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1117) 作品数:24 被引量:593 H指数:14 相关作者: 马均 孙永健 徐徽 杨志远 严奉君 更多>> 相关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播种量与氮肥运筹对直播杂交籼稻抗倒伏潜力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2014年 以早熟杂交稻组合446A/518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直播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茎秆理化性质与植株倒伏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节间茎秆理化性质、抗倒伏能力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有一定的降低,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节间倒伏指数的影响差异较大.当播种量小于22.5kg/hm2时,穗肥比例的增加会加大植株倒伏的风险,而当播种量增加到30.0kg/hm2时,增加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可能与其基部节间变短、扁平率及空腔面积变小、折断弯矩变大、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较高有关.相关分析表明,在不同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下水稻茎秆理化性质与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总之,在播种量为22.5kg/hm2,底肥、蘖肥、穗肥比例为5:2:3时直播稻的产量相对较高,且抗倒伏能力较好,为本试验的最佳处理. 蒋明金 孙永健 徐徽 代邹 杨志远 马均关键词:杂交籼稻 直播 播种量 氮肥运筹 抗倒伏能力 成都平原两熟区水氮管理模式与磷钾肥配施对杂交稻冈优725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2014年 以杂交稻冈优725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1N1)”、 “控制性交替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2N1)”、 “旱种+氮肥优化运筹(W3N2)”3 种水氮管理模式及不同的磷钾肥配施处理,研究其对成都平原两熟区水稻产量、 养分分配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氮管理模式和磷钾肥配施对稻米品质、 稻株各营养器官养分分配及产量均存在显著影响;水氮管理模式对稻谷产量、 整精米率、 直链淀粉、 蛋白质及RVA谱影响明显高于磷钾配施处理,而磷钾肥配施对垩白度、 垩白粒率、 胶稠度的调控作用显著。W2N1相对于W1N1及W3N2水氮管理模式的水稻产量分别提高3.02%和28.21%,为本试验最优的水氮管理模式,且与施磷量P2O5 90 kg/hm^2、 施钾量K2O 90~180 kg/hm^2 配施组合能进一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利于成熟期籽粒氮、 磷、 钾素及稻株总养分累积量的增加,达到水肥耦合促产的目的,而且能提高整精米率、 胶稠度、 蛋白质含量,降低垩白度、 垩白粒率、 直链淀粉及消减值,改善米质。W1N1模式与P90K90配施为宜;旱种相对于淹灌下的水氮优化管理模式,不利于产量及米质的提高,但与P90K180配合对稻谷的产出及米质的改善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可为生产中在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提供参考。 孙永健 杨志远 孙园园 徐徽 严奉君 赵建红 马均关键词:杂交稻 秸秆覆盖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氮素利用、产量及米质的影响 【研究背景】针对我国稻-麦、稻-油两熟制地区作物秸秆产量的快速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小麦、油菜作物秸秆被大量弃置、焚烧,以及水稻季氮肥高投入低利用现象的日益凸显,研究水稻生产中秸秆覆盖与氮肥配合施用,对实现秸秆还田与优... 严奉君 孙永健 马均 徐徽 李玥 杨志远 代邹 蒋明金 吕腾飞 朱懿 李应洪关键词:秸秆覆盖还田 氮素利用 米质 文献传递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麦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氮素利用、产量及米质的影响 被引量:45 2015年 以杂交稻 F 优498为材料,研究了高、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主要生育期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产量及米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和氮肥运筹对结实期剑叶 SPAD 值与稻米品质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均有效促进杂交稻各生育时期氮素积累,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以及稻谷产量,增加了稻米蛋白质含量、稻米胶稠度,显著降低了稻米垩白度以及垩白粒率,且高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优于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处理.