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09JBFB10)

作品数:7 被引量:181H指数:5
相关作者:孟顺龙陈家长胡庚东吴伟瞿建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农业部渔业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植物
  • 6篇浮游植物
  • 5篇群落
  • 4篇植物群
  • 4篇植物群落
  • 4篇浮游
  • 4篇浮游植物群落
  • 3篇秋季
  • 3篇群落结构
  • 2篇生态学
  • 2篇生态学特征
  • 2篇太湖
  • 2篇长江
  • 1篇性状
  • 1篇野蚕
  • 1篇英文
  • 1篇生态指标
  • 1篇水质
  • 1篇水质评价
  • 1篇种间

机构

  • 6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作者

  • 6篇范立民
  • 6篇瞿建宏
  • 6篇吴伟
  • 6篇胡庚东
  • 6篇陈家长
  • 6篇孟顺龙
  • 3篇裘丽萍
  • 3篇马晓燕
  • 1篇胡春梅
  • 1篇刘彬斌
  • 1篇尤洋
  • 1篇陈义安
  • 1篇张友洪
  • 1篇刘俊凤
  • 1篇杜周和
  • 1篇王晓芬
  • 1篇宋超
  • 1篇韩兵

传媒

  • 2篇Agricu...
  • 1篇湖泊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太湖五里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114
2009年
根据Jaccard相似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研究了2008年太湖五里湖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2008年1—12月,五里湖共出现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甲藻Pyrrophyta、黄藻Xanthophyta7门64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绿藻种数最多,共35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4.7%;其次是蓝藻和裸藻,都为9种,均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14.1%;硅藻7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10.9%;隐藻2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3.1%;甲藻和黄藻各一种,均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1.6%。五里湖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变化在320.4×104~3390.6×104ind·L^-1和0.627~2.025mg·L^-1之间。浮游植物数量以夏末秋初最高,秋末最低;且除绿藻外,五里湖浮游植物的季节演替规律与PEG模型基本相似。相似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相似性指数变化在0.19-1之间;其中1月8日—4月3日的生境相似、4月23日—5月25日的生境相似、6月22日—8月12日的生境相似、8月28日—10月15日生境相似。优势度分析显示,浮游植物优势度指数变化在0.02~0.86之间,优势度不高;且除5月13日外,其他调查时间下的浮游植物优势种都在3种以上,优势种种数较多。多样性和均匀度分析显示,五里湖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分别变化在0.92~2.61和0.20~0.63,大多数调查时间下的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都较好,表明2008年五里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复杂、群落信息含量较大,群落结构处于较完整的状态。
陈家长孟顺龙尤洋胡庚东瞿建宏吴伟范立民马晓燕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太湖
温度对两种蓝藻种间竞争的影响被引量:16
2010年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和巨颤藻(Oscillatoria princeps)的生长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无论在纯培养体系还是混合培养体系中,微囊藻在25℃下生长最好,颤藻在30℃下生长最好;温度对藻类的种间竞争抑制参数能够产生明显影响,在20℃、25℃、30℃3个温度下,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30℃时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分别是20℃和25℃时的1.42倍和1.13倍,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则表现为25℃>30℃>20℃,25℃时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分别是20℃和30℃时的1.54倍和1.21倍,在20℃、25℃、30℃3个温度下,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均大于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说明在各试验温度下,微囊藻对颤藻的抑制能力均大于颤藻对微囊藻的抑制能力;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中的两物种竞争结果可初步判断,20℃和25℃温度下,微囊藻在竞争中取胜,30℃下,微囊藻和颤藻可以实现不稳定共存。
陈家长孟顺龙胡庚东瞿建宏吴伟范立民马晓燕裘丽萍
关键词:微囊藻颤藻温度种间竞争
2008年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被引量:23
2010年
2008年对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梅梁湾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5种,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种数最多,共20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7.1%;其次是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共7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0.0%.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在298.2×104-368006.8×104cells/L和0.298-184.202mg/L之间;浮游植物数量以夏季(6月5日)最高,春季(3月20日)最低.浮游植物相似性指数变化在0.11-1.00之间;其中1月8日-4月3日的相似性指数高,在0.54-1.00之间,均在中度相似以上;其他时间下的相似性指数低,变化在0.11-0.50之间,为极不相似或轻度相似.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分别在0.01-2.29和0.003-0.72之间,其中1月8日-4月3日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好,其他时间下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差,表明1月8日-4月3日梅梁湾浮游植物分布比较均匀,群落结构复杂,而4月23日-12月9日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
孟顺龙陈家长胡庚东瞿建宏吴伟范立民马晓燕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生态学特征太湖
