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609)

作品数:12 被引量:152H指数:7
相关作者:陆敏杰闫朝武赵世华蒋世良张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威海市立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心肌
  • 9篇成像
  • 9篇磁共振
  • 9篇磁共振成像
  • 5篇心肌疾病
  • 5篇肌疾病
  • 3篇心肌病
  • 3篇心肌梗塞
  • 3篇心肌梗死
  • 3篇心脏
  • 3篇致密化不全
  • 3篇细胞移植
  • 3篇肌病
  • 3篇梗塞
  • 3篇梗死
  • 3篇干细胞移植
  • 2篇心律
  • 2篇心律不齐
  • 2篇心室
  • 2篇心脏移植

机构

  • 1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威海市立医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12篇蒋世良
  • 12篇赵世华
  • 12篇闫朝武
  • 12篇陆敏杰
  • 11篇张岩
  • 7篇刘琼
  • 5篇李世国
  • 4篇凌坚
  • 3篇韦云青
  • 3篇刘玉清
  • 3篇何作祥
  • 2篇王黎明
  • 2篇杨敏福
  • 2篇孟宪敏
  • 2篇程怀兵
  • 2篇胡盛寿
  • 2篇唐跃
  • 2篇孟亮
  • 2篇魏英杰
  • 2篇刘蕾

传媒

  • 7篇中华心血管病...
  • 4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年份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共振成像在异位心脏移植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应用MRI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室壁瘤切除术+异位心脏移植术后心脏结构、功能等变化。方法对5例行自体心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室壁瘤切除术+异位心脏移植术患者,采用1.5T超导MRI扫描仪对心脏形态、功能、心肌灌注、延迟增强等进行综合评价。3例术前行MRI检查,5例术后1~17个月先后3次行心脏MRI扫描。结果5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3例手术后自体心脏左心室腔均较术前缩小,仅1例心功能明显提高,LVEF从18.4%提高到47.2%。移植术后5例患者中2例自体心脏左心室功能明显改善,LVEF分别上升至47.2%和52.1%,其供体心脏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LVEF分别为18.4%和22%;3例自体心脏功能恢复不佳的患者,供体心脏左心室收缩功能良好。所有供体心脏心肌首过灌注与延迟增强均无异常信号;所有自体心脏心肌首过灌注与延迟增强均无显著变化。结论MRI一站式无创性检查方法是异位心脏移植术较理想的评估方法。
赵世华冯敢生蒋世良陆敏杰张岩闫朝武祁晓鸥韦云青曹程
关键词:心脏移植磁共振成像心肌梗塞心脏室壁瘤
MRI对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于缺血心肌后动态监测价值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评价MR/对干细胞移植于缺血心肌后的动态监测价值。方法中华小型猪6头,抽取髂骨骨髓并制备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以注射用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及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标记细胞并进行标记率检测。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小型猪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建立后14d,MR延迟增强成像(DE—MRI)检测梗死面积,之后行第2次开胸,于每只动物心肌梗死周边区和正常心肌区直视下经心外膜各注射标记的MSCs 2个点,同时分别于各区注射培养基2个点作为对照点。细胞移植后24h及21d,快速梯度回波序列(FGRE)T2^*像检测干细胞移植点低信号区的面积及信号强度。T2^*信号减低区范围的测量由FGRE面积法实现,其信号减低的程度以正常心肌区和该区的T2^*值之差与正常心肌区T2^*值的百分比表示。病理组织学检查心肌细胞形态、瘢痕形成、毛细血管密度及干细胞分布情况。不同时间点MSCs注射点低信号区面积及T2^*信号强度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配对t检验。干细胞注射点与对照点毛细血管密度的比较、梗死周边区及正常心肌区MSCs注射点信号衰减幅度和DAPI阳性细胞密度的比较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结果DAPI及SPIO对MSCs的标记率均达100%。心肌梗死模型建立后第14天,小型猪心肌梗死面积为(33.6±8.9)%。细胞移植后24h,标记MSCs注射点于MRI显示为边界清晰的卵圆形T2^*低信号区,梗死周边区与正常心肌区MSCs注射点T2^*低信号区的信号强度[分别为(67.00±5.48)%、(61.92±7.76)%,t=1.65,P=0.1158)]及面积[分别为(0.56±0.24)、(0.52±0.25)cm^2,t=0.39,P=0.70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3周,T2^*低信号区与正常心肌区的对比程度均较前下降,梗死周边区减低至(40�
