为特异带型 .对其中的一个差异片段RUVB2进行序列测定和国际互联网查询结果表明 ,该序列位于Oryzasativa第 10染色体的OSJNBb0 0 91N2 1BAC上 (登录号 :AC0 9112 2 ) ,且该cDNA片段与水稻的 3个EST序列有 95 %以上的同源性 。
曾建敏林文雄梁康迳陈芳育郭玉春唐莉娜何华勤王经源梁义元
关键词:MRNA差异显示水稻
低磷胁迫下不同磷效率水稻苗期根系的生理适应性研究被引量:47
2003年
以P效率差异显著的IR74(P高效型 )、IR71331(中间型 )及IR71379(P低效型 )等 3个品种为供试材料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这 3类水稻在低P胁迫下P的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等P效率差异的原因以及P吸收动力学特征参数、R/S、酸性磷酸酯酶 (acidphosphoesterase ,简称APase)与核糖核酸酶 (ribonuclease,简称RNase)等表现 .结果表明 ,在低P胁迫下 ,P效率的高低是由水稻对P的吸收率、转运率以及利用效率综合作用的结果 ,存在基因型差异 ,P高效基因型IR74和P效率中间型的IR71331具有高的P吸收率 ,而IR71379P的吸收率低 .不同P效率水稻在低P胁迫下 ,其Km、Cmin、Imax、R/S与Apase相对活性等参数表现出基因型的差异 ,小的Km 和Cmin,大的Imax和R/S及高的APase升幅是水稻对P胁迫的生理适应性特征 ,也是植株在低P胁迫下较为敏感生理指标 .其中各类型水稻叶片中RNase活性在低P胁迫下均表现大幅度上升 ,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 ,说明该酶是逆境胁迫并非低P胁迫的特征反应 .
郭玉春林文雄石秋梅梁义元何华勤陈芳育
关键词:水稻
UV-B辐射增强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66
2002年
在盆栽条件下 ,研究UV B辐射 (2 80~ 32 0nm)增强对 3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 (组合 )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UV B辐射增强明显抑制水稻生长 ,使株高变矮、分蘖数减少、叶面积和干物质量下降 ,但其抑制程度依品种、水稻所处的生长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株高在苗期下降幅度最大 ,为9.4 %~ 12 .2 % ;干物质量在分蘖期下降幅度最大 ,地下部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分别下降 4 5 .3%~ 5 9.8%、5 4 .9%~ 5 9.0 % .增强的UV B辐射使水稻主茎不同叶位的出叶时间延迟 ,生育期延长 .汕优 6 3、南川、IR6560 0 85的抽穗时间分别比对照延迟 2d、3d和 7d ,成熟期分别推迟 3d、4d和 9d .UV B辐射增强明显降低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 ,叶片叶绿素a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Fv、Fv/Fm、Fv/Fo下降 .与对照相比 ,汕优 6 3、南川、IR6560 0 85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了 11.9%、12 .8%、2 9.7% .UV B辐射增强使水稻每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下降 ,最终导致水稻籽粒产量下降 2 5 .2 %~ 31.1% .
