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08JCZDJC23700)

作品数:24 被引量:117H指数:7
相关作者:徐文贵戴东宋秀宇马文超朱湘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教委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2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11篇显像
  • 11篇PET/C
  • 11篇PET/CT
  • 9篇淋巴
  • 8篇脱氧
  • 8篇脱氧葡萄糖
  • 7篇正电子
  • 7篇正电子发射
  • 6篇腺癌
  • 6篇淋巴结
  • 5篇乳腺
  • 5篇肿瘤
  • 5篇PET/CT...
  • 4篇断层显像
  • 4篇正电子发射断...
  • 4篇恶性
  • 4篇氟脱氧葡萄糖
  • 4篇PET
  • 4篇18F-FD...
  • 3篇正电子发射断...

机构

  • 24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天津市肿瘤防...
  • 1篇天津市卫生监...

作者

  • 23篇徐文贵
  • 16篇戴东
  • 11篇宋秀宇
  • 11篇马文超
  • 9篇朱湘
  • 9篇朱研佳
  • 8篇朱磊
  • 5篇门晓媛
  • 5篇王健
  • 3篇许秀霞
  • 3篇杨笑一
  • 2篇张莹
  • 2篇李可
  • 2篇程娟
  • 2篇帅磊
  • 2篇张利卜
  • 2篇魏龙
  • 2篇周颖
  • 2篇丰宝桐
  • 2篇魏书军

传媒

  • 7篇中国肿瘤临床
  • 3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原子能科学技...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药材
  • 1篇国际放射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乳腺病杂...

