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790015)

作品数:8 被引量:102H指数:5
相关作者:李艳梅付加锋常明张雷赵锐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演进
  • 4篇能源
  • 4篇结构演进
  • 3篇节能
  • 3篇产业结构
  • 3篇产业结构演进
  • 2篇低碳
  • 2篇低碳经济
  • 2篇中国出口贸易
  • 2篇碳排放
  • 2篇能源强度
  • 2篇能源消费
  • 2篇中隐
  • 2篇出口
  • 2篇出口贸易
  • 1篇隐含碳排放
  • 1篇中国产
  • 1篇中国产业结构
  • 1篇中国产业结构...
  • 1篇碳排放量

机构

  • 8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8篇李艳梅
  • 2篇付加锋
  • 1篇常明
  • 1篇程晓凌
  • 1篇张雷
  • 1篇赵锐

传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科学
  • 1篇财经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资源与产业
  • 1篇环境保护与循...
  • 1篇鄱阳湖学刊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效应计量——基于1987-2007年的投入产出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产业结构是影响中国能源消耗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本文首先回顾总结了1952年以来随着产业结构演进,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总体和阶段性特征。然后将1987—2007年作为样本期,以投入产出方法为基础,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效应进行计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1987—1997年期间,产业结构变化因子是促使能源强度降低的因素之一,而在1997—2007年期间,产业结构变化因子却成为促使能源强度上升的唯一因素,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变化的逆向影响,致使1997—2007年的能源强度下降甚微。由此可见,未来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李艳梅杨涛
关键词:能源强度产业结构
基于结构演进的中国低碳发展特征及潜力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本文在对结构节能减排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结构演进-能源消费关联、产业结构演进-单位能耗关联和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关联三个基本评价模型,以解析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行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结构演进决定着一次能源消费增长的基本走向;第二,高耗能产业主导的结构演进极大地延缓了单位能耗倒"U"字形变化的进程;第三,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结构奠定了国家碳排放增长的总体格局。有鉴于此,实现结构节能减排,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初步判断,在未来20~30年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和能源供应结构的改善至关重要,其中产业结构低碳化演进的贡献度可能达到60%,能源供应结构低碳化改善的贡献度则大体在10%。
张雷李艳梅
关键词:结构演进能源消费能源供应低碳经济
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分析被引量:67
2010年
作为出口贸易大国,中国的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总量相当可观,而且还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1997和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结果分别为290.61Mt和940.69Mt,占中国生产活动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8.47%和45.53%。进而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将影响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为4种:直接碳排放强度效应、中间生产技术效应、出口总量效应和出口结构效应。并以1997-2007年为样本期,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上述4个因素的贡献值分别为-638.95Mt、132.41 Mt1、266.38 Mt和-109.77Mt。可见造成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其次是中间生产技术的变化。虽然直接碳排放强度下降和出口结构改善都产生了一定的减排效应,但是相对于巨大出口量所产生的增排效应,仍显得微不足道,因而中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还是呈不断增长态势。
李艳梅付加锋
关键词: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结构分解分析
中国CO_2排放强度下降的结构分解——基于1997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分析被引量:17
2011年
本文以中国1997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核算了CO_2排放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1997年CO_排放总量为381788.56万t,强度为5.04t/万元。2007年CO_2排放总量为775346.15万t,强度为4.23t/万元。10年间,CO_2排放强度降低近2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将促使CO_2排放强度降低的因素分解为4种效应,即能源效率因素、能源结构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经济增长方式效应。计量结果表明,部门单位产出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和部门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造成CO_2排放强度下降的因素,其中以前者的影响最为显著。而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变化是促使CO_2排放强度上升的因素,并且前者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未来要实现2020年CO_2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充分挖掘经济增长结构和方式转变的节能减排潜力。
李艳梅杨涛
关键词:低碳经济CO2排放强度
结构与效率因素的节能效果分析--以北京为例被引量:2
2010年
近年来,北京市能源强度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准确计量影响能源强度变动的各因素所产生的节能效果,可为未来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提供参考。论文采用能源强度变化的完全分解模型,以1985—2007年为样本期,对影响北京市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进行了计量。结果表明:在整个样本期内,效率和结构因素都对北京市的节能产生了正向作用,并且效率因素的节能效果大于结构因素。分阶段分析显示,2000年以后,结构节能效果表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由此可见,目前北京市的效率节能效果良好,结构节能效果有所发挥,但仍有潜力可挖,并且最大潜力在于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
李艳梅程晓凌
关键词:能源强度节能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效应比较
2012年
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其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效应有所差异。根据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强度两个因子,将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划分为四类区域,并从中选择北京、广东、贵州、山西作为典型代表,对其1995—2007年期间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效应情况进行纵向分析,并进一步进行横向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区域在产业结构的节能效应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差异。相同之处表现在:能源强度都呈现出下降态势;效率因素对能源强度的影响都比结构因素的影响大;影响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部门是能耗较高的工业和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这两个部门在GDP中的比重变化以及单位能耗分别决定着结构和效率因素的节能效果。差异之处表现在:能源强度的下降幅度和阶段变化不同;结构和效率因素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方向和效果不同。
李艳梅杨涛
关键词:产业结构节能效应
产业结构演进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机理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部门,尤其是高耗能的工业部门仍是拉动经济和能源消耗的主体。虽然我国正在努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是由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难以逾越,因此产业结构仍是影响能源消费的最主要因素。
李艳梅赵锐杨涛
关键词:产业结构能源消费
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分析——以辽宁、北京和宁夏为例被引量:6
2013年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2007年辽宁、北京和宁夏3个样本地区出口贸易中隐含CO2排放量进行核算,分析影响出口中隐含CO2排放量的因素,并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来计算各因素对区域排放量差异的贡献值。结果表明,辽宁出口贸易中隐含CO2排放量最高,其次是北京,最后是宁夏。区域出口中隐含CO2排放量受出口总量、出口结构、直接CO2排放强度以及中间生产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辽宁出口贸易中隐含CO2排放量高于宁夏的原因是其出口总量较大,高于北京的原因在于出口部门中高耗能部门所占比重较高以及直接CO2排放强度较大。调整出口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是降低区域出口中隐含CO2排放量的主要途径。
李艳梅常明付加锋
关键词:出口贸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