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512909)
- 作品数:14 被引量:51H指数:5
- 相关作者:夏昭林王威冀芳朱守民王爱红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毒物代谢酶、DNA修复基因多态与儿童白血病遗传易感性被引量:2
- 2004年
- 儿童白血病是最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个体对致癌物代谢以及DNA损伤修复能力的差异 ,可能是肿瘤遗传易感性的重要基础。本文对毒物代谢酶。
- 朱人夏昭林
- 关键词:儿童白血病遗传易感性代谢酶DNA修复
- 双创造酶切位点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MGMT基因多态性的应用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建立简便易行、经济适用的MGMT基因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检测方法。方法应用碱基错配创造酶切位点原理设计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判断MGMT基因四个SNP位点多态性。结果设计一对引物PCR扩增含MGMT84多态位点的DNA片段,另一对引物PCR扩增含MGMT基因143、160、178三个多态位点的DNA片段,使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别酶切判断4个位点多态性,PCR和酶切效果均较好。结论应用创造酶切位点PCR-RFLP原理建立的MGMT四个多态位点的检测方法具备简便、经济、快速的特点。
- 王威缪文彬仇玉兰夏昭林
-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氯乙烯接触工人的染色体损伤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3年随访观察氯乙烯接触工人的染色体损伤状况,并探讨其与性别、年龄、氯乙烯暴露时间、吸烟、饮酒、氯乙烯代谢酶多态等因素间的关系。[方法]从2004年4月至2007年4月对某化工厂77名氯乙烯接触工人进行随访,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试验检测染色体损伤状况,比较3年内微核细胞率变化情况;采用PCR-RFLP法检测CYP2E1、CYP2D6基因多态;采用PCR法检测GSTT1、GSTM1基因缺失情况。[结果]2007年所检测的微核细胞率高于2004年,两者相差3.63‰(P<0.05);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表明,微核细胞率有随工龄的延长而升高的趋势,CYP2E1(CG/CC)基因型和CYP2D6(CG/GG)基因型为危险因素,两者的相对危险度(frequency ratio,FR)分别为1.29(95%CI:1.02 ̄1.63)和1.40(95%CI:1.12 ̄1.77);未见GSTT1和GSTM1基因型对微核细胞率变化有明显影响。[结论]氯乙烯作业工龄、CYP2E1和CYP2D6基因等因素与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进程有关。
- 郑颖佳冀芳王威柴尚健夏昭林
- 关键词:氯乙烯染色体损伤基因多态性
- 氯乙烯作业工人血清酶生物标志物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氯乙烯接触对工人体内的氧化损伤和肝损伤指标的影响,筛选氯乙烯接触可能的效应生物标志物。方法以160名氯乙烯接触工人为接触组,160名不接触氯乙烯的工人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乙醇脱氢酶(ADH)活力。结果氯乙烯接触均未对SOD活力、MDA含量和GST活力产生明显影响,氯乙烯接触工人血清ADH活力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1)。30 000mg~组GST和ADH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GST和ADH活力与累积接触剂量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目前氯乙烯接触浓度下氯乙烯对机体的氧化损伤作用不显著。GST和ADH可能是氯乙烯接触的效应生物标志物,但是仍需进一步确认和探讨。
- 缪文彬冀芳郑颖佳王威夏昭林
- 关键词:氯乙烯丙二醛谷胱甘肽硫转移酶乙醇脱氢酶
- 多重PCR-RFLP检测XRCC1基因两位点多态性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多重PCR-RFLP)技术在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多重PCR)原理设计人类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CC1基因)194、399位点引物,通过PCR-RFLP技术判断XRCC1基因2个SNP位点多态性。结果设计的两对引物可同时PCR扩增分别含2个多态位点的DNA片段,MspI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可判断2位点多态性,PCR和酶切效果均较好。结论多重PCR-RFLP技术可应用于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检测,并节省时间和费用,提高检测效率。
- 王威金如锋吴芬夏昭林
- 关键词:多重PCRPCR-RFLP单核苷酸多态性XRCC1引物设计
- 碱基切除修复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的易感性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碱基切除修复基因胸腺嘧啶DNA糖苷酶(TDG)、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ADPRT)和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职业接触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评价185名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创造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检测技术检测ADPRTVal762Ala和TDGGly199Ser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APE1Ile64Val基因多态位点。结果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携带TDG199Gly/Ser+Ser/Ser基因型的氯乙烯接触工人发生染色体损伤的风险是携带TDG199Gly/Gly基因型工人的1.198倍(95%CI为1.026~1.397),女性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男性的1.172倍(95%CI为1.004~1.366),36岁及以上年龄组人群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36岁以下年龄组人群的1.316倍(95%CI为1.130~1.531)。ADPRTVal762Ala和APE1Ile64Val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易感性无关。结论氯乙烯职业接触人群中,TDG199Gly/Ser+Ser/Ser基因型携带者发生染色体损伤的风险增高。