唐莉娜林文雄吴杏春梁义元陈芳育
关键词:UV-B辐射增强水稻生长发育
水稻抗UV-B的QTL定位和环境互作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以“Lemont”(美国)和“Dular”(印度)杂交建立的包含123个家系的水稻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构建了含有97对SSR分子标记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谱。以该遗传群体及其亲本为材料,分别在2005年晚季和2006年早季进行UV—B辐射增强处理,考察了株高性状,并转换成抑制率进行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定位,共检测到2个抗UV—B辐射增强的加性QTLs,分别位于第4和第6染色体上,解释了4.72%和2.69%的遗传变异,分析还发现控制该性状QTL存在环境互作效应,分别解释了8.36%和5.42%的遗传变异,大于加性QTLs。同时检测到7对上位性互作基因,解释了0.00~6.88%的遗传变异,也存在-9环境的互作效应,解释了1.94%~23.31%的遗传变异,暗示着基因上位性的重要作用。
林文雄江宝月贾小丽邓家耀吴杏春梁康迳
关键词:水稻重组自交系遗传连锁图谱
UV-B辐射增强对水稻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被引量:54
2001年
在 U V- B辐射增强条件下 ,研究了 3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 ,UV- B辐射胁迫使水稻叶片抗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过氧化氢酶 (CAT)的活性先升后降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P)活性下降 ,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上升 ;抗氧化物质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 ,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含量提高 ,而还原型抗坏血酸 (ASA)含量除新株型稻在处理后期有所降低外 ,其它两个供试品种汕优 6 3和南川在处理期间均增加 ;叶片活性氧过氧化氢 (H2 O2 )累积 ,膜脂过氧化加剧 ,丙二醛 (MDA)相对含量增加。 3个供试品种的抗氧化系统变化幅度存在差异 。
吴杏春林文雄郭玉春柯玉琴梁义元陈芳育
关键词:抗氧化系统水稻叶片抗逆育种
UV-B辐射增强对水稻多胺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03年
试验研究表明,处理前期(7~14d)UV-B辐射增强使“汕优63”水稻精氨酸脱羧酶(ADC)、鸟氨酸脱羧酶(ODC)和S-腺苷蛋氨酸脱羧酶(SAMDC)活性分别增加165.74%、104.60%和89.60%,“南川”(NC)运3种酶活性分别增加59.91%、41.30%和23.68%,新品系“IR_(65600-85)”在UV-B辐射胁迫下多胺脱羧酶活性表现与前2品种略不同,即ADC和ODC活性分别提高115.93%、14.45%,而SAMDC活性下降33.01%。处理后期(21~28d)随UV-B辐射累积量的增加,这3种酶活性均有所下降,其中ODC和SAMDC活性降幅大于ADC,其中“汕优63”ADC、和ODC活性分别比对照增加89.72%、3.71%,“南川”则分别增加73.95%、27.38%,“IR_(65600-85)”ADC活性增加94.41%,ODC、活性却下降13.57%。处理后期(21~28d)3类水稻“汕优63”、“南川”和“IR_(65600-85)”SAMDC分别下降40.06%、19.20%和38.21%。多胺氧化酶(PAO)活性变化趋势则相反,即处理前期(7~14d)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处理后期(21~28d)则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其结果引起多胺(PA)含量特别是腐胺(Put)含量明显上升。水稻对UV-B辐射增强的反应具有基因型差异。
郭玉春林文雄吴杏春梁康迳梁义元
关键词:多胺含量酶活性水稻UV-B辐射增强多胺代谢抗性机制
水稻对紫外线B辐射增强的抗性遗传分析被引量:11
2002年
采用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了水稻对 UV - B辐射增强的抗性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水稻对UV - B辐射增强主要性状抗性指标的遗传受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 ,其中以显性效应为主。除株高抗性指标不存在狭义遗传率外 ,各个抗性指标的狭义遗传率和广义遗传率均达显著水平。亲本 R6 6 9和密阳 4 6的 9个抗性指标具有明显的正向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值 ,可作为改良对 U V- B辐射增强抗性的理想亲本。进一步对主要性状抗性指标与对照的相应性状进行相关分析 ,认为应把植株较高、分蘖力强、根数多。
林文雄梁康迳梁义元陈芳育郭玉春曾建敏
关键词:水稻紫外线B抗性加性效应
未来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被引量:9
2001年
在分析大气 CO2 、N2 O、氟氯烃类等温室气体增加对福建农业气候资源影响的基础上 ,从 CO2 含量增加、紫外辐射增强、气温升高等角度阐述未来气候变化对福建水稻生产的影响 ,建立了温、光、水等主要气候因子变化对福建水稻产量影响的预测模式 。
吴杏春林文雄郭玉春梁义元
关键词:温室气体气候变化水稻生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