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32040)

作品数:34 被引量:624H指数:17
相关作者:卢华复王胜利贾东贾承造王良书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盆地
  • 7篇断层
  • 7篇新生代
  • 7篇油气
  • 6篇塔里木盆地
  • 4篇地质
  • 4篇前陆
  • 4篇褶皱
  • 3篇断层相关褶皱
  • 3篇新生代构造
  • 3篇源岩
  • 3篇烃源
  • 3篇前陆盆地
  • 3篇走滑
  • 3篇陆盆
  • 2篇地球动力
  • 2篇地球动力学
  • 2篇地震剖面
  • 2篇岩石
  • 2篇岩石圈

机构

  • 23篇南京大学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5篇浙江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北京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塔里木石油勘...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南京地质矿产...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作者

  • 21篇卢华复
  • 10篇王胜利
  • 9篇贾东
  • 5篇何光玉
  • 5篇王良书
  • 5篇贾承造
  • 4篇陈剑
  • 3篇郭华东
  • 3篇邵芸
  • 3篇刘志宏
  • 3篇阎福礼
  • 2篇李成
  • 2篇陈楚铭
  • 2篇印栋豪
  • 2篇石火生
  • 2篇钱祥麟
  • 2篇杨建国
  • 2篇魏国齐
  • 2篇刘绍文
  • 2篇万传彪