年份

  • 3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杉叶厥藻多糖的提取、纳米硒化及抗病毒活性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从杉叶厥藻中提取多糖类活性物质,并测定其抗病毒活性。方法:水提醇沉法提取粗多糖,以活性为导向,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200凝胶柱层析法进行精制。制备的多糖样品测定理化性质,并进行纳米硒化,MTT法测定细胞毒性,CPE法测定抗柯萨奇病毒B3活性。结果:杉叶厥藻粗多糖属硫酸多糖,其多糖平均含量为27.9%,硫酸基平均含量为11.5%;粗多糖纯化得率为66.3%;多糖经纳米硒化后,平均粒径为28.6nm;纯多糖SCp11的半数有效浓度为2.2 mg/mL,治疗指数为3057.0;多糖硒化后,细胞毒性略有增加,但活性增强,治疗指数增加。结论:杉叶厥藻多糖及其硒化产物是一种有开发前景的抗病毒活性物质。
门晓媛徐文贵朱湘马文超
关键词:多糖纳米硒柯萨奇病毒B3
^(18)F-FDG PET/CT显像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的价值及优势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的价值,并与增强CT、B超及MRI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06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38例临床疑似胆囊癌而在本院行PET/CT检查的患者,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46~82岁,中位年龄69岁。患者均行PET/CT、增强CT、B超及MRI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其中35例为原发胆囊癌,3例为胆囊炎。分别统计4种影像诊断方法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及诊断正确率。结果:PET/CT、增强CT、B超及MRI检查的真阳性率分别为100.0%、74.3%、60.0%、71.4%;假阴性率分别为0、25.7%、40.0%、28.6%;增强CT、B超及MRI检查真阴性率分别为66.7%、33.3%、66.7%;假阳性率分别为33.3%、66.7%、33.3%。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2.1%、71.1%、60.5%、68.4%。PET/CT与增强CT、B超及MRI结果比较,P值分别为0.036、0.002、0.019,均P<0.05。结论: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PET/CT较其他3种传统影像诊断方法准确率高。如将PET/CT结合增强CT检查,可使诊断正确率提高2.6%。故18F-FDG PET/CT显像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汪娇徐文贵戴东朱研佳门晓媛刘炳旺
关键词:PET/CT原发性胆囊癌18F-FDG
^(18)F-FDG PET-CT CT在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通过与CT对比,探讨^(18)F-FDG PET-CT在诊断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术前^(18)F-FDGPET-CT、CT图像。在CT图像上分别以淋巴结最短径>0.5cm(A标准)、最短径≥1.0cm(B标准)及最长径≥1.0cm(C标准)为判定淋巴结转移的标准;在PET-CT图像上,分别以目测腋窝淋巴结出现^(18)F-FDG异常放射性浓聚为判定淋巴结阳性的标准(D标准)及半定量分析法异常放射性浓聚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_(max))≥1.0为判定淋巴结转移标准(E标准)。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比较不同影像方法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价值。结果:乳腺癌患者腋窝阳性与阴性淋巴结在大小及SUV_(max)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诊断标准中,以PET-CT的总体诊断准确率及与病理吻合度Kappa值最高,其中A标准灵敏度最高(59.3%)而特异度最低(83.5%);B标准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8.2%、72.7%),而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最低(27.1%、88.4%);C标准各项诊断指标相对较差,无突出项;PET-CT图像目测与半定量诊断结果相同,其诊断准确性(90.1%)、阴性预测值(92.5%)均优于单独CT诊断,且与病理诊断吻合度较好(Kappa值为0.57),在诊断灵敏度(55.9%)、特异度(96.1%)及阳性预测值(71.7%)方面与单独CT比较也具较高诊断价值,阳性组SUV_(max)较阴性组明显为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影像方法在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是一种直观有效的评价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方法。
朱湘徐文贵马文超宋秀宇戴东朱磊
关键词:乳腺肿瘤腋窝淋巴结脱氧葡萄糖计算机断层成像
18F-FDG PET/CT在T细胞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 探讨18 F-FDG PET/CT在T细胞淋巴瘤临床再分期、评价疗效、监测复发及提示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PET/CT显像结果,评价其在临床再分期、评价疗效、监测复发及提示预后方面的价值.结果 34例患者中20例分期Ⅰ~Ⅱ期者治疗后6例分期上调,9例分期下调,5例分期未改变;14例分期Ⅲ~Ⅳ期者治疗后3例分期上调,4例分期下调,7例分期未改变.34例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12例达完全缓解(CR),11例达部分缓解(PR),2例处于稳定(SD)状态,9例进展(PD).34例患者中有25例至少经6个疗程化疗后行PET/CT检查,疗效较佳组的标准化摄取(SUV)值比疗效不佳组的SUV值小(分别为4.3±3.1和11.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9).8例患者于治疗前后均行PET/CT检查,治疗前后SU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5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至少经6个疗程化疗后PET/CT评价疗效较佳组与疗效不佳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82.7和39.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 T细胞淋巴瘤治疗后行PET/CT检查对于指导临床再分期、评价疗效、监测复发及提示预后有一定意义。
程娟杨笑一徐文贵宋秀宇戴东朱研佳
关键词:淋巴瘤T细胞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HSV1-tk乳腺癌移植瘤裸鼠模型PET-CT报告基因显像
2009年
目的对^18F-FHBG体外摄取、体内分布及荷瘤裸鼠PET—CT显像等方面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吖井型计数器测定体外肿瘤细胞T47D和T47D—tk对^18F-FHBG的摄取、正常昆明小鼠和移植瘤裸鼠^18F-FHBG体内分布;并进行荷皮下移植瘤裸鼠^18F-FHBGPET-CT显像。结果体外肿瘤细胞摄取实验显示T47D-tk细胞摄取^18F-FHBG的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的T47D细胞,120min时T47D—tk细胞对^18F-FHBG的摄取为T47D细胞的64倍(P〈0.001)。正常小鼠注射^18F-FHBG后,主要分布于肝脏、肠道、肾脏和膀胱,而脑部未见明显放射性分布。荷皮下移植瘤裸鼠PET—CT显像显示,T47D.tk肿瘤浓聚^18F-FHBG的程度明显高于T47D肿瘤,且2h显像效果较好。结论体外T47D—tk细胞摄取^18F-FHBG的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的T47D细胞;在小鼠体内^18F-FHBG主要经肠道和泌尿系统排泄。^18F-FHBG报告基因探针可以有效的定位于HSV1-tk基因表达的部位且与移植瘤裸鼠体内分布研究结果一致。这可为进一步开展^18F-FHBG报告基因显像与肿瘤基因治疗的监测提供有效手段和科学依据。
