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08G12)

作品数:2 被引量:32H指数:2
相关作者:赵月霞李西双华清峰裴彦良刘保华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震
  • 1篇断层
  • 1篇断裂带
  • 1篇断裂活动性
  • 1篇郯庐断裂
  • 1篇郯庐断裂带
  • 1篇晚更新世
  • 1篇晚更新世以来
  • 1篇裂带
  • 1篇活动性
  • 1篇更新世
  • 1篇发震
  • 1篇发震断层

机构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海洋沉积与环...

作者

  • 2篇刘晨光
  • 2篇刘保华
  • 2篇裴彦良
  • 2篇华清峰
  • 2篇李西双
  • 2篇赵月霞
  • 1篇韩国忠
  • 1篇邓声贵
  • 1篇解秋红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1969年渤海Ms7.4地震发震断层的声学探测被引量:10
2009年
发生于1969年的渤海M_s 7.4地震是渤海海域惟一一个主震被现代仪器记录的大地震,对其发震断层的讨论争议颇多.2005-2008年,我们在主震震区进行了3个航次的高分辨率声学探测,获得了包括浅层单道地震、侧扫声纳以及CHIRP剖面等在内的数百公里综合地球物理观测资料.本文报道了对上述声学资料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在震区海底之下2-3 m发现了一条走向NE30°、长20 km、宽约3 km的微型凹陷带,地质时代为5000 a B.P.,沉积面的最大下凹幅度为1.5 m;在空间位置上微型凹陷带与BZ28断裂、余震活动分布基本一致,因此,微型凹陷带是BZ28断裂活动的结果,而A层底界的下凹变形则是1969年渤海7.4级地震活动的结果,BZ28断裂是该地震的发震断层.BZ28断裂呈NE30°走向,是郯庐断裂带的次级断裂,浅层地震剖面揭示其最新活动时间为全新世中晚期,根据地质时代以及断层的垂向位移量,计算得到BZ28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垂向活动速率约为0.05 mm/a,全新世为0.3 mm/a,具有活动强度增加的趋势.
李西双裴彦良刘保华赵月霞刘晨光解秋红华清峰邓声贵
关键词:发震断层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浅层构造变形和活动性被引量:27
2010年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重要的断裂带,在华北地区也是一条地震活动带.利用在渤海最新获得的总长约4000km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资料,对郯庐断裂渤海段晚更新世以来的变形特征和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海域呈不连续展布,由14条北东-北北东向的次级断裂组成,总体呈北北东走向;断裂带宽度由南向北变窄,莱州湾和渤中海域断裂带结构相对复杂,主要由褶皱和倾向相同或相反的更次一级张性断裂组成,背斜顶端通常发育微型对称性地堑;辽东湾内断裂带结构相对简单,主要有倾向相同或相反的更次一级断裂组成.断裂与地层的切割关系显示,辽东湾内郯庐断裂的最新活动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Q3末),而在莱州湾和渤中海域,断裂的最新活动时间为全新世早期(Q4初),并和地震活动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统计计算结果显示,晚更新世以来郯庐断裂带的垂向位移量为6~11m,渤中海域具有较大的平均垂向滑动速率,向南北两侧变小;不同时期的垂向滑动速率显示,郯庐断裂带在2个时期具有>0.06mm/a的活动速率,分别为23~10,85~65ka BP.运动学上,晚更新世以来断裂带主要表现为张性正断作用.综合构造变形、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渤海内的郯庐断裂带可划分为莱州湾段、渤中段和辽东湾段.
李西双赵月霞刘保华刘晨光裴彦良韩国忠华清峰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断裂活动性晚更新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