传媒

  • 5篇高校地质学报
  • 4篇南京大学学报...
  • 3篇地质论评
  • 2篇石油学报
  • 2篇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学前缘
  • 2篇Scienc...
  • 2篇Scienc...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质地球化学
  • 1篇煤炭学报
  • 1篇资源调查与环...
  • 1篇Acta G...
  • 1篇中生代以来中...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 4篇2005
  • 4篇2004
  • 5篇2003
  • 10篇2002
  • 5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9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塔里木北缘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被引量:38
2003年
结合塔里木北缘的库车拗陷和塔北隆起这两个构造单元的地温资料和岩石热物性参数,利用一维热传导方程,给出了塔里木北缘地区岩石圈的热结构。塔里木北缘地区平均地表热流为45mW/m^2左右,地幔热流约为20~24mW/m^2,莫霍面温度为514~603℃,热岩石圈厚度138~182km。在此基础上,根据该区地震测深剖面揭示的P波速度结构和岩石学,结合流变学模拟进一步确定了该区的岩石圈强度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圈的流变分层现象明显,整个上地壳和下地壳部分以脆性性质为主,下地壳底部才显韧性性质,壳下岩石圈地幔也表现为脆性性质,具有典型的“三明治”结构。此外,岩石圈强度也具有横向变化的特征,隆起区强度大于坳陷区强度;从南往北,强度依次降低,塔北隆起南部强度最大,库车坳陷强度最小。塔里木北缘地区岩石圈拉张背景下强度为4.77×10^(12)~5.03×10^(13)N/m,挤压背景下为6.5×10^(12)~9.40×10^(13)N/m,其脆-韧性转换深度在20~33km之间。塔里木北缘的岩石圈较冷且强度较大,岩石圈表现为刚性并以整体变形为主。该区地震活动性研究也表明了这一整体变形的地球动力学特征。
刘绍文王良书李成李华韩用兵贾承造魏国齐
关键词:塔里木北缘岩石圈地球动力学P波速度结构岩石学
Paleozoic Accretion-Collision Events and Kinematics of Ductile De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ern-Central Tianshan Belt, China被引量:39
2002年
The Tianshan range could have been built by both late Early Paleozoicaccretion and Late Paleozoic collision events. The late Early Paleozoic Aqqikkudug-Weiya suture ismarked by Ordovician ophiolitic melange and a Silurian flysch sequence,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relics, and mylonitized rocks. The Central Tianshan belt could principally be an Ordovician volcanicarc; whereas the South Tianshan belt, a back-arc basin. Macro- and microstructures, along withunconformities, provide some kinematic and 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2-phase ductile deformation.The earlier ductile deformation occurring at ca. 400 Ma was marked by north-verging ductileshearing, yielding granulite-bearing ophiolitic melange blocks and garnet-pyroxene-facies ductiledeformation, and the later deformation, a dextral strike-slip tectonic process, occurred during the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 Early Carboniferous molasses were deposited unconformably onpre-Carboniferous metamorphic and ductilely sheared rocks, implying the end of the early orogeny.The large-scale ductile strike-slip along the Aqqikkudug-Weiya zone was possibly caused by thesecond tectonic event, the Hercynian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ern Tarim block and the southernSiberian block. Late Paleozoic granitic magmatism and superimposed structures overprinted this EarlyPaleozoic deformation belt. Results of geometric and kinematic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primaryframework of the Southern-Central Tianshan belt, at least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Tianshan belt, wasbuilt by these two phases of accretion events.
舒良树J.Charvet卢华复S.C.LAURENT
关键词:KINEMATICSPALEOZOIC
Surveying of the deformed terraces and crust shortening rate in the northwestern Tarim Basin: Comment被引量:1
2002年
The paper of Shen et al., entitled "Surveying of the deformed terraces and crust shortening rate in the northwest Tarim Basin", was published 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 46, No. 12). Shen et al. found the deformation of Late Pleistocene to Holocene terraces of the Boguzi River across the Artushi Anticline in the northwest Tarim Basin close to the Pamir, and made level survey and differential GPS measurement,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geodynamics for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of Tianshan Mountains uplifting and Tarim Basin depression. But their understanding to the deformation mechanics of terraces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of crustal shortening are open to discussion. Therefore, we discuss it with Shen Jun et al.
