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ZW001)

作品数:23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盖光孙姣姣高曼郭琼路珊珊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文学
  • 7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主题

  • 9篇文学
  • 8篇生态批评
  • 6篇生态
  • 5篇意蕴
  • 3篇中国文学
  • 3篇生态文学
  • 3篇生态意蕴
  • 3篇诗歌
  • 3篇国文
  • 3篇国文学
  • 2篇道法
  • 2篇性体验
  • 2篇叙事
  • 2篇中国文学传统
  • 2篇身心
  • 2篇生命
  • 2篇生态人
  • 2篇生态审美
  • 2篇生态体验
  • 2篇生态责任

机构

  • 24篇山东理工大学

作者

  • 18篇盖光
  • 2篇孙姣姣
  • 1篇李群
  • 1篇高曼
  • 1篇路珊珊
  • 1篇苗翠萍
  • 1篇郭琼
  • 1篇杨锐

传媒

  • 5篇管子学刊
  • 3篇湖南大学学报...
  • 3篇鄱阳湖学刊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蒲松龄研究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泰山学院学报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长春工业大学...

年份

  • 6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态审美的生态哲学基础被引量:4
2011年
生态审美凸显生命的体验性、过程性及关系性,其支撑点是生命有机性存在。生态审美的生态哲学基础的主要层面包括:生态智慧的构建张力,拓展了生态审美观的哲学视野及思维品质;生态世界观作为践行原则,促成生态审美的现实的美学实践和艺术实践;生态伦理作为运行轨迹,通过生态审美化的生命体验,促发人们深度感受生命的机能及生命活动的意义;生态价值的意义指向,推进并致力于实现生态审美那种充蕴、活化生命价值的能力。
盖光
关键词:生态审美生态哲学生命体验
中国美学“游”性体验的生态意蕴
2013年
"游"作为一种生命动势和审美的节律呈现,体现着中国古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执着追求。中国美学之"游"带有身体之游和精神之游的双重体验特征,既是精神的,更是身心共融的。生态思想关注人的生存,直指当代境遇下生命的存在关系,它与"游"性体验共同体现着生命的自由构建。同时,"游"性体验所蕴含的本性解放与整体观念,以及它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和呈现的大爱之境都体现着深层的生态意蕴。
孙姣姣
关键词:生态意蕴
生态文学与“生态人”的亲和性生存体验
2011年
生态文学的亲和性关系不仅针对人,而且包含对自然与环境,或以亲和的态度与方法融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生态和谐关系,进而展示对人的生存活动的亲和性与意义。生态文学活动要塑造具备亲和性活动状态的"生态人","生态人"在现实生存境域中总是要倡扬一种生态精神所激发的生命体验,以基本的做人准则塑造生态人格。"生态人"的人格构成既要内存一种包容精神,还要激发人们的生态责任感。生态责任既是个体及自我的责任,更体现着人类责任,其目的指向必然是明晰的,表现出一种节奏化、韵律化、诗意化且可持续性的目标指向。
盖光
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责任
文学的生态化与人的生态责任
2012年
文学的生态化是人类体验自己终极存在的活动方式,是在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中开掘人类存在的本真,通过彰显人的本来面目而走向人类的未来。生态人格是呈现自然、社会、精神/文化性存在的,复合且复杂的、生态性的生命有机体,它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始终坚守生态责任与使命。文学生态化趋向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同时也是责任性的,这必然有效地促成生态人格的活动机能,使之不断充蕴及激发人们的生态责任感。