- 缪文彬王威仇玉兰吴灿军冀芳夏昭林
- 关键词:氯乙烯染色体损伤APE1ADPRT
- 氯乙烯接触工人DNA损伤与代谢酶基因多态关系研究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探讨氯乙烯(VCM)所致DNA损伤与VCM代谢酶多态间的关系。方法彗星实验测DNA损伤,并按DNA损伤情况将工人分为DNA损伤组和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设计,PCRRFLP测CYP2E1c1c2、mEH4His139Arg基因多态;PCR法测GSTT1、GSTM1缺失情况。结果CYP2E1c1c2和c2c2基因型与DNA损伤显著相关(P<0.01)。累积接触剂量高和低的个体同时具CYP2E1c1c2c2c2基因型,其DNA损伤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OR4.92,95%CI1.35~13.85和OR2.57,95%CI1.01~6.59)。结论VCM累积接触剂量和代谢酶CYP2E1基因型与VCM诱导的DNA损伤有关。
- 朱守民程蔚都凤仁王爱红夏昭林
- 关键词:氯乙烯DNA损伤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 氯乙烯作业工人DNA损伤和肝功能损伤情况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该研究主要探讨氯乙烯(VCM)对肝脏和DNA的损伤作用。方法彗星实验测DNA损伤,并按VCM接触情况将工人分为接触组和对照组,并检测工人肝功能和肝B超。结果接触组肝功能异常者、DNA受损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累积接触剂量分层分析表明,高累积剂量组和低累积剂量组工人,DNA受损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提示VCM对接触工人肝脏损伤和DNA损伤作用值得关注,彗星实验可用于VCM接触工人的健康体检。
- 朱守民王爱红柴尚建朱人曲亚斌顾寿永李俊夏昭林
- 关键词:VCMDNA损伤肝功能
- 氯乙烯染毒大鼠代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和肝损伤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研究氯乙烯 (VCM)染毒大鼠代谢酶活性和肝损伤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 ,以及大鼠肝脏的病理改变 ,探索血清、肝组织VCM代谢酶活性变化与肝脏损伤间的关系。方法 大鼠染毒 12周 ,分别在第 3、6、9和 12周处死动物 ,代谢酶活性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 ;肝功能生化指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光镜、电镜检测染毒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VCM代谢酶ALDH、CYP2E1和GSTs活性随染毒时间和剂量的增加发生改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P与血清ADH的活性呈负相关 (r=- 0 6 4 9) ;血清GSTs、ADH的活性分别与肝组织中GSTs、ADH活性呈正相关 (r- =0 4 39、0 5 0 8,P <0 0 5 )。结论 VCM致肝损伤程度可能与代谢酶活性有关 ,肝脏代谢酶变化是VCM引起机体损害的早期较敏感指标。
- 王爱红朱守民周元陵孙玥金复生夏昭林
- 关键词:氯乙烯代谢酶肝损伤
- 氯乙烯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及其遗传易感性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氯乙烯(VCM)致染色体损伤与DNA修复基因和代谢酶基因多态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某化工厂402名VCM接触工人健康体检资料、人口学资料(年龄和性别)、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和职业接触等因素,评估个人VCM累积接触剂量并分组。采集静脉血3ml,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CBMN)检测染色体损伤,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GSTT1、GSTM1基因缺失情况,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RFLP)检测其他基因多态。结果多元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4000~40000mg)、高(〉40000mg)VCM接触剂量组染色体损伤的风险明显高于低剂量组,调整后的FR值分别为1.19(1.06-1.34)和1.20(1.06~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和0.01);携带CYP2E1和XRCC1 Arg280His突变型基因的个体微核率明显高于野生型个体,调整后的FR值分别为1.12(1.02~1.23)和1.13(1.0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2);携带GSTP1 Val/Wal和ALDH2Glu/Glu基因型个体微核率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个体,调整后的FR值分别为0.74(0.59,0.94)和0.87(0.79~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和0.003)。结论VCM致染色体损伤与VCM累积接触剂量增高及GSTP1 Val/Val、CYP2E1c1c2/c2c2、ALDH2Glu/Glu、XRCC1280His/His或Arg/His基因型多态性等因素有关。开展VCM致染色体损伤与遗传易感性方面的研究,有助于VCM致癌机制的阐明,而研究中易感性多态位点的发现也可以为识别易感人群提供理论依据。
- 冀芳郑颖佳王琪王威仇玉兰吴芬柴尚建李俊夏昭林
- 关键词:氯乙烯染色体损伤遗传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