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00158)

作品数:17 被引量:108H指数:6
相关作者:周智任红雷宇张大志王蜀强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肝炎
  • 8篇病毒
  • 7篇乙型
  • 7篇乙型肝炎
  • 5篇肝炎病毒
  • 4篇乙型肝炎病毒
  • 4篇细胞
  • 3篇四环素
  • 3篇环素
  • 3篇肝病
  • 2篇调节性
  • 2篇乙肝
  • 2篇乙肝病毒
  • 2篇四环素调控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免疫
  • 2篇节性
  • 2篇介导
  • 2篇基因

机构

  • 17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重庆市涪陵中...
  • 1篇大竹县人民医...
  • 1篇四川百利药业...
  • 1篇岳池县人民医...

作者

  • 17篇周智
  • 10篇任红
  • 5篇雷宇
  • 4篇王蜀强
  • 4篇张大志
  • 3篇姚集鲁
  • 3篇陈压西
  • 3篇钟珊
  • 3篇凌宁
  • 2篇陈文思
  • 2篇倪艳
  • 2篇谢巍
  • 2篇梁丽
  • 2篇张全海
  • 2篇张海红
  • 2篇赖宁
  • 1篇吴加玉
  • 1篇彭凤英
  • 1篇王志毅
  • 1篇邓练贤