刘琼赵世华陆敏杰蒋世良闫朝武张岩孟亮唐跃孟宪敏魏英杰王青峙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间质干细胞心肌梗死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肥厚节段分析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 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受累肥厚节段的分布和程度进行分析.方法 连续收集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225例临床诊断或可疑的肥厚型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心电图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核磁共振检查.依据9节段分析法分析受累节段范围、程度等.结果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男163例,女62例,平均年龄(50.4±14.5)岁.2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无症状,系通过体检发现.197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其中11例伴发晕厥.21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异常,73例患者有明确家族史.12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发现95例患者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32例患者伴发二尖瓣关闭不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合并高血压50例,合并冠心病14例,合并糖尿病5例.225例患者左心房前后径平均为(39.4±8.3)mm,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平均为(47.8±5.5)mm.依据9节段分析法,32.1%的节段受累.非对称性肥厚患者222例,其中室间隔受累198例,对称性肥厚患者3例.心尖受累67例,其中单独心尖受累24例.98例患者室间隔和左心室前壁同时受累.所有室间隔肥厚患者室间隔平均厚度为(23.0±5.2)mm.其中伴发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室间隔平均厚度为(24.3±5.3)mm,高于无梗阻患者(21.6±4.6)mm,P<0.05.所有心尖肥厚患者心尖平均厚度为(15.6±3.4)mm.结论 我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男性比例较高,临床发病时间较晚.心脏磁共振能很好地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各个亚型的病理解剖学特征,是准确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有效方法.
闫朝武赵世华李华蒋世良陆敏杰张岩韦云青凌坚方纬
关键词:心肌病肥厚性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对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及干细胞移植疗效评价的应用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在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并分析干细胞移植手术的疗效。方法20例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男18例,女2例,年龄(59.5±10.1)岁,平均分成2组(每组10例),干细胞移植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干细胞移植,对照组仅行CABG术,术前均行心脏MRI及双核素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进行存活心肌显像检查,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MRI。用MRI评价干细胞移植后左心功能改善及心脏MRI延迟增强显像判断左室存活心肌的准确性。结果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明显改善,但手术前后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细胞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手术前后变化值为(9.91±39.50)ml,与对照组的(-22.34±31.35)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细胞移植组室壁增厚率变化值高于对照组(11.40%±11.53%比2.27%±7.20%,P〈0.05),其余两组心功能参数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心脏MRI延迟增强显像与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心肌代谢存活心肌显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446(P〈0.001)。以^18F—FDGSPECT心肌代谢显像为金标准,心脏MRI延迟增强显像敏感度为68.3%,特异度为92.5%。结论MRI能够准确判断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容积和功能,对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的判断具有同^18F—FDGSPECT相近的特异性,但敏感性略低。MRI可用于心肌干细胞移植前诊断与移植后早期疗效的判定。
陆敏杰赵世华刘盛张普洪蒋世良张岩闫朝武刘琼凌坚黄连军何作祥杨敏福胡盛寿
关键词:心肌梗死磁共振成像干细胞移植
