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10YZ172)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赵新新宓一鸣汪丽莉吴建宝季鑫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2篇原子
  • 2篇分子
  • 2篇分子振动
  • 1篇氮分子
  • 1篇第一性原理
  • 1篇电子结构
  • 1篇修饰
  • 1篇原子结构
  • 1篇石墨
  • 1篇石墨烯
  • 1篇子结构
  • 1篇吸附能
  • 1篇铝元素
  • 1篇密度泛函
  • 1篇密度泛函理论
  • 1篇结合力
  • 1篇基底温度
  • 1篇溅射
  • 1篇溅射法
  • 1篇合成催化剂

机构

  • 4篇上海工程技术...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4篇宓一鸣
  • 4篇赵新新
  • 3篇汪丽莉
  • 2篇季鑫
  • 2篇吴建宝
  • 1篇陶向明
  • 1篇任莉
  • 1篇徐红霞
  • 1篇谭明秋
  • 1篇周有余
  • 1篇周细应
  • 1篇张朝民
  • 1篇孙改丽
  • 1篇李媛媛

传媒

  • 1篇物理学报
  • 1篇金属热处理
  • 1篇原子与分子物...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Ru(0001)表面氮分子和钡原子的相互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Ru(0001)表面氮分子和钡原子的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表明,钡原子的作用弱化了氮分子键.氮分子键长从Ru(001)—N_2表面的0.113 nm伸长至Ru(001)—N_2/Ba表面的0.120 nm;分子的拉伸振动频率从2221 cm^(-1)减小到1746 cm^(-1);氮分子得到的电荷数从清洁表面的0.3e增加到1.1 e.电荷从钡原子6s轨道向钌原子4d轨道转移,转移电荷增强了氮分子2π空轨道和钌原子4d轨道间的杂化作用,导致5σ分子轨道和dπ杂化轨道发生极化.轨道极化使分子电偶极矩增加了约—0.136 eA.金属钡在Ru(0001)表面氮分子活化过程中具备电子型助催剂的特征.
赵新新陶向明宓一鸣徐红霞汪丽莉任莉谭明秋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吸附能分子振动表面电子结构
第三组元铝元素对TaMo高温合金涂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011年
通过磁控溅射法在硅基材上制备了不同基底温度的TaMo和TaMoAl涂层,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了加入第三组元Al元素的情况下,TaMo涂层的表面形貌和组织结构,用显微硬度计和划痕试验仪测试了涂层的显微硬度和膜基结合力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两种基底温度工艺下铝元素的加入对TaMo涂层的组织结构和表面形貌均有显著影响。另外,在350℃的基底加热工艺下铝元素的加入提高了TaMo涂层的显微硬度和膜基结合力。
季鑫宓一鸣张朝民周细应赵新新周有余
关键词:磁控溅射法基底温度结合力表面形貌
Ru(0001)表面BaO吸附层的原子结构和氮分子的吸附性质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Ru(0001)/BaO表面的原子层结构和氮分子的吸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在低覆盖度下氧化钡倾向于以相同的构型形成Ru(0001)表面原子层.在此构型中,氧原子位于表面p(1×1)结构的hcp谷位,而钡原子则位于同一p(1×1)结构的顶位附近.钌氧键键长等于0.209 nm,比EXAFS的实验值大0.018 nm.在Ru(0001)/BaO表面氮分子倾向吸附于钡原子附近.相应位置的氮分子吸附能位于0.70到0.87 eV之间,大于氧原子附近的氮分子吸附能.钡原子附近的钌原子对氮分子具有更强的活化性能.相应位置的氮分子拉伸振动频率等于1946 cm^(-1),比氧原子附近的最大分子振动频率小约130 cm^(-1).Ru(0001)/BaO表面氮分子键强度介于清洁Ru(0001)和Ru(0001)/Ba表面之间.Ru(0001)/BaO表面不同位置的氮分子吸附性质差异是由钡和氧原子化学性质不同造成的.表面钡原子的作用能够减少吸附氮分子的σ~*轨道电子密度,增加π~*轨道电子密度,从而增强氮分子和钌原子间的轨道杂化作用,弱化氮分子键.
赵新新陶向明宓一鸣季鑫汪丽莉吴建宝谭明秋
关键词:氨合成催化剂分子振动
钇对石墨烯储氢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应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过渡金属钇(Y)修饰对石墨烯储氢性能的影响。考虑Y原子在石墨烯上易形成团簇,采用B原子掺杂有效阻止了团簇形成。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改性体系稳定、储氢性能优异,可吸附6个H_2分子,平均吸附能范围为-0.539到-0.655 eV(per H_2),理论上满足理想的氢吸附能范围。经Bader电荷初步计算和基于Y/B/graphene(G)体系吸附H_2分子的电子态密度及电荷差分密度图分析得,Y原子与石墨烯间通过电荷转移产生结合,与H_2分子则发生典型的Kubas型相互作用。Y原子改变了H_2分子与石墨烯基的电荷分布,成为连接两者电子云的桥梁,从而增强了H_2分子的吸附能。改性石墨烯体系吸附的均为氢分子,有利于在环境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循环控制,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储氢材料之一。
李媛媛赵新新宓一鸣孙改丽吴建宝汪丽莉
关键词:石墨烯第一性原理B掺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