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5000-811331)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陈村富思竹刘玉鹏毛丹周展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跨文化
  • 1篇学科
  • 1篇学科会聚
  • 1篇研究引论
  • 1篇引论
  • 1篇宇宙
  • 1篇直觉
  • 1篇释学
  • 1篇视域
  • 1篇主义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视野
  • 1篇文化视域
  • 1篇文明冲突
  • 1篇文明冲突论
  • 1篇解释学
  • 1篇恐怖主义
  • 1篇跨文化视野
  • 1篇跨文化视域
  • 1篇跨文化研究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

作者

  • 2篇思竹
  • 2篇陈村富
  • 1篇周展
  • 1篇毛丹
  • 1篇刘玉鹏

传媒

  • 4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复旦学报(社...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国际跨文化研究引论被引量:8
2006年
跨文化研究是现代世界文明发展的新产物。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跨文化研究已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时代课题。跨文化研究最早是在宗教文化领域开始的,随之出现了跨文化的史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传播学,乃至教育学、医学等等领域的研究。目前国际上不少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成立了专门的跨文化研究中心。一般来说,广义的跨文化研究应包括三部分内容:跨文化资源、跨文化经验和跨文化方法(或视角),这三个部分相互交织在一起。在理论上,跨文化方法的研究被视为其中的焦点和难点。
前沿性问题和理论研究课题组王桂彩陈村富
关键词: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视野下的学科会聚被引量:6
2006年
学科的交叉和会聚需要理论的支撑。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中心项(Central Item),学科会聚与交叉必有一个主要的领域、学科或学说,这是确定首席专家的依据;(2)关联域(Context),即构成该学科会聚的以中心项为主的相关领域,这是确定准入人员、准入项目的依据;(3)学科间性(Inter-disciplinity),这是学科交叉会聚所产生的新的质素,即新的前沿性领域、新的关节点,也是学科会聚所要探索的新知识。一个新的科研群体是否有前景、有地位,主要取决于对“学科间性”这一新的知识宝库的把握程度。学科会聚背后是人才的会聚,而人才会聚时所释放出的凝聚力或离心力都远远大于一般素质的人员,因而除了科研群体的共同信念外,上述三个理论可以说也是处理科研群体人事关系的依据。此外,还必须有共同的跨文化的视野。因为学科的分化是在希腊及近代的西方文化语境下发生的,而学科的交叉与会聚已超出单一的语境。凝聚于一个群体的学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作为研究对象的客体,有的涉及不同文化的价值认同(例如生命科学、环境问题)。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或者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有无跨文化的视野可以说是研究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陈村富刘玉鹏
关键词:学科会聚关联域跨文化视野
宇宙—神—人共融的直觉——跨文化视域下的新实在观被引量:3
2006年
宇宙—神—人共融的直觉是当代思想家雷蒙.潘尼卡在跨文化视域下提出的一个新实在观,它整合了东西方各个传统的实在观,认为实在包括神、人、宇宙三个不可还原而又相互交织的维度。这一实在观在当代人类的生存处境中引出了几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蕴涵,包括沉默的上帝(解决了当代人选择无神论还是有神论的两难)、人类意识的三个凯逻斯阶段(即人对宇宙—神—人共融的实在的三种基本态度的凯逻斯阶段)、历史的终结(在人的时间意识中,历史意识的主导地位正走向终结)等。
思竹
关键词:跨文化视域
恐怖主义: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暴虐主义被引量:1
2006年
恐怖主义是当代全球化进程的一个衍生物,它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同时又涉及文化间关系。从文化角度而言,它可谓是某些“非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战略的极端化、暴虐化、反人道的反攻。与它外显的暴虐性相对应,在全球化语境中出现的亨廷顿式的“文明冲突论”,也具有尖锐的进攻性。在这种对峙中,安南、哈贝马斯等人所强调的文化间对话,既显得很有必要,又显得十分困难,甚至已经处于危机状态,因为文化间对话的前提是彼此有诚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学习。
毛丹周展
关键词:恐怖主义文明冲突论
走向跨文化解释学被引量:8
2008年
跨文化的理解和解释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解释学,一种不同于单一文化内部所适用的跨文化解释学。跨文化研究的杰出倡导者雷蒙·潘尼卡以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为跨文化解释学及其方法论的确立提供了一个极有参考价值的模本。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跨文化解释学:从动力来说,跨文化解释学首先应以当前人类生存的跨文化处境为外在推动,以人在自我理解上的跨文化信念为内在驱动。在性质上,由于需要克服不同文化之间的空间距离,跨文化解释学是一种历地解释学。在方法上,跨文化解释学则需要以"对话的对话"为基本的方法论,也即一种区别并超越"辩证的对话"的新对话型态。在目标上,跨文化解释学最终是为了实现不同文化的共同更新和相互丰富。
思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