关键词:COMMENTRATE
中、南天山古生代增生-碰撞事件和变形运动学研究被引量:53
2003年
天山山脉是通过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早期的增生和晚古生代晚期的陆-陆碰撞形成的,新生代又受到强烈的陆内挤压隆升与褶皱断裂作用的改造.早古生代晚期的阿齐克库都格-尾亚缝合带以奥陶纪的蛇绿混杂岩、含奥陶纪-志留纪化石的复理石以及高压变质岩和糜棱岩为特征.中天山造山带主要是一个奥陶纪的钙碱性火山岩-深成岩岛弧,而南天山主体是一个弧后盆地.中小型构造形迹及不整合接触关系,提供了一些两期韧性变形的运动学和定年学依据.早期韧性变形发生在400 Ma左右,为从南向北的推覆作用;含麻粒岩的蛇绿混杂岩和石榴石-辉石相韧性变形构造即形成于此期.早石炭世磨拉石不整合沉积在前石炭纪的变质岩和韧性剪切岩石之上.晚期韧性变形发生在晚石炭世-早二迭世,为右旋走滑构造作用;靠近中天山的北天山火山岩中发育有右旋走滑韧性剪切构造.其成因可能与晚石炭世发生的塔里木与西伯利亚两个陆块的碰撞有关.晚古生代花岗岩浆作用和后期构造叠加在早古生代变形形迹之上.结果表明,古生代的两期陆壳增生事件奠定了天山山系的基本构造格架.
舒良树卢华复印栋豪王博
关键词:天山造山带古生代陆-陆碰撞构造形迹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沉降特征探讨被引量:45
2003年
应用回剥分析方法(Backstripping analalysis)选取有代表性的四条剖面地层,计算了库车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的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其中构造沉降在早三叠世、早白垩世、上新世分别达到32.45 m/Ma、37.35 m/Ma和59.82 m/Ma的高峰,沉积速率曲线也清楚的揭示了库车盆地在演化过程中沉降速率起伏变化的特点.结合地震剖面上的构造证据以及岩相古地理、古生物化石证据,分析了库车盆地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认为库车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经历了挤压,应力松弛,构造伸展,挤压,应力松弛,再挤压等六个构造活动阶段,说明了盆地演化过程中构造活动的阶段性.由盆地的沉降特点、构造的活动性质,分析认为库车盆地是由三叠纪早期的前陆盆地经历了中生代应力松弛、盆地伸展以及晚白垩世的挤压隆升和剥蚀,经过早第三世的海侵,在新生代再次复活,是再生的前陆盆地.
阎福礼卢华复贾东于际民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中生代新生代盆地演化沉积速率沉降速率
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早第三纪伸展盆地的证据被引量:20
2003年
库车坳陷早第三纪伸展构造的证据有三,一是盆地在早第三纪时虽然沉降范围较大,但沉降速率较低.其沉降速率与处于伸展构造环境的侏罗、白垩纪盆地相似,而与处于挤压构造环境的三叠纪前陆盆地和晚第三纪前陆盆地相去甚远;二是在盆地东部吐格尔明背斜的北翼与南面塔北隆起的下第三系砾岩中发育有高角度的同生正断层;三是在盆地下第三系地层中发现的灰质砾岩、含砾灰岩等海相沉积和海相腹足类化石及膏盐层均运离古南天山造山带分布,剖面上也不具有前陆盆地沉积典型的楔状沉积的特征,由此不仅说明本区早第三纪海侵的存在,而且还说明在早第三纪发生过伸展作用.
何光玉卢华复王良书贾东王胜利印栋浩李树新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早第三纪前陆盆地伸展盆地沉降速率
塔西南与塔吉克盆地新生代构造与油气聚集被引量:6
2001年
位于帕米尔东西两侧的塔西南和塔吉克盆地在新生代时期经历了相似的构造 沉积演化过程 ,即老第三纪稳定沉降接受海侵沉积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受强烈挤压快速沉降接受陆相磨拉石沉积。自新第三纪以来 ,受帕米尔—西昆仑北移和隆升冲断的影响 ,塔西南和塔吉克盆地发生了复杂的褶皱 冲断变形 ,其差异在于塔西南明显地受走滑为主的剪压构造作用 ,而塔吉克盆地是受挤压为主的剪压构造作用的影响。塔西南和塔吉克盆地下第三系岩相组合类似 ,后期构造变形也相似 ,塔吉克盆地下第三系是该盆地的主力油层 ,已有许多油气田发现 。
王素华钱祥麟
关键词:塔西南坳陷新生代构造油气聚集
甘肃昌马盆地构造特征与成因被引量:9
2001年
阿尔金断裂是由阿尔金主干断层及其他次级断裂面组成的巨型走滑断裂系 ,其分布规律符合左行走滑挤压模式。昌马盆地位于阿尔金断裂带东段 ,它的古应力场与阿尔金断层的运动方向一致。昌马盆地北界是阿尔金主干断层 ;南界由锯齿状相交的半截子井—野马山断层、野马山断层、石板墩—龚岔口断层、中祁连北缘断层组成 ,分别是阿尔金主干断层的S面、小型Y面、P面、S面 ;东界由香毛山西断层、马舌头断层、青石岩断层组成 ,分别是阿尔金主干断层的X面、S面、R’面 ,昌马盆地是由这些断层围限的狭长三角形。因此 ,昌马盆地是阿尔金断裂带中主干断层与分枝断层联合作用形成的走滑分枝盆地。盆地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拉张作用 ,接受了巨厚的沉积 ;晚第三纪到第四纪由于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运动 ,盆地反转 ,处于受挤压状态 ,形成走滑分枝盆地。通过对昌马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的分析 ,认为昌马盆地具有形成油气的有利地质条件 ,应加强勘探力度。
王胜利卢华复贾东石火生叶尚夫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油气石油地质
新疆柯坪、乌什的若干■类化石及其地质学意义被引量:4
2001年
根据新疆柯坪、乌什的类化石新材料 ,结合以往有关类生物地层学及类古地理分布的资料 ,分析了塔里木地区二叠纪类化石组合特征。研究结果显示 ,塔里木盆地早二叠世类动物群与我国西南地区同期类动物群面貌非常相似 ,并具有一些目前仅发现于云南、贵州和广西的地方性种类 ,表明塔里木板块与华南板块在这一时期应处于相同的纬度 ,且两者相对位置似应比较接近。但是 ,这一结论与有关古地磁资料不尽吻合。针对这一问题 ,结合有关石炭—二叠纪微板块运动及古洋流运动方向的研究成果 ,对塔里木。
杨湘宁贾东卢华复
关键词:TING类化石二叠纪华南板块古地磁资料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冲断构造楔特征被引量:128
2001年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冲断构造楔由一系列向南运动的逆冲断层和相关褶皱组成。冲断楔的北部以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双重逆冲构造为主。断层楔的前缘发育了很好的滑脱膝折背斜 ,全为肓断层控制 ,形成隐蔽式前锋。冲断层的就位从中新世开始 ,自北向南迁移 ,前锋的构造形成在第四纪。造成逆冲断层的地壳水平缩短作用速度在中新世较慢 ,平均为 0 .35 5mm/a ,上新世中期达 0 .82mm/a ,而到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速度增大了约一个数量级 ,达到 1.2 9~
卢华复贾承造贾东陈楚铭刘志宏王国强王胜利
关键词:新生代构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