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970565)
- 作品数:3 被引量:37H指数:3
- 相关作者:刘光远白启殷宏赵启祖宋建国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甘肃省兽医技术推广总站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牛中华泰勒虫新种(梨形虫亚目:泰勒虫科) 2.分子分类学研究被引量:19
- 2002年
- 分离自我国甘肃中部地区土种黄牛的一种形态特异的泰勒虫,采用传统分类学研究鉴定为新种,被定名为中华泰勒虫(Theileria sinensis sp.nov.)。又利用对泰勒虫属特异的PCR引物(92/93)对该种基因组DNA扩增,结果表明该种属泰勒虫属原虫确定无疑,并对代表虫种进化和分类的18S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对已测出该基因1067bp长片断序列与基因库中9种巴贝斯虫,7种已知牛泰勒虫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建立起系统发生树。树图表明,瑟氏泰勒虫和水牛泰勒虫的亲缘关系非常近,中华泰勒虫与这两个种的亲缘关系较近,与附膜泰勒虫、小泰勒虫、环形泰勒虫、斑羚泰勒虫、突变泰勒虫差异较大。
- 白启刘光远殷宏赵启祖刘德考任家信李新
- 关键词:PCR
- 麻点璃眼蜱生活史的研究被引量:11
- 2002年
- 在实验室条件下 ,将麻点璃眼蜱 (Hyalommarufipes)幼蜱至若蜱置于牛体或兔体、成蜱置于羊体摄食 ;若蜱蜕化、饱血雌蜱产卵和孵化在 2 8℃、相对湿度约 80 %的培养箱中完成。在此条件下 ,对从甘肃省永靖县羊体获得的麻点璃眼蜱在实验室进行了生活史研究。试验证实 ,该种蜱为二宿主蜱 ,一个生活周期需要经过幼蜱、若蜱、成蜱和卵 4个发育阶段。幼蜱 5~ 7d饱血 ,蜕化为若蜱后不离开前一变态期蜱的寄生部位 ,继续在宿主体上叮咬吸血 ,经 14~ 2 4d若蜱饱血脱落。若蜱蜕化期为 18~ 63d ,平均 40 .5d。雌蜱饱血需 8~ 16d ,平均 12 .0d。雌蜱产卵前静止期 6~ 43d ,产卵期 16~ 2 9d ,平均 2 2 .5d。卵经 2 0~ 41d孵出幼蜱 ,平均 3 1.5d。该种蜱在实验室完成一个生活周期需要 91~ 2 2
- 刘光远宋建国白启
- 关键词:生活史
- 牛中华泰勒虫(Theileria sinensis sp.nov.)新种 1.传统分类学研究被引量:10
- 2002年
- 对分离自我国甘肃中部地区土种黄牛体的泰勒虫未定种作了鉴定。与环形泰勒虫 (T .annulata)、瑟氏泰勒虫 (T .sergenti)、小泰勒虫 (T .parva)、突变泰勒虫 (T .mutans)、斑羚泰勒虫 (T .tautotragi)、附膜泰勒虫 (T .velifera)、水牛泰勒虫 (T .buffeli)作了形态学上的比较研究 ,观察到该未定种除了泰勒虫所共有形态外 ,还有其它泰勒虫所没有的且难以描述的特异形态 ,尤其在染虫率高峰期 ,特异形态占虫体总数的 2 0 %左右。该种还具有出芽增殖的特性 ,可在除脾牛体内大量繁殖 ,染虫率可达 5 2 6 9%的高峰 ,试验感染牛出现高烧、极度贫血、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 ,导致个别牛只死亡 ,剖检观察到某些脏器有严重病变 ,表明具有一定的致病力。媒介蜱尚不清楚 ,但已证实 ,在我国传播家畜泰勒虫和巴贝斯虫的 7种媒介蜱对该种无传播能力。传统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 ,该种不同于已知牛泰勒虫有效种 ,系一新种。由于这一新种首次在中国分离到 ,因而被命名为中华泰勒虫 (Theile riasinensissp .nov .) (梨形虫亚目 :泰勒虫科 )。
- 白启刘光远殷宏赵启祖刘德考任家信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