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60265)

作品数:15 被引量:83H指数:7
相关作者:柴强赵财陈桂平黄高宝于爱忠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间作
  • 9篇玉米
  • 6篇豌豆
  • 5篇玉米间作
  • 4篇丁香
  • 4篇丁香酚
  • 4篇施氮
  • 4篇小麦
  • 4篇化感
  • 3篇带型
  • 3篇氮量
  • 3篇水分
  • 3篇水分利用
  • 3篇水分利用效率
  • 3篇利用效率
  • 3篇绿洲
  • 3篇绿洲灌区
  • 2篇氮水平
  • 2篇施氮量
  • 2篇施氮水平

机构

  • 15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白银市农业科...

作者

  • 13篇柴强
  • 5篇赵财
  • 4篇黄高宝
  • 4篇陈桂平
  • 3篇朱静
  • 3篇刘辉娟
  • 3篇于爱忠
  • 3篇周海燕
  • 2篇黄鹏
  • 2篇殷文
  • 1篇刘淑梅
  • 1篇冯福学
  • 1篇彭正凯
  • 1篇杨彩红
  • 1篇魏镇泽
  • 1篇秦安振
  • 1篇王利立
  • 1篇吴玉鼎
  • 1篇秦亚洲
  • 1篇刘正芳

传媒

  • 4篇农业现代化研...
  • 4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核农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带型及施氮水平对玉米间作豌豆群体光分布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优化间作群体受光结构缺乏理论依据,间作增产技术依据不足等问题,旨在为构建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间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间作豌豆为研究对象,在不施氮、传统施氮量减施1/3、传统施氮量和3∶4带型(3行玉米∶4行豌豆)、2∶4带型(2行玉米∶4行豌豆)配置下,研究了玉米间作豌豆群体内的光分布及消光特征.【结果】在整个生育期,与单作相比,间作有利于群体内的光分布,间作底层光强高于单作,豌豆高25.7%~156.7%,玉米高50%~316.2%.间作底部的透光率也高于单作,豌豆高51.2%~55.9%,玉米高236.9%~237.8%.豌豆上部第2层光强间作比单作高32.4%~103.0%,玉米高1.1%~39.5%.随施氮量的增加底层透光率降低,3∶4和2∶4传统施氮间作处理较减施1/3氮肥和不施氮间作模式冠层底部光强低,且3∶4间作处理的受光结构优于2∶4间作处理.【结论】玉米/豌豆间作为3∶4带型,施肥量为450kg/hm2是最适宜试区玉米/豌豆间作群体光照结构的模式参数.
乔寅英柴强
关键词:间作光分布带型施氮量
间作小麦留茬方式对配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了间作小麦不同留茬方式对间作玉米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玉米(SC)相比,间作小麦25cm高茬收割压倒处理(W/C1)、25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处理(W/C2)、不留茬收割处理(W/C3)间作玉米产量分别增加了12.53%、17.44%、11.27%,W/C2处理下玉米产量显著高于W/C1与W/C3处理。间作增大了玉米耗水量,小麦留茬可显著降低间作玉米的耗水量,3种间作处理玉米的耗水量较单作分别增加了12.86%、9.71%、16.95%,W/C1和W/C2处理下耗水量较W/C3处理分别降低了3.63%和6.61%。3种间作处理玉米的WUE较单作分别提高10.82%、22.92%、4.78%;其中,W/C2处理间作玉米的WUE最大,且显著高于W/C1、W/C3处理。试验条件下,小麦25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是该区提高间作产量和WUE的有效措施之一。
吴玉鼎黄高宝柴强于爱忠秦安振
关键词:绿洲灌区间作留茬覆盖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带型及施氮条件下玉米间作豌豆的产量表现和氮肥利用率被引量:12
2013年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水平和带型配置对玉米间作豌豆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间作豌豆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3:4间作模式的产量显著高于2:4间作,施氮能够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而中、高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间作显著提高作物吸氮量,3:4间作模式在中施氮处理的吸氮量显著高于2:4间作模式;间作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3:4间作模式的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2:4间作模式,而中、高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2:4间作模式中玉米对复合群体的贡献大,3:4间作模式中豌豆对复合群体的贡献大。
陈国栋黄高宝柴强
关键词:施氮水平带型间作吸氮量氮肥利用率
丁香酚对小麦-蚕豆间作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在田间持水量75%水平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根系分泌物丁香酚对小麦、蚕豆(Vicia sativa)单作和间作群体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化感物质间作群体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总体上,微生物的多样性降低,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而细菌数量增加。与无丁香酚处理对比,在3种种植模式中,丁香酚对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两种微生物数量的减小幅度分别为21.95%~98.42%和13.33%~92.82%;单作小麦较间作处理的细菌数量变化了-118.63%~90.73%,但单作蚕豆细菌数量变化了-56.39%~76.76%;放线菌占微生物的相对数量变化了-4.42%~4.32%,细菌变化了-4.36%~4.88%。小麦间作蚕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较单作小麦、单作蚕豆分别变化了15%~26.98%和-45.45%~6.67%;经丁香酚处理,单作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而间作变化不大。
刘辉娟柴强黄高宝周海燕朱静
关键词:丁香酚土壤微生物化感作用
不同供水水平下丁香酚和间作蚕豆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研究以小麦根系分泌物丁香酚(2-甲氧基-3-烯丙基苯酚)为参试化感物质,研究了不同供水水平及间作蚕豆条件下丁香酚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酚对单、间作小麦旗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具有抑制作用,且随供水水平的降低而增强;单作小麦旗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日均值分别较对照降低13.29%、28.95%和21.08%,间作小麦降低7.41%、24.39%和21.07%,间作可弱化丁香酚的抑制作用.丁香酚处理下的单、间作小麦旗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分别提高10.37%和17.96%,且间作模式下与对照差异显著.生产实践中,通过合理间作和优化灌溉可减轻小麦连作以及小麦秸秆覆盖等产生的自毒作用.