传媒

  • 4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国外医学(流...
  • 1篇国外医学(内...
  • 1篇国外医学(药...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国感染与化...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环素双表达调控表达载体的构建、鉴定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构建在同一载体中可用四环素调控表达目的基因的载体。方法:以pcDNA4TM/TO为模板,用PCR法扩增含四环素调控表达序列的片段TO(位于NdeI和SacII之间),插入pUC118载体中测序,选择测序正确的序列取代pVITRO3载体中相应的片段,构建成pVITRO3-TO。用相同的方法以pcDNA6/TR○c为模板扩增四环素阻遏蛋白基因(TR),经测序证实后插入pVITRO3-TO载体的一个多克隆位点。结果:用PCR成功扩增出四环素调控表达序列片段和四环素阻遏蛋白基因片段,亚克隆后各选2个克隆测序,均找到了序列正确的克隆,经内切酶双切后插入pVITRO3中,完成了目的载体的构建。结论:初步构建了四环素双表达调控表达载体(pVITRO3-TO-TR)。
周智倪艳雷宇王蜀强陈压西任红
关键词:四环素
利福昔明片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治疗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 评价国产利福昔明治疗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试验 ,以国产环丙沙星作对照 ,研究利福昔明治疗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效果。利福昔明第一日每次 0 .4 g,一日三次 ,第二日起每日 0 .4 g,一日二次 ;环丙沙星第一日每次 0 .2 5 g,一日三次 ,第二日起每次 0 .2 5 g,一日二次 ,疗程均为 3~ 7d。治疗前、后查血、尿、大便常规 ,肝、肾功能和血生化 ,心电图用于安全性评价。结果 利福昔明组 10 0例 ,环丙沙星组 10 5例 ,其临床有效率和临床痊愈率分别为 10 0 %和 93.0 0 % ,98.0 9%和 92 .38% ,两组临床有效率和痊愈率无统计学差异。 2 0 5例中有 137例治疗前分离到病原菌 ,细菌阳性率 6 6 .83%( 137/ 2 0 5 )。细菌清除率分别为 10 0 % ,97.10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10 .4 8%和 5 .36 % ( 6 / 112 ) ,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利福昔明片治疗细菌感染性腹泻 ,临床疗效肯定 ,不良反应少 。
周智凌宁黄长武张大志任红王立古赛陈东风江南吴加玉谭光星
关键词:利福昔明环丙沙星感染性腹泻
HBV-S基因四环素调控双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调控表达研究
2011年
目的:构建在同一载体中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gene,HBV-S)和四环素阻抑蛋白基因的双表达载体,研究在真核细胞中四环素对S基因表达的调控。方法:在双表达载体pVITRO3一个启动子后的多克隆位点插入四环素阻抑蛋白基因,用含四环素操纵子的启动子取代另一个启动子,并在其多克隆位点插入S基因,在同一载体中构建成S基因的四环素调控表达系统。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转染HepG2细胞,潮霉素400μg/ml进行抗性筛选,20 d形成抗性克隆,建立在四环素诱导下能稳定表达S基因的细胞系。以不同浓度的四环素(0.5、1.0、2.0、3.0μg/ml)进行诱导,用逆转录PCR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S抗原的表达,以确定四环素的最佳浓度。结果:转染了重组质粒的HepG2细胞,在无四环素环境下,表达HBsAg水平极低,72 h时S/N值平均为1.57,在不同浓度的四环素诱导下,HBsAg表达量明显增加,72 h时S/N平均值分别为4.24、4.23、4.18、4.20,未发现与四环素的浓度之间有剂量关系。结论:成功构建了在同一质粒中表达HBV-S基因和四环素阻抑蛋白基因的双表达调控载体,在不同浓度四环素诱导下均有HBsAg表达,并随时间延长而表达量增高,但在同一时间点无明显差异。
梁丽雷宇倪艳王蜀强彭凤英周智陈压西任红
关键词:乙肝病毒四环素
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再评价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 再评价干扰素(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探索预测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严格按入选标准选择HBeAg阳性CHB患者,以常规IFN 500~600万单位治疗,据随访结果及患者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等确定疗程和调整治疗方案.结果 完成疗程者206例,128例(62.1%)在治疗结束前达到了eAg-eAb血清学转换.其中16~25岁者优于26~35岁者,非母婴垂直传播者优于可疑母婴垂直传播者;谷丙转氨酶(ALT)在治疗前5~10倍正常值上限(ULN)者,治疗早期(前3个月)较基线升高大于或等于5倍者,治疗6个月降至正常者对IFN反应更好;HBV-DNA定量在治疗前低水平者,治疗早期(前3个月)下降大于2个对数级者有更高的eAg-eAb血清学转换率.结论 ALT、HBV-DNA在治疗前的水平及治疗中的变化对IFN疗效有较好预测作用.
赵余周智任红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影响因素
白细胞介素-2介导体内T细胞调节功能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06年
白细胞介素-2(IL-2)被认为是重要的T细胞生长因子,已经用于临床,并取得一定的疗效。体内IL-2信号缺失时,却又表现为明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就IL-2在体内介导T细胞调节功能的研究进展简单做一综述。
谢巍周智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调节性T细胞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和DNA疫苗交互免疫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为更有效地激发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更有效地防治乙型肝炎。方法 以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和HBs-DNA疫苗作为初次免疫,再分别以DNA疫苗和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交互加强免疫,于加强免疫后2周以ELISA检测抗-HBs,乳酸脱氢酶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 结果 先用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再用HBs-DNA疫苗加强时抗体A值为0.38,效靶比为100:1时,CTL值为36%;先用HBs-DNA疫苗免疫,再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时抗体A值为0.32,CTL值为27%。两次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的抗体A值为0.48,CTL反应值为1.5%;两次HBs-DNA疫苗免疫后A值为0.24,CTL反应值为68%。 结论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能增强DNA疫苗的抗体反应,DNA疫苗能增强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的CTL反应,两者交互免疫可得到更好的免疫效果。