野蚕后代蚕茧尖头性状的调查研究(英文)
2012年
[目的]研究野蚕后代的蚕茧性状。[方法]在驯化饲养野蚕及野蚕后代的选育中,对其所结蚕茧的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蚕茧尖头性状在野蚕后代中表现明显,其尖头部位与蚕蛹尾部明显一致,雌蚕略有不同,表明蚕茧尖头性状存在遗传。[结论]该研究为野蚕后代的蚕茧性状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对蚕品种选育具有指导意义。
陈义安张友洪王晓芬刘彬斌杜周和刘俊凤韩兵胡春梅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空间特征(英文)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资源现状,并为该江段的生态环境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防法1根据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分布以及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等多项生物学指标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应用聚类分析法研究长江安徽一江苏段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共检出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5门27种;其中,硅藻种数最多,1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9.3%;其次是绿藻,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2.2%;之后分别是蓝藻、隐藻、裸藻,分别为2、2、1种,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7.4%、7.4%、3.7%;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巴豆叶脆杆藻(Fragilariacrotonensis)、意大利直链藻(Melosiraitlica)、隐头舟形藻(Naviculacryptocephala)、小环藻(Cyclotella)以及尖尾兰隐藻(Chroomonasacuta);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在5.68×10^4-7.08×10^4cells/L,平均为6.01×10^4cells/L,生物量变化在30.43~34.73μg/L,平均为32.46μg/L。[结论1与以往的研究相比,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种类数减少,数量和生物量上升,说明长江江苏段的水质恶化,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仍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显示出长江江苏段水质的恶化程度尚不严重。浮游植物相似性聚类分析显示,长江安徽一江苏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大致聚为2类,南京、芜湖、江阴3站聚为一类,铜陵、安庆站聚为一类。
孟顺龙陈家长胡庚东吴伟瞿建宏范立民裘丽萍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长江
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空间特征被引量:22
2011年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资源现状,并为该江段的生态环境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根据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分布以及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等多项生物学指标,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应用聚类分析法研究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共检出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5门27种;其中,硅藻种数最多,1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9.3%;其次是绿藻,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2.2%;之后分别是蓝藻、隐藻、裸藻,分别为2、2、1种,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7.4%、7.4%、3.7%;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巴豆叶脆杆藻(Fragilariacrotonensis)、意大利直链藻(Melosira italica)、隐头舟形藻(Navicula cryptocephala)、小环藻(Cyclotella)以及尖尾兰隐藻(Chroomonas acuta);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在5.68×104~7.08×104cells/L之间,平均为6.01×104cells/L,生物量变化在30.43~34.73μg/L之间,平均为32.46μg/L;与以往的研究相比,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种类数减少,数量和生物量上升,说明长江江苏段的水质恶化,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仍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显示出长江江苏段水质的恶化程度尚不严重。浮游植物相似性聚类分析显示,长江安徽-江苏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大致聚为2类,南京、芜湖、江阴3站聚为一类,铜陵、安庆站聚为一类。
孟顺龙陈家长胡庚东吴伟瞿建宏范立民裘丽萍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长江
长江下游江段秋季浮游植物生态指标与理化指标评价被引量:18
2010年
采用种类相似性指数、多样性指数等多项生物学指标分析2009年秋季长江下游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并结合理化指标评价其水质营养状态。结果表明:2009年秋季,长江下游段共检出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5门27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在5.68×104~7.08×104cells/L,平均为6.01×104cells/L,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在30.43~34.73μg/L,平均为32.46μg/L;各采样站位之间的浮游植物相似性指数变化在0.30~0.63,介于轻度相似至中度相似之间;多样性指数变化在2.38~2.73,多样性较好或丰富,显示出长江下游段的浮游植物群落处于较稳定的状态;水质CODMn、TN、TP和TLI(∑)分别变化在2.71~3.23 mg/L、1.24~1.35 mg/L、0.058~0.072 mg/L和44.87~45.96;综合水质生物学和化学评价结果可知2009年秋季长江下游段的水质较好;但从水质评定级别来看,化学评价得出的水质等级与生物学评价得出的水质等级有所不同,显示出两种方法的差异性,因此,生物监测应与理化监测相结合,以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陈家长孟顺龙胡庚东瞿建宏吴伟范立民宋超
关键词: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水质评价秋季
共1页<1>
聚类工具0