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XJA751004)
-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程国君朱卫国钟海林吴亚娟更多>>
-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延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从古典和谐走向近代崇高”——郭沫若的诗美学范畴及其历史美学逻辑论析被引量:1
- 2013年
- 与鲁迅给现代新文学带来的悲剧性审美体验不同,郭沫若给中国现代新文学与新诗带来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崇高在近现代的凸显是人类走向更高文明状态的表现。在新诗美学史上,郭沫若的诗学贡献和开拓性就表现在其诗展现的崇高美的美学范畴上。郭沫若的"雄浑的大诗"凸显的崇高美学范畴,标志着中国文学由"古典和谐走向近代崇高"的美学转向的成功实现。郭沫若引领的这种美学转向具有深刻的历史美学逻辑。这种逻辑决定的诗美发展路向的拓展,使《女神》成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真正的诗歌正典,也影响了诸如殷夫的政治抒情诗、《义勇军进行曲》等其他一些新诗正典的美学取向。弄清郭沫若的诗美范畴、个性及其美学逻辑,对于认识新诗及其审美创造、对于纠正在《女神》理解上的错位现象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 程国君吴亚娟
- 关键词:崇高美美学范畴
- 大化·空灵·圆形之美——《十四行集》的化转意识、时间体验与诗美建构
- 2014年
- 冯至《十四行集》融中国传统儒、佛、道哲学思想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于一炉,思考世界、人生、命运及其化转问题,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十四行集》弘扬了《易经》、佛教、道教的"大化"意识,书写与张扬了现代性的时间体验与意识,对于"荒原"这个现代世界的灾难性意象,也有深刻的省思。《十四行集》不仅具有现代诗的知性美风采,还呈现出深沉、空灵兼具的美学特点。同其思想的深沉圆熟一样,《十四行集》的诗艺术上也具有"圆形之美",它所达到的圆熟自如的境界,使西方格律诗十四行体这一诗体也像自由体诗一样,成了现代中国人最喜爱的一种诗体。
- 程国君
- 关键词:《十四行集》空灵美
- 从“音乐的美”到“纯诗”——论新月诗人现代诗歌美学建构的深层理论与实践被引量:3
- 2010年
- 古典的以及现代分析美学的诗美构成要素论、"音节化"与情感"诗化"的理论以及唯美主义理论,是新月"三美"论中"音乐的美"理论的深层次核心理念,也是新月诗人现代诗歌美学建构的基本理论。新月的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对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的美"的建构所做的示范性的探索与实践,依赖于这些文学美学的基本理论。后期,新月诗人的"纯正"、"纯粹"的诗歌美学追求倾向,则从关注诗歌的外在形式美向内在主体精神的美学品格转化。《奇迹》的音乐美与散文美交织的内在矛盾正是这种美学追求的呈现。认识清楚这些,对于深入认识现代诗歌的流变进程与现代诗歌的美学建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 程国君
- 关键词:新月诗人纯诗
- 知性美与“新诗现代化”——论穆旦与“九叶”诗人的诗美追求与实践被引量:2
- 2017年
- 学术史上,"九叶"的诗美追求一直没有被充分肯定。其实,"九叶"诗派的"新诗现代化"主张就是他们的新诗诗美追求主张。这种诗美追求体现在3个方面:(1)对"客观对应物""新诗戏剧化""现实·象征·玄学"基础上的"综合"性的追求;(2)对隐喻、通感、"矛盾修辞格"和反讽等现代诗语言的新的修辞性追求;(3)对诗文字组合的特殊的语言张力美的追求。"九叶"的这种诗美追求的美学和逻辑依据在于:他们诗歌里的矛盾修辞格、隐喻、反讽等感性的、修辞性语言的大量增加,缘于其"新的感性"的寻求和直觉把握的美学追求;他们诗歌的沉思性、议论性语言的大量增加因其诗歌创作中知性美寻求;因为对于诗的表现媒介——诗歌中新奇的文字组合与陌生化语言的重视,他们诗歌的语言及其形式就具有了特殊的张力美。"九叶"尽管有过度沉溺于繁复意象,有将新诗重新引向少数的精英化的滥用隐喻之嫌,但其诗美探索与创造的贡献却是不能抹杀的。1980年代初的朦胧诗派就是在此审美追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程国君钟海林
- 关键词:新诗现代化文学隐喻反讽
- 从“散文的美”到“文字的画”——论艾青的诗美建构及其探索实践被引量:1
- 2011年
- 与新月诗人一样,艾青对于现代新诗的诗美建构贡献巨大。他以"诗的散文美"建设为契机,为新诗带来亲切、自然、生动、新鲜的口语美的个性化语言;也带来错落有致、交互变化样态的具有真正的非格律化倾向与"自由化"倾向的自由诗旨趣的"诗的散文美"。他的绘画经历及其艺术家主体修养,使他给新诗带来色彩的美、意象的美、意境的美,把古典诗歌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造机趣赋予了新诗,从而使他的新诗达至"文字的画"的境界。在这些诗美探索的基点与高点上,艾青创作出了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和《我爱这土地》等具有了"精工"品格的自由体诗,把胡适、郭沫若以来的自由体推向了成熟,达到了至今难以企及的高峰。
- 程国君
- 关键词:新诗诗美
- 农耕时代的最后一曲挽歌——论《末代紧皮手》的悲剧意蕴与美学品格被引量:2
- 2012年
- 《末代紧皮手》以"机耕时代"(现代化)到来前的西北边地巴子营为原型,展示了解放前后现代中国农村变革中乡民的历史性命运。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农耕时代的最后一曲挽歌":它书写了当代乡村历史及其实践进程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并围绕"紧皮"这一包含着浓郁的西部民俗与原始意味的农事性活动,写出了一群农耕时代晚期乡民的悲剧性命运。小说包含着深切的乡土、乡愁和乡恋情结以及一种悲天悯人的精神格调与情怀,也反映出作者李学辉小说创作一贯的、基本的悲剧意识和深沉、幽默与反讽性的小说美学追求与叙事性追求倾向。
- 朱卫国程国君
- 关键词:悲剧意蕴
- 沉思性·议论化·隐喻化——论“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诗语言探索与诗美追求被引量:4
- 2012年
-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诗美探索与建构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于现代诗歌语言的革新与创造上。这种革新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诗歌中的叙述、描写性语言减少,沉思性语言大量增加;二是诗歌中的直白、科学性语言减少,矛盾修辞格、隐喻、通感、反讽等修辞性、感受性语言大量增加;三是蓄意制造文字的新奇与陌生化组合,探索现代诗句构、诗行构成的新法则,诗歌语言张力美效果凸显。当该派诗人以直观感性的、隐喻反讽的"新的感性"和象征性"艺术"语言改变着初期新诗语言直白化的弊端时,便创造了一套能够表现现代人复杂幽微意蕴与感受的诗歌语言体系。由于诗歌中象征性、隐喻性语言变多,陌生性语言增加,其晦涩与"现代化"的诗风由此形成,从而极大地丰富与提升了现代诗歌的艺术品格与美学品味。
- 程国君朱卫国
- 关键词:西南联大诗人群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