同时,不同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处理,均以 m 基肥∶m 蘖肥∶m 穗肥为3∶3∶4的氮肥运筹模式最优,均能有效调节水稻灌浆结实期叶片 SPAD 值,提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稻谷产量;但稻米品质方面,高土壤肥力以 m 基肥∶m 蘖肥∶m 穗肥为5∶3∶2时最佳;而低土壤肥力可适当提高氮肥后移比例,以 m 基肥∶m 蘖肥∶m 穗肥=3∶3∶4最佳.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灌浆期剑叶 SPAD 值与稻米出糙率、整精米率以及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 =0.47?~0.90??);与垩百度、垩白粒率负相关,但相关未达显著水平;而高土壤肥力下稻米品质各项指标分别与齐穗后19~27 d 剑叶 SPAD 值,低土壤肥力下麦秆覆盖与齐穗后13~19 d 剑叶 SPAD 值相关系数最大. 严奉君 孙永健 马均 徐徽 李玥 代邹 杨志远关键词:氮肥运筹 米质 不同栽植方式下大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素营养特性差异研究 【研究背景】四川盆地稻作区湿度大、光照少、温差小的自然条件不但影响该地区水稻实际产量,还会极大限制其产量潜力;然而实际上该地区水稻产量潜力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实际产量已经达到公认的上限值(产量潜力的80%)。大穗型水稻品... 杨志远 李娜 孙永健 徐徽 代邹 严奉君 吕腾飞 赵建红 蒋明金 马均关键词:氮素营养 消光系数 文献传递 水氮管理模式与磷钾肥配施对杂交水稻冈优725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1 2013年 【目的】研究水氮管理模式与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为水稻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稻冈优725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1N1)"、"控制性交替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2N1)"、"旱种+氮肥优化运筹(W3N2)"3种水氮管理模式及不同的磷钾肥配施处理,分析对水稻氮、磷、钾吸收特点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生理特性指标间的关系。【结果】水氮管理模式和磷钾肥配施对水稻氮、磷、钾素的吸收、生理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的影响;W2N1管理模式与磷、钾肥施用量均为90 kg.hm-2的配施(P90K90处理)组合能促进抽穗及成熟期各养分的累积,提高剑叶光合速率(P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根系活力,延缓剑叶丙二醛(MDA)增幅,为本试验稳产、高效最佳的水肥运筹模式;而配施肥量过重(P90K180处理)时水肥调控优势减弱,增产不显著,会导致肥料利用效率、产投效益降低。旱种相对于淹灌下的水氮优化管理模式与P90K180配施组合,会导致肥料利用效率降低,但能提高稻谷增产幅度,为生产中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参考。相关分析表明,水肥调控下稻株抽穗及成熟期氮、磷、钾累积间及与产量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644*—0.939**);且抽穗及成熟期各养分累积量和产量与结实期各阶段剑叶Pn、SOD活性及根系活力均存在正相关性(r=0.545—0.902**),与剑叶MD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612*—-0.879**),尤其以抽穗后1—7 d相关性最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W2N1-P90K90为最优的水肥调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结实期稻株生理代谢活性,提高养分累积量及稻谷产量,W1N1模式与P90K90配施为宜,而W3N2模式下可适当提高钾肥配施量以P90K180配施为宜。 孙永健 孙园园 徐徽 杨志远 秦俭 彭玉 马均关键词:杂交水稻 养分吸收 生理特性 栽培方式与免耕对杂交稻Ⅱ优498灌浆期根系衰老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在翻免耕条件下根系衰老状况以及籽粒灌浆特性。【方法】以重穗型杂交稻Ⅱ优498为试验材料,测量根系伤流量并用原状土柱法挖根考察根干重,用Richard方程拟合宽窄行栽培、三角形强化栽培、宽行窄株栽培以及抛秧栽培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的籽粒灌浆过程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翻耕稻相比,免耕稻根量较小,但灌浆前、中期根系活力要高于前者,灌浆后期根系活力急剧降低,维持根系功能的能力较差,产量较低。三角形强化栽培根系功能较其余栽培方式有显著优势,但其对免耕适应性较差,而宽窄行栽培和抛秧栽培与免耕互作可以促进二者在免耕条件下的根系活力。栽培方式与免耕对籽粒灌浆过程产生较大影响,甚至改变灌浆类型。宽窄行栽培、宽行窄株栽培以及抛秧栽培在免耕条件下为同步灌浆型,而在翻耕条件下则为异步灌浆型,三角形强化栽培灌浆类型则相反。总体而言,籽粒中期灌浆速度远大于前期和后期,虽然灌浆持续时间较短,但仍然对籽粒灌浆做出主要贡献。【结论】栽培方式和免耕对杂交稻Ⅱ优498根系衰老和籽粒灌浆过程产生较大影响,从根系角度看,宽窄行栽培和抛秧栽培更适合免耕条件,而三角形强化栽培在翻耕条件下更有利于其优势的发挥。由于四川盆地自然条件因素限制,Ⅱ优498弱势粒并未充分灌浆,尤其是免耕抛秧栽培以及翻耕三角形强化栽培。 