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诊断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分析和总结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71岁女性患者,入院前1 d 生气后突发胸闷、胸痛伴胸骨后烧灼。先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和左室造影、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和 MR 扫描。结果急诊心电图示 V1~V4导联 ST 段抬高和 T 波倒置,1周后出现病理性 Q 波,1个月后 Q 波消失,代之为巨大倒置的 T 波。心肌酶正常或仅轻度升高。急诊左室造影示左室巨大室壁瘤形成,约占左室容积3/4,左室射血分数(LVEF)约30%,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与之对应的冠状动脉病变;1个月后复查造影,示左室室壁瘤明显缩小,左室功能基本恢复,LVEF 63.6%。发病1周内心肌核素检查示相应区域灌注和代谢不匹配,提示心肌存活。MRI 示左室心尖部巨大室壁瘤形成,但受累节段既无灌注缺损又未见明显延迟强化,提示无坏死心肌。结论极度心理打击发生的短暂性左室心尖球状扩张可称为应激性心肌病。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以及 MRI 心肌灌注延迟显像能够提示病变区存活心肌,可指导临床治疗。
赵世华闫朝武何作祥蒋世良陆敏杰李世国刘琼
关键词:心肌疾病应激心肌梗塞放射性核素显像
扩张型心肌病与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临床和磁共振成像特征对比被引量:17
2010年
目的 研究扩张型心肌病(DCM)和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的临床和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探讨MRI对二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21例经心脏移植证实为DCM患者、25例临床证实为INNC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利用心脏MRI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左心房、室径线及左心功能,将左心室划分为17节段,对左心室致密化不全的节段进行计数,测量左心室各节段非致密化心肌和致密化心肌的厚度,计算非致密化心肌/致密化心肌比值(NC/C比值).结果 DCM患者全部都有胸闷、气短,心电图异常表现.而25例LVNC患者中21例(84%)患者有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4例(16%)无明确症状.22例(88%)LVNC患者存在心电图异常,3例(12%)心电图无异常发现.心脏MRI显示DCM患者左心房、室扩张更明显,更趋向球形化[DCM球形指数(SI)=0.81±0.06,LVNC SI=0.74±0.11].DCM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15.0±5.1)%]较LVNC[(32.7±14.2)%]低.DCM左心室有过度小梁化倾向,但LVNC患者受累节段即致密化不全的节段数(9±1)比DCM受累节段即过度小梁化节段(5±2)多.所有LVNC患者的心尖段(第17节段)均受累,而DCM患者心尖段未见受累.其他易受累节段在两组患者中分布大致相似,即侧壁中段、心尖段(第16、12、11节段)是最常见的受累节段,而室间隔基底段、中段(第2、3、8、9节段)均未见受累.LVNC患者最常发生致密化不全的心肌节段其致密化心肌厚度变薄,与DCM患者对应节段室壁厚度无差别.而不发生或很少发生致密化不全的节段,LVNC患者致密化心肌厚度比DCM患者对应节段厚.LVNC患者致密化不全心肌厚度与致密化心肌厚度比值(NC/C:3.3±0.6)较DCM患者(1.9±0.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CM与LVNC患者临床表现有些类似,心脏MRI能够显示二者在左心形态及功能方面的差别,NC的分布及程度对二者的鉴别有很大价值.
于进超赵世华蒋世良王黎明王振福陆敏杰凌坚张岩闫朝武刘琼程怀兵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心肌灌注延迟增强与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识别存活心肌对比研究被引量:28
2006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心肌灌注延迟显像(DE-MRI)所显示的高信号识别存活心肌和瘢痕组织,通过与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和18F-脱氧葡萄糖(FDG)SPECT进行对比研究,评估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方法34例临床确诊的心肌梗死患者,拟行再血管化手术治疗。男性29例,女性5例,年龄(58.0±9.8)岁,接受心脏MRI及SPECT灌注/代谢显像检查。两种方法各划分5个等级,依据17节段分析法,分析34例患者共578个节段,并对两种评价心肌存活的方法行一致性分析。结果DE-MRI判断存活心肌431段(74.6%),坏死心肌147段(25.4%)。SPECT灌注/代谢显像诊断正常心肌336段(58.1%),坏死心肌212段(36.7%),缺血心肌30段(5.2%)。两种方法半定量分析显示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51(>0.4)。以节段为单位,DE-MRI的敏感性为61.3%,特异性为95.4%。结论DE-MRI能够有效地识别存活心肌和瘢痕组织,并与18F-FDGSPECT一致性较好。
赵世华闫朝武杨敏福陆敏杰蒋世良李世国张岩刘琼刘玉清何作祥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塞
