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20A05-01)

作品数:8 被引量:79H指数:5
相关作者:廖秦平刘朝晖樊尚荣刘小平严冬霞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阴道
  • 6篇外阴
  • 6篇外阴阴道
  • 5篇念珠
  • 5篇念珠菌
  • 5篇念珠菌病
  • 4篇阴道念珠菌
  • 4篇阴道念珠菌病
  • 4篇外阴阴道念珠...
  • 4篇外阴阴道念珠...
  • 3篇细胞
  • 3篇菌病
  • 2篇药物
  • 2篇阴道假丝酵母...
  • 2篇阴道假丝酵母...
  • 2篇阴道上皮
  • 2篇真菌
  • 2篇真菌药物
  • 2篇上皮
  • 2篇外阴阴道假丝...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第一...
  • 4篇北京大学深圳...
  • 2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7篇廖秦平
  • 5篇刘朝晖
  • 4篇樊尚荣
  • 3篇吴文湘
  • 3篇严冬霞
  • 3篇刘小平
  • 2篇胡丽娜
  • 2篇耿力
  • 2篇狄文
  • 1篇王晓莉
  • 1篇李建武
  • 1篇高淑红
  • 1篇张惠英
  • 1篇王文
  • 1篇白逢彦
  • 1篇李颖
  • 1篇张岱
  • 1篇张宁
  • 1篇李娟

传媒

  • 3篇中华妇产科杂...
  • 3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人阴道上皮鳞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被引量:7
2007年
近年来,女性生殖道局部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受到重视,初步研究显示,外界微生物入侵时,生殖道上皮细胞可分泌具有杀伤作用的细胞因子,如人类防御素、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同时促进阴道局部特异性细胞免疫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学者Fichorova等已经建立了人阴道上皮细胞模型,并将阴道上皮的原代细胞进行传代,Steele和FidelL40借用此细胞系进行了衣原体感染的初步研究。
吴文湘李颖刘朝晖廖秦平
关键词:阴道上皮生物学特性体外培养鳞状细胞特异性细胞免疫女性生殖道
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冲洗液中人防御素与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阴道冲洗液(VLF)中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2,IL-4,IL-5,人β-防御素2(HBD-2)及人防御素5(HD-5)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1例BV患者作为BV组,其中BV阴道pH≥4.7组32例和BV阴道pH为4.5~4.6组29例;15例妇女为中间阴道菌群(中间阴道菌群组);将66例非妊娠、无生殖道感染或炎症的健康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其中阴道pH≥4.5组31例,阴道pH<4.5组35例。获取VLF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FN-γ,IL-2,IL-4,IL-5,HBD-2及HD-5的水平。结果阴道pH≥4.7的BV患者VLF中HD-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患者VLF中IL-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5可能参与防御BV相关病原体的侵袭,而IL-4水平的降低可能会增加BV的易感性。
樊尚荣刘小平廖秦平胡丽娜狄文耿力严冬霞
关键词:细菌性阴道病白介素4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特征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临床特征及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于2003—2006年连续对妇科门诊患者进行VVC发病情况调查,观察单纯型VVC和复杂型VVC的临床特征、念珠菌菌株分布以及白念珠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1070例VVC患者390例(36.5%)为单纯型VVC,680例(63.5%)为复杂型VVC。单纯型VVC、重度VVC、非白念珠菌VVC及复发性VVC外阴瘙痒、外阴灼痛、阴道充血、白带增多及临床特征总评分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70例VVC患者分离出1094株念珠菌,白念珠菌占90.4%(967/1094株),有24例患者同时感染2种念珠菌。对其中206株白念珠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均对制霉菌素敏感,98.1%对克霉唑敏感,92.7%对氟康唑敏感,85.0%对伊曲康唑敏感,79.1%对益康唑敏感,65.5%对咪康唑敏感,53.9%对酮康唑敏感。结论白念珠菌是VVC主要致病菌,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不常见,制霉菌素和克霉唑可供选择治疗白念珠菌VVC。
樊尚荣刘小平严冬霞李建武高淑红
关键词:抗真菌药微生物敏感性实验
体外培养人阴道上皮细胞感染假性酵母菌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改变被引量:6
2007年
刘朝晖吴文湘廖秦平
关键词:上皮细胞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局部免疫环境状态研究被引量:47
2006年
刘朝晖王晓莉廖秦平
关键词: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假丝酵母菌病局部免疫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假丝酵母菌感染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白念珠菌基因型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白念珠菌基因多样性与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最近开展的CAI微卫星法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鉴定VVC患者白念珠菌的基因型,采用E-test法对检出的念珠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从VVC患者分离出89株白念珠菌,鉴定出26种基因型。白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酮康唑和氟康唑敏感。主要基因型(A、B、C、D)占69.7%(62/89),白念珠菌B基因型菌株及非B基因型菌株对伊曲康唑(ITR)的耐药率分别为66.7%(14/21)和4.4%(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P-SSCP技术有利于研究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白念珠菌B基因型菌株对ITR有更高的耐药性。
刘小平樊尚荣白逢彦李娟廖秦平严冬霞
关键词:基因型抗真菌药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人类防御素分泌及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通过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与健康妇女的比较,对VVC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研究VVC患者的阴道局部免疫状态。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VVC患者(VVC组,60例)及无VVC妇女(正常对照组,60例)进行比较,研究对象均填写调查表,取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pH值检测及细菌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阴道冲洗液进行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人类防御素5、人类β防御素(HBD)1、HBD2等]含量的检测分析。结果(1)两组妇女的学历、对妇科感染的了解程度、妇科炎症病史、卫生习惯、性生活情况、药物应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慢性宫颈炎的发生率(43%,26/60)高于VVC组(22%,13/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对照组与VVC组妇女阴道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VVC组妇女阴道分泌物检出假丝酵母菌43例,检出率为72%(43/60)。(4)VVC组妇女阴道冲洗液中,人类防御素5、HBDl、HBD2含量[分别为(0.94±0.44)mg/L、(3.1±0.4)μg/L、(10±6)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61±0.27)mg/L、(2.7±0.4)μg/L、(7±3)μg/L],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VC是女性常见的外阴阴道炎症,在育龄期妇女VVC的发生与学历、对妇科感染的了解程度、妇科炎症病史、卫生习惯、性生活情况、药物应用情况无明显相关性。人类防御素的作用可能与VVC的发病密切相关。
王文狄文廖秦平刘朝晖张宁张惠英张岱耿力樊尚荣胡丽娜
关键词:念珠菌病外阴阴道白细胞介素类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阴道黏膜先天抗白色念珠菌机制的研究
2007年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常见的由念珠菌引起的妇科感染性疾病,具体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局部免疫功能异常有关。近年女性生殖道局部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倍受重视,上皮细胞的先天性抗念珠菌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对近年阴道黏膜的先天抗白色念珠菌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吴文湘刘朝晖廖秦平
关键词:念珠菌病外阴阴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