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基金(RDA0910)

作品数:6 被引量:167H指数:4
相关作者:何英彬陈佑启杨鹏姚艳敏李志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更多>>
发文基金: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生态
  • 3篇适宜性
  • 3篇土地适宜性
  • 2篇生态脆弱
  • 2篇生态脆弱区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区域规划
  • 1篇研究进展及展...
  • 1篇英文
  • 1篇土地适宜性评...
  • 1篇土地整理
  • 1篇农村
  • 1篇农村居民
  • 1篇农村居民点
  • 1篇农村居民点土...
  • 1篇粮食安全
  • 1篇景观
  • 1篇居民点
  • 1篇荒漠
  • 1篇荒漠化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6篇何英彬
  • 4篇陈佑启
  • 4篇姚艳敏
  • 4篇杨鹏
  • 2篇唐华俊
  • 2篇李志斌
  • 1篇许新国
  • 1篇邓辉
  • 1篇余强毅
  • 1篇李建平
  • 1篇唐鹏钦
  • 1篇陈仲新
  • 1篇王利民
  • 1篇吴文斌

传媒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Agricu...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国外基于GIS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被引量:73
2009年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基本工作和重要内容。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研究探讨土地适宜性是处理好人口与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学者有关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观点,按照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三个方面: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基于GIS多指标决策方法和人工智能建模。对于目前常用的基于GIS多指标决策和人工智能建模两种方法进行了评析;并提出评价方法正向精确化、综合化和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建议注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空间尺度转换,力争在未来实现网络化、可视化。
何英彬陈佑启杨鹏吴文斌姚艳敏李志斌
关键词:土地适宜性GIS
基于尺度推绎法的生态脆弱区粮食作物耕作适宜性评价(摘要)(英文)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对以生态脆弱及半干旱气候为典型特征的寿阳县进行农作物土地适宜性评价,以期为农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针对研究区寿阳县的当地作物玉米、小麦、高粱和大麦,通过尺度推绎方法开展了传统及机械种植两种情景下的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尺度推绎在一个土地系统中完成,该系统由土地单元、土地面和土地点几级空间系统组成。并通过气候调整指数修正了IAO(意大利海外农业研究所)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结果]4种作物种植适宜性出现了两极化现象:4种作物的最适宜等级(S1)和最不适宜等级(N2)在研究区占大部分地区。玉米、大麦和小麦在传统模式下更适宜耕作。[结论]未来的耕作政策应更加注重在非宜耕区实现耕地向林地与草地的转变,在宜耕区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注意提高牧民生活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以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
何英彬Luca Ongaro王毅敏
基于尺度推绎方法的生态脆弱区耕作适宜性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以山西寿阳县的玉米和小麦为研究对象,应用尺度推绎方法开展机械化与传统耕作方式下区域粮食作物耕作适宜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耕作方式下玉米与小麦适宜种植面积皆要大于机械化耕作方式下2种作物适宜种植面积,而无论是机械化种植还是传统耕作小麦适宜种植区面积皆大于玉米种植适宜区;(2)2种作物种植适宜区空间分布呈两极化特征,即高度适宜区与永久非适宜区占据研究区绝大部分区域;(3)2种粮食作物高度种植适宜区基本集中在寿阳县北部黄土高原的塬、沟地貌区及坡度较小的山区。建议在机械化种植与传统耕作方式下皆是中、高度种植适宜区域采取机械化种植方式,而在仅适宜传统耕作的种植适宜区采取传统方式耕作。
何英彬姚艳敏唐华俊杨鹏王利民邓辉Luca Ongaro
关键词:土地适宜性机械化传统耕作
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30
2010年
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特征,对于北京市未来土地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景观、经济和生态3方面着手,应用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程度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经济密度指数及生态价值等指标,借助1km×1km网格进行空间表达,阐述了2006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类型比较齐全,北京市土地利用/覆盖多样化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呈由西北山区向东南平原逐渐增大的过渡趋势;2006年北京市平均土地经济密度为47.97×106元/km2;北京市西北林区经济密度最低,而城镇区域最高,且集中连片;2006年北京市总体生态价值约为13488.13×106元,每平方千米约为0.82×106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北京土地利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何英彬陈佑启李志斌姚艳敏唐鹏钦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景观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及其对耕地的影响被引量:45
2009年
为明晰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目的与效果及其对耕地数量的影响,根据目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研究进展,从土地整理潜力、土地整理模式及土地整理政策建议三方面对该领域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了目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主导的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及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以便增加耕地数量的建议。
何英彬陈佑启杨鹏许新国余强毅
关键词:区域规划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耕地
不同政策情景下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被引量:14
2010年
针对目前耕地适宜性评价中存在指标缺乏表达农民意愿及生态限制性因子的缺陷,应用基于生态限制性因子指标体系开展了中国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粮食安全政策导向情景下,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较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亚湿润干旱区及半干旱区的局部地区,占地37×104km2;在生态环境政策导向下,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较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内蒙古南部、西藏南部、新疆北部的局部地区,占地约26.9×104km2;由于政策导向的不同,宜耕减少地区主要集中于内蒙古东部和西藏南部的局部地区。该研究为大空间尺度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及多指标、尤其是生态限制指标的实用及不同情景的设置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何英彬唐华俊杨鹏姚艳敏陈佑启陈仲新李建平
关键词:生态土地利用区域规划土地适宜性荒漠化地区粮食安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