磁共振成像在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27例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型心肌病(ARVC)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MRI在ARVC的诊断与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按照1994年WHO关于ARVC的诊断标准,2004年10月至2006年6月共27例临床诊断或病理确诊为ARVC(6例行心脏移植术),男21例,女6例,平均年龄37.4(15~67)岁。采用1.5T超导MRI扫描仪对心脏形态(脂肪浸润、房室大小)、功能(室壁局部与整体运动功能)、心肌灌注与心肌存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形态学:88.89%(24/27)的病例MRI提示心肌脂肪浸润,62.96%(17/27)右室壁变薄,62.96%(17/27)右室心尖肌小梁明显粗乱,66.67%(18/27)右室流出道扩张,51.85%(14/27)右室心尖扩张,66.67%(18/27)右室下壁及游离壁扩张,40.74%(11/27)合并右房增大。心脏功能:18.52%(5/27)的病例右室局部运动功能异常,70.37%(19/27)整体运动功能异常,右室平均射血分数(EF)35%。40.74%(11/27)的患者合并左室扩大并室壁收缩运动明显减弱。心肌首过灌注示10.52%(2/19)的患者左室受累,36.84%(7/19)的患者左室和右室壁出现异常强化,提示心肌纤维或胶原变性。右室壁强化区域主要位于右室游离壁和右室流出道肌壁,左室则主要位于左室侧壁,少数合并左室心尖或室间隔,5例左室侧壁异常强化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纤维组织。仅1例表现为右室流出道增宽,但左室心肌显著变薄,收缩运动明显减弱;有3例右室MRI无阳性表现,其中2例左室侧壁室壁变薄并运动异常,延迟显像为异常强化,另1例表现为类似扩张型心肌病样改变。结论MRI高度的软组织对比与多序列成像可对ARVC进行全面诊断与预后评价,但少数以左室异常表现为主而无明显或仅轻微右室异常的病例,MRI易误诊,其左室侧壁段的纤维化为ARVC相对特征表现。右室整体运动异常、广泛纤维脂肪浸润、合并左室扩张并运动异常为其预后不良的指标。
陆敏杰赵世华蒋世良刘蕾闫朝武张岩刘玉清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心肌疾病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特征和磁共振成像表现被引量:54
2006年
目的研究孤立性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的临床特征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利用心脏MRI检查,采用不同成像序列对患者进行扫描,依据9节段分析法分析受累节段范围、程度及心脏功能等。此外引入舒张期受累节段致密化心肌厚度/室间隔基底段厚度(C/VS)比值试图对诊断标准进行优化。结果31例患者被诊断为LVNC,男23例,女8例,平均年龄39.9±15.7(13~64)岁。23例患者表现为心慌气短,其中9例初诊为扩张型心肌病。29例(93.5%)患者存在心电图异常,心律失常19例(61.3%)。31例患者共279个节段被分析,其中心肌致密化不全累及93个节段,占33.3%。31例患者的左室侧壁中段皆受累,23例(74.2%)患者左室心尖受累,其他依次为前壁中段17例(54.8%)、下壁中段10例(32.3%)、侧壁基底段8例(25.4%)、前壁基底段3例(9.7%)和下壁基底段1例(3.2%),室间隔基底段未见受累。84%的患者2个或2个以上节段受累;2例患者合并右室心尖部受累。3例合并左室附壁血栓,其中1例发生脑栓塞。MRI测量左室舒张末期横径58.7±10.2(45~89)mm,左室射血分数37.2%±16.5%(14%~70%)。舒张期受累节段非致密化心肌厚度/致密化心肌厚度(N/C)比值3.6±1.4(2.2~9.2);C/VS比值0.43±0.11(0.27~0.69)。结论心脏MRI能够全面而准确地诊断LVNC,C/VS比值的测量可能会部分弥补常规诊断标准(N/C)的不足。
闫朝武赵世华陆敏杰蒋世良韦云青李世国祁晓欧张岩刘玉清
关键词:心肌疾病磁共振成像
合并左心室受累的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型心肌病的组织学和MRI表现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终末期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型心肌病(ARVC)组织学特点和 MRI 特征。方法9例患者接受心脏移植,移植后离体心脏行组织病理学检查。7例移植前行 MR 扫描。结果病理学检查显示所有心脏双室受累,右心室腔显著扩张7例,大致正常2例。右心室壁均显示严重透壁性肌肉丧失,其中3例几乎完全被脂肪组织替代,6例几乎完全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左心室中重度扩张8例、轻度扩张1例。左心室游离壁受累者7例,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同时受累者2例。5例以脂肪细胞浸润为主伴小灶性纤维化;4例以弥漫性纤维化为主,伴灶性脂肪细胞浸润。7例 MRI 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21.66±7.05)%,左心室轻度扩张3例,中度扩张2例,高度扩张2例。右心室腔明显扩大、壁薄者5例,其中3例可见线状高信号脂肪浸润;其余2例右心室形态、大小及信号均无明显异常,仅突出地表现为左心室受累。2例显示心外膜下脂肪信号浸润,选择性累及左心室心尖和侧、后壁;3例左心室节段性变薄伴运动功能丧失分别累及室间隔、心尖和侧后壁;4例左心室游离壁变薄,厚度不足5/mm。5例心肌灌注延迟显像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强,左心室侧后壁强化者4例,其中透壁性和心外膜下各2例;室间隔肌壁间强化者2例;左心室心尖部强化者2例,灶性和透壁性各1例。4例患者右心室壁亦可见透壁性增强,其中累及右心室游离壁者2例,累及右心室心尖和后壁各1例。结论 ARVC 合并左心室受累是该组患者的特点,MRI 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 ARVC 继发性的心室扩张及室壁运动的节段性变化,而且能检出心室壁的脂肪浸润以及纤维化等,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理状态下心脏组织学特征。
赵世华陆敏杰周阳闫朝武蒋世良黄洁赵红刘蕾李世国张岩王宏宇吴言伶胡盛寿
关键词:心肌疾病磁共振成像心脏移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