徐文贵戴东房娜宋秀宇王健朱研佳门晓媛
关键词:基因探针乳腺癌
^(18)F-FDG PET/CT对瘤栓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3年
静脉栓塞在临床中很常见,也是影响病人生存质量和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静脉栓塞可分为良性栓塞和恶性栓塞,良性栓塞多为血栓栓塞,临床可采取溶栓治疗;恶性栓塞相对少见,即瘤栓,继发于恶性肿瘤,多发生于肝癌、肾癌、肺癌、胰腺癌等,在淋巴瘤和肉瘤中也曾有报道[1],
张利卜徐文贵宋秀宇戴东朱磊朱湘马文超
关键词:瘤栓静脉栓塞病人生存质量血栓栓塞溶栓治疗
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双时相显像在胃肠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18F—FDGPET—CT)双时相显像对鉴别胃肠道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65例临床怀疑胃肠道病变的患者行18F—FDGPET-CT双时相显像,以标准摄取值(SUV)作为半定量指标。两次显像的SUV最大值分别记为早期显像SUVmax和延迟显像SUVmax,计算SUVmax变化率(ASUVmax)。绘制早期显像SUVmax、延迟显像SUVmax、ASUVmax的ROC曲线,找到最佳诊断分界点,分别计算以早期显像SUVmax、延迟显像SUVmax和ASUVmax为标准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胃肠道恶性病变延迟显像的SUVmax明显高于早期显像(P〈0.001),而良性病变早期和延迟显像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1)。恶性病变组的ASUVmax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以早期显像的SUVmax〉19.2作为阳性诊断标准,其诊断的敏感度为72.7%,特异度为85.7%,阳性预测值为91.4%,阴性预测值为60.0%,准确率为76.9%。以延迟显像的SUVmax≥10.9作为阳性诊断标准,其诊断的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90.5%,阳性预测值为94.3%,阴性预测值为63.3%,准确率为80.0%。以ASUVmaxt〉5.1%作为阳性诊断标准,其诊断的敏感度为95.5%,特异度为85.7%,阳性预测值为93.3%,阴性预测值为90.0%,准确率为92.3%。双时相显像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单次显像。结论”F.FDGPET—CT双时相显像对鉴别胃肠道良恶性病变有一定的价值,优于单次显像。
许秀霞程娟徐文贵戴东宋秀宇马文超朱磊朱湘
关键词:胃肠肿瘤脱氧葡萄糖
携带双报告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HSV1-TK-IRES2-EGFP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的表达
2012年
背景: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herpes simplex virus 1-thymidine kinase,HSV1-TK)与绿色荧光蛋白(EGFP)双报告基因共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的表达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构建pHSV1-TK-IRES2-EGFP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的表达。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从质粒pHSV106中扩增出HSV1-TK基因后与pMD18-T载体连接,构成重组质粒pHSV1-TK/18T。重组质粒以限制性内切酶BglⅡ和SalⅠ进行双酶切,将其插入同样双酶切处理的pIRES2-EGFP载体内;并将新构成的重组质粒pHSV1-TK-IRES2-EGFP以脂质体法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酶切鉴定结果表明,扩增的HSV1-TK基因序列正确,大小为1130bp;重组质粒载体内的HSV1-TK序列与GeneBank报告的序列完全一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有特异性绿色荧光出现,HSV1-TK的mRNA有表达。实验成功构建了pHSV1-TK-IRES2-EGFP真核表达载体,在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能有效的表达。
吴立川杨昆刘永哲陈鹏徐文贵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阳离子脂质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PET/CT显像中SUVmax对骨转移瘤与骨髓瘤鉴别诊断的价值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未知原发灶的多发性骨破坏患者PET/CT显像中骨髓瘤与骨转移瘤病变SUVmax的特征,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CT或MRI发现的多发骨破坏患者119例,其中71例PET/CT检查后行病理检查,男40例,女31例;年龄37~87岁,平均61-3岁.病理确诊骨髓瘤21例,骨转移瘤41例.测量骨髓瘤和骨转移瘤每个骨病变的SUVmax并进行比较,采用ROC曲线获得鉴别诊断的分界点.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形态学特征(溶骨性和成骨性)骨转移瘤与骨髓瘤SUVmax的差异.结果 PET/CT在骨髓瘤病例中共检出315个病灶,在骨转移瘤病例中共检出684个病灶.骨髓瘤病灶SUVmax(3.42±1.96)值明显低于转移瘤病灶(7.03±4.15).SUVmax值为4.45时,鉴别骨髓瘤和骨转移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4%和72.4%.溶骨性骨转移瘤病灶SUVmax值(8.02±4.85)明显高于成骨性骨转移瘤(4.79±2.61)和骨髓瘤(3.37±1.92),而成骨性骨转移瘤与骨髓瘤病灶的SUV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CT对未知原发灶的多发性骨破坏患者骨髓瘤与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具有潜在的价值,多发性骨破坏病灶SUVmax值较低和溶骨性破坏可提示骨髓瘤.
戴东徐文贵王琦宋秀宇朱磊王健朱研佳朱湘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多发性骨髓瘤
18F-FDG PET/CT显像定性定量分析对肺癌纵隔淋巴结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18)F-FDCPET/CT显像定性、定量分析对肺癌纵隔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年4月至2009年10月间142例肺部病变患者手术前的CT、PET、PET/CT显像结果。142例患者行PET/CT检查前均未进行抗肿瘤治疗,检查后1个月内行手术或活检取得病理。手术淋巴结分区以1997年美国AJCC为标准。对CT、PET、PET/CT显像结果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观察纵隔淋巴结的分布情况,用卡方检验及确切概率法比较单纯CT、单纯目测纵隔淋巴结摄取程度、考虑对称分布及钙化为阴性后目测法、单纯半定量分析法及定性定量结合对总体及不同分区纵隔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2、4、7区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好发部位,1、2、3、8区发现淋巴结则转移的机率高。目测法(尤其在考虑对称分布及钙化因素后)加半定量法诊断效能高(χ~2=44.678,P<0.001),其灵敏度79.2%,特异度83.8%,准确率81.9%,阳性预测值78.5%,阴性预测值84.3%。结论:诊断纵隔淋巴结,目测法是较理想方法,SUVmax是很有价值的半定量指标,两者结合效果更佳。
马文超徐文贵朱湘王健戴东宋秀宇朱磊朱研佳
关键词:18F-FDGPET/CT肺癌纵隔淋巴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