赵财柴强
关键词:小麦丁香酚间作光合特性化感作用
玉米间作豌豆水分利用效率对供水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响应被引量:6
2012年
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低、中、高3个供水水平(4 050、4 500、4 950m3/hm2)与玉米密度(5.25、6.0、6.75万株/hm2)处理下玉米间作豌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结果表明,在同等种植密度下,玉米间作豌豆总产量及间作组分产量均随供水水平提高,呈显著增加趋势,中种植密度高供水水平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在同等种植密度下,玉米间作豌豆耗水量随供水量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中、高种植密度处理在供水水平提高时,耗水量的增幅显著下降,高种植密度处理中下降最为显著;中种植密度与中供水水平处理组合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豌豆间作玉米的WUE,可达到2.24kg/m3。
魏镇泽柴强黄鹏于爱忠
关键词:供水种植密度间作水分利用效率
间作蚕豆根系活力和形态对丁香酚及供水水平的响应被引量:3
2014年
针对干旱和种间作用下,外源化感物质对作物根系作用机制研究薄弱问题,本文以小麦间作蚕豆为参试对象,在不同土壤含水量水平下(田间持水量的75%,60%,45%),研究了小麦根系分泌物丁香酚(2-甲氧基-3-烯丙基苯酚)对单作和间作蚕豆根系形态和活力的影响,以期为通过化感作用途径调控间作群体探索新的思路。结果表明:土壤中浓度为300×10-6mol·kg-1的丁香酚对单作和间作蚕豆根系活力和根体积、根干重和根长等形态特征均具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化感负效应;随供水水平的提高丁香酚对蚕豆根系的化感效应呈减弱趋势,不同供水水平下化感效应绝对值表现为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5%时最大,60%居中,75%最小。蚕豆根系活力的化感效应值在75%和60%供水水平下,均与45%供水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单作和间作蚕豆化感效应值在75%供水水平处理下,较45%供水处理分别降低64.0%和56.8%;而种植模式、丁香酚和供水水平对蚕豆根系活力、根体积、根长和根干重的互作效应不显著。因此,生产实践中,可通过优化水分管理达到弱化化感物质对间套作作物间根系的负效应,从而达到克服间套作群体中因某一种作物化感物质累积而造成的毒害作用。
赵财柴强黄高宝周海燕刘辉娟朱静
关键词:丁香酚供水条件间作根系化感效应
空间布局对玉米/豌豆种间竞争力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为了提高玉米/豌豆种植模式的生产水平,在甘肃省绿洲灌区,试验通过调整玉米/豌豆带田中两作物的间距及玉米行距,研究了不同空间布局对玉米/豌豆复合群体的光合物质积累、种间竞争力及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处理复合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都符合Logistic的"S"型生长曲线,其中间作玉米、豌豆的干物质积累量都以间距30cm的处理最大,较间距15cm和45cm的处理提高了19.5%、18.0%和25.9%、25.6%,间距的改变对间作豌豆的干物质积累影响不显著.间作模式中整个共生期内玉米相对豌豆的竞争力均大于0,其中以间距45cm处理最大为0.50,较间距30cm和间距15cm的处理高31.6%和16.3%.间作与单作相比较增产优势明显,间作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在1.20以上,两作物间距30cm时,经济产量最大,两作物总产量为12 915kg/hm2,比间距15cm和间距45cm的处理分别提高了11.8%和11.1%.
刘淑梅黄鹏柴强谢鹏虓彭正凯
关键词:绿洲灌区玉米豌豆种间竞争力
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以期为农田固碳减排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河西绿洲灌区的7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CFX-2开放式呼吸测定系统进行土壤呼吸速率测定.【结果】7类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其中,单作玉米的波动幅度最大,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平均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单作玉米>玉米间作豌豆>小麦间作玉米>春小麦复种冬油菜>春小麦复种冬小麦>春小麦复种春油菜>春油菜复种马铃薯,且不同处理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P<0.05);单作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最强,春油菜复种马铃薯最小,且单作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为春油菜复种马铃薯的4.6倍.间作模式下小麦、玉米带土壤呼吸速率较相应的单作分别降低20.9%和26.3%.【结论】7种种植模式中,单作玉米潜在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春油菜复种马铃薯最有利于农田温室气体减排,而间作模式可有效降低配置作物的土壤呼吸速率强度.
赵财陈桂平柴强文玉良
关键词:复种土壤呼吸速率秸秆还田
灌溉方式对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耗水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通过大田试验,在不同供水水平下,研究了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的耗水量、土面蒸发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小麦间作玉米耗水量较单作小麦、玉米耗水量的加权平均高12.7%-20.1%,与传统灌溉相比,交替灌溉可降低间作耗水量;小麦间作玉米的日均土面蒸发量较相应单作的加权平均增大了9.19%~13.6%,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的日均土面蒸发量较平作漫灌低10.1%;与单作相比,间作土面蒸发量占蒸散量的比例(E/ET)高于单作。间作较低的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和较大的叶日积(LAD)是耗水量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传统灌溉相比,交替灌溉可降低间作表土层的含水量,可作为减小间作土面蒸发技术的切入点。
柴强杨彩红陈桂平
关键词:间作交替灌溉土面蒸发绿洲灌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