周智陈文思张海红姚集鲁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DNA疫苗免疫
腹水乳铁蛋白及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价值探讨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腹水乳铁蛋白和C反应蛋白(CRP)诊断失代偿性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价值。方法以2011年5月—2011年12月住院诊断的肝硬化并发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治疗前后腹水,检测腹水中的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和腹水培养。测定腹水中的乳铁蛋白和CRP。结果 66例患者共收集117份腹水标本。26例患者PMN≥250×10^6/L为SBP组,其中11例患者体温波动于37.3~38.0℃,11例患者外周血WBC>10×10^9/L,12例患者中性粒细胞比率大于0.75,仅8例患者腹水培养阳性。另12例为疑似SBP,其余28例符合非SBP诊断。治疗前SBP组和非SBP组乳铁蛋白含量分别为(768.46±611.70)ng/mL和(98.28±56.81)ng/mL。CRP为(9.397±3.737)mg/L和(1.786±0.520)mg/L。经过积极抗感染和支持治疗,SBP组乳铁蛋白和CRF明显下降,分别平均为657.05 ng/mL、8.130 mg/L。乳铁蛋白诊断SBP的临床参考值为233 ng/mL,其诊断灵敏度为96.2%,特异度为97.5%。CRP的临床参考值为4.39 mg/L,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92.5%。联合乳铁蛋白和CRP诊断SBP,灵敏度为99.70%、特异度为90.18%。结论腹水乳铁蛋白和CRP检测用于诊断SBP特异度和灵敏度高,对SBP的诊断具参考价值。
梁丽雷宇银代淑钟珊周智任红
关键词:乳铁蛋白C反应蛋白自发性腹膜炎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四环素调控体系的构建及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的四环素调控表达载体,并研究在真核细胞中四环素对S基因的调控表达,以期用于基因治疗实验。方法:将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插入启动子内含有2个四环素超纵子(TO)的质粒pcDNA4,并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pcDNA4-S和含有四环素抑制基因的质粒pcDNA6共转染入真核细胞HepG2中,用Zeocin(400μg/ml)及Blasticidin(10μg/ml)进行抗性筛选,约20天形成抗性克隆,建立在四环素诱导下能稳定表达S基因的细胞系。以不同浓度的四环素(0.5μg/ml,1.0μg/ml,2.0μg/ml,3.0μg/ml)进行诱导,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检测S抗原的表达,以确定四环素的最佳浓度。结果:转染了重组质粒的HepG2细胞,在无四环素环境下HBsAg表达量很低,当加入不同浓度的四环素诱导后,HBsAg表达量明显增加,但所测HBsAg的S/N值无明显差异。结论:成功构建了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四环素调控表达载体,并在真核细胞中进行了四环素的调控表达。
雷宇黎燕王蜀强陈压西周智任红
关键词:乙肝病毒四环素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HBs Ag抗原表达及其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HBsAg抗原的表达及其稳定性。方法 将HBVS基因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中 ,构建成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用电穿孔法转染PA317细胞 ,包装成假病毒颗粒 ,在不同温度下冻存。于不同时间用假病毒颗粒感染HepG2 、NIH3T3及 2 93细胞 ,用RT PCR及ELISA法检测HBsAg表达 ;以感染后G4 18抗性克隆形成数确定假病毒颗粒的活力。结果 在各个时间段HBsAg表达量均差异无显著性。在 - 2 0℃冻存时 ,6个月后克隆数即下降过半 ,12个月后仅形成少数克隆 ,2 4个月后无克隆形成 ;在 - 4 0℃冻存时 12个月后HepG2 、NIH3T3、2 93形成的克隆数分别为 12 1、332和 89,2 4个月后分别为 4 2、137和 4 3,与冻存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70℃冻存时 ,2 4个月后克隆数分别为 15 9、4 6 3和 112 ,与冻存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HBsAg重组逆转录病毒颗粒在 - 70℃保存 2年后 ,病毒活力未受明显影响 ,HBsAg表达量亦无明显改变。
周智张海红卢建溪姚集鲁邓练贤
关键词:逆转录病毒载体乙型肝炎
68例非嗜肝病毒所致肝炎患者病因学分析及其临床特点被引量:20
2004年
目的 探讨非嗜肝病毒所致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征。 方法 对68例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用常规方法检测甲-戊型肝炎的标志物,排除嗜肝病毒感染。再检测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IgM、IgG型抗体和自身抗体(线粒体抗体和抗核抗体),随访6个月,并将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同期嗜肝病毒所致急性肝炎比较。 结果 68例非嗜肝病毒所致肝炎中单纯疱疹病毒感染9例,EB病毒感染1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8例,柯萨奇病毒感染14例,线粒体抗体和抗核抗体阳性的13例,不明原因者12例。排除13例线粒体抗体和抗核抗体阳性患者和12例不明原因患者后,43例由非嗜肝病毒感染所致肝炎患者中35例发生在冬春季节,其临床症状似较嗜肝病毒所致急性肝炎轻。 结论 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感染可以肝脏损害为突出表现,临床表现为急性肝炎,有一定的季节性,其临床症状较轻。
周智赖宁王明桃张中杨郭渊张全海张大志任红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病因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