杨志远 孙永健 徐徽 秦俭 贾现文 马均关键词:免耕 栽培方式 灌浆特性 强势粒 弱势粒 不同氮效率水稻苗期对氮素水平及水分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2 2015年 本试验利用两种不同氮效率杂交稻品种(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比较分析不同氮素浓度(N0、N1、N2分别为0、2.5、5 mmol/L)和不同水分胁迫(P0、P1、P2分别为0、5%、10%)条件下,不同氮效率杂交稻苗期在生理指标和农艺性状上表现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施氮水平,各品种的生理指标、农艺性状明显低于施氮水平,且两品种的光合色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氮积累量、苗高和茎粗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在施氮水平,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德香4103的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含量(除N2水平下降低)增加,脯氨酸含量先减后增,苗高和茎粗降低,干物质和氮积累量在N1水平下降,N2水平先减后增;宜香3724的可溶性糖含量(除N1水平下降)增加,干物质和氮积累总量先减后增,其余均与德香4103表现一致。复水处理后,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即不同程度的补偿效应;且从水分胁迫处理到复水处理后,两品种表现出来的氮素总量积累与干物质积累量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由以上可以看出不同氮效率品种对不同水氮的反应不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水氮协同作用,也得出N高效品种德香4103比N低效品种宜香3724有更强的适应氮、水胁迫的能力。 赵建红 马均 孙永健 徐徽 代邹 严奉君关键词:氮效率 杂交稻品种 氮素水平 水分胁迫 不同形态氮肥和抽穗期土壤水分对不同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2013年 以4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3种铵硝配比处理和2种水分处理,研究了不同形态氮肥和抽穗期土壤水分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回收效率均随氮肥中铵态氮比例的降低而降低;与抽穗期土壤水势为0 kPa的处理相比,适度水分胁迫(土壤水势-25 kPa)可提高产量、收获指数、各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及氮肥回收效率,但是降低了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肥农艺效率;在适度水分胁迫下适当增硝(铵硝配比50∶50)能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和收获指数,还有利于提高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和氮肥农艺效率。 孙园园 孙永健 杨志远 秦俭 徐徽 马均关键词:水稻 氮素形态 氮素吸收利用 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杂交稻光合生产力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5年 在人工湿润直播条件下,以早熟杂交稻组合446A/518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稻的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光合指标与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增加播种量能提高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同时促进各时期氮素积累、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稻谷生产效率,但抽穗后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速率和水稻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率则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从氮肥运筹方式来看,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均以氮素穗肥比例40%下最大。S1、S2播种量下增加氮素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抽穗后叶面积指数,促进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提高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而播种量增大到30.0kg/hm2时,氮肥适当前移更有利于水稻养分的吸收,并促进水稻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光合作用速率和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总之,播种量22.5kg/hm2,以氮素基肥、蘖肥和穗肥分别占40%、10%和50%的运筹方式能获得最佳产量,且具备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为本试验最佳处理。 蒋明金 马均 孙永健 严奉君 徐徽 杨志远 孙加威关键词:播种量 氮肥运筹 光合生产力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