苗翠萍盖光
关键词:生态人格
女性 母性 人性——莫言长篇小说《蛙》中“姑姑”的性属隐喻被引量:3
2013年
莫言长篇小说《蛙》以"姑姑"为叙事中心,塑造了一位在特定历史境域中复杂、扭曲、苦涩、挣扎着,且带有政治品质及男性化特色的女性形象。小说对其由多难境域到心灵及精神性转机的体验,直击人们的灵魂深处的痛楚,不仅符号性地包蕴着强烈的历史感,而且内蕴深沉的理性反思。"姑姑"曾经失却女性本有的品性,但她最终以躯体中流淌着的母性血脉而使人性之善得以回归,其中隐含着回溯历史,审视文化,而以深沉的反思及自我救赎,借力自身的行动而达心灵和精神归位,以重建女性、母性及人性的本真。
盖光
关键词:《蛙》女性叙事历史意蕴
生态文学与人的精神生态征象被引量:2
2016年
当代生态文学已经成为一种自主性、社会参与性、地方性及对文化根脉的挖掘性非常强的文学活动状态。精神生态是自然生态的延伸或派生论域,由自然生态到社会生态再到精神生态的演化呈现出人的生命有机化过程。生态文学与精神生态的互动,基于人的存在的整体性、有机性而合理展示文学体验的精神品质。生态文学需要展示人的生命活动有机性,不仅将人的活动及艺术体验对象放置在人的存在的多重生态关系中,着力阐释及评价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而且致力于促合精神生态运行的有机性,在激情涌动中促成人的生存的生态健康。
盖光
关键词:生态文学精神生态有机性健康性
生态批评:文学活动的价值指向及拓展
2012年
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学活动现象,但其价值指向所归位的理论视阈、权利认同、体验方式及功能效应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体验,因为它需要有宽泛、广博的视域,其社会现实效用更加明显,对人的当代生存状况,对人的未来发展境域的指涉亦更加明确。从学理层面来说,生态批评必然内蕴生态思想,但却不是简单诠释生态学的科学元素,其科学理念表现为向人文学的渗透、延伸、派生及组合,因而其价值指涉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学科及关注视点也有很宽的辐射领域。
盖光
关键词:生态批评价值指向
生态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对接、交融的学理特性
生态批评尽管初创于欧美国家,但其作为跨文化的世界性传播与交流策略,不仅深潜着文学的内向性与情感体验性,而且又满怀希望地由内走向外。生态批评所建立的基本理论视域不仅仍然是寻求,或者是旨在深层次挖掘人与自然有机关系的内涵,且...
盖光
关键词:生态批评中国文学传统跨文化
文献传递
“穷神知化”的生命精神与审美蕴含
2012年
"穷神知化"包蕴自然天地的"化"与"变",亦呈现生命活动及"生生"运演的"化"与"变"。其中的"神"既有自然天地之德性内蕴的"神"性,也有人悟解生命实在与精神、德性品质及审美体验所蕴积的"神"性,并通过人的活动(社会、道德及艺术审美)的现实化、对象化而转化不断放射、放大。"穷神"亦呈现由理性的体认去穷究感性、现实事物及生命存在的本根,深测"大化"运行及内外转换的生态轨迹;"知化"也表征着人们通过感悟生命而润化生命,进而品味、悟解审美与艺术生态之妙的机理。中国古代艺术与审美中的"神"也经由自然生态之"神"、生命之"神"向人转化,通向人的精神之"神",以凝化、结晶而成就艺术之"神性"。
盖光
关键词:生命精神生态审美
“法自然”与中华文学的自然审美体悟被引量:1
2016年
"道法自然"实为有机—过程性存在,且并不局限于显化"道"与"自然"的关系,或者不只是道"法自然",而且是人、地、天与道同"法自然"。我们从审美的层面来观照,其中的"法"既有成规、规范、规律及"内在价值"的含义,也有遵循、守持、取法之义,同时还有体验性及运行审美经验的含义。"法自然"的审美体悟,能够呈现自然审美的发生学含义,且呈以"自然"之美为中介的生命共在体验;在表现自我与自然的生命关联,不仅认同生命的共生和权利共存,而且旨在求解人何以能够超越自我生命,能够最有效、最合理地凸显人与自然的生命有机性及共通感。中华文学传统中自然审美体验内容丰富,态势多样,如无为、造化、尚清、传意、君子等等皆能通过"法自然"而悟解自然之美韵。这既显现着古人的一种自由精神的体验形式,又旨在追索自然/生命及美的"真"性。
盖光
关键